《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9)
和緩遺風捲下 (9)
1. 又五方(七月朔日)
燥萬物者,莫熯乎人;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真陰不足於下,亢陽有餘於上。陰即水也,陽即火也。陰虛不能制火,陽動遂命化風。風動於中,火爍其氣,煩冤懊儂𩞄抖,善食人。火無物不消,故愈食愈𩞄;心風無物不動,故益動益制。𩞄在於腹,箭動在於經絡。舌質前半淡光無津,脈象左部弦大有力。治法鹹寒甘涼,藉以壯水潛陽。
大生地、阿胖、火麻仁、西洋參、白芍、云茯神、川貝、滁菊、淮牛膝、炙甘草、麥冬、冬桑葉。
白話文:
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人更厲害的;擾亂萬物的,沒有比風更快的。身體下方的真正陰氣不足,上方的亢進陽氣卻過剩。陰指的是水,陽指的是火。陰虛無法抑制火氣,陽氣亢進於是轉化為風。風在體內活動,火氣灼燒氣息,導致心中煩悶,身體顫抖,食慾旺盛。火氣無物不燒,所以越吃越餓;心風無物不動,所以越動越受控制。飢餓感在腹部,風動在經絡。舌頭前半部分顯得淡而無津液,脈象左側強大而有力。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甘涼的藥物,以增強水氣抑制過旺的陽氣。
需用到的藥材有:大量生地、阿膠、火麻仁、西洋參、白芍、茯神、川貝、滁菊花、淮牛膝、炙甘草、麥冬、冬桑葉。
2. 南潯陳回生(六月初四日十歲)一
前月初五日發現暑濕症樣,迨至十五身涼瘖退始安,不意二十五日染暑穢涼風漸即,身體發熱如炭繩,至月杪忽涼忽熱,有汗解肌癍疹密布,現在熱勢朝輕暮重,神氧奄奄似昏似寐,稍涉酢醒語言清楚,耳無聰聞,舌有糜白,左脈弦數,右脈沈滑。暑穢從上而受,必傷氣分;涼風由表而侵,必阻經絡。
邪鬱氣分化痰化火,腑失通降,肝失潛藏,寐醒為昏,大便為閉。冶法清氣清營,藉以宣竅宣腑。惟口或淡或甜,定是濁蒙清陽,辛苦氣味理所必需。
香犀尖鮮生地知母元參佩蘭新會紅羚羊角石菖蒲銀花連翹滁菊紫雪丹
白話文:
在六月初四日,南潯的陳回生,年僅十歲,於上個月的初五日開始出現像是暑濕症的症狀。到了十五日,他的體溫下降,聲音恢復,病情似乎得到控制,然而,在二十五日,他再度受到暑熱和涼風的影響,病情逐漸惡化。
他的身體像被炭火燒著一樣熱,到月底,他開始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並伴有汗水,肌膚上出現密集的疹子。現在,他的病情是白天輕微,晚上加重,精神狀態十分萎靡,時而昏迷,時而沉睡,稍微清醒時,能清楚地說話。他聽力減退,舌頭上有白色腐蝕,左手脈象弦數,右手脈象則是沈滑。
暑熱從上方侵入,必然傷害到氣分;涼風從表面侵入,必然阻礙了經絡的運行。邪氣在氣分鬱積,轉化為痰與火,導致腑臟失去正常的運作,肝臟功能也受損,造成他時醒時昏,大便不通。
治療方法是清除氣分和營分的邪氣,並通過宣通竅道和腑臟來達到目的。他口中時而淡時而甜的味道,顯示出濁氣矇蔽了清陽,因此,苦辛的調味品成為必要的選擇。
治療所需藥材包括:香犀尖、鮮生地、知母、元參、佩蘭、新會、紅羚羊角、石菖蒲、銀花、連翹、滁菊以及紫雪丹。
3. 又二方(初六日)
濁邪轉從燥化,舌糜為轉紅絳,遍體斑疹漸次而回,唇口乾燥亦漸滋潤,神氣清爽,煩潮未除,耳竅仍無聰閒,大便依然不下,熱勢日輕暮重,脈象人數右滑,肺津胃液兩就戕耗,遺燼餘邪均未廊清。十歲童體陰分數虧,恰逢炎暑逼人,一水不勝二火,諸躁煩越皆從火出。鹹寒甘涼清氣清營,藉保肺津而存胃液。
鮮生地、天花粉、知母、甘中黃、滁菊、元參心、鮮苗葉、西洋參、紛丹皮、茯神、石決明、川貝、竹心、霍斛湯煎藥。
白話文:
[再兩個處方(第六天開始)]
混濁的病邪轉變為燥性,導致舌頭表面腐爛且顏色轉為深紅,全身的斑疹逐漸消退,嘴脣和口腔的乾燥情況也慢慢獲得改善,精神變得清新,但仍有煩躁感尚未完全消除,聽力仍未恢復正常,大便持續不便,白天的體溫趨於正常,但傍晚時分卻有升高的現象,脈象顯示心跳快速,右邊的脈象滑順,肺部和胃部的津液大量損耗,體內殘留的病邪仍未清除。
對於一個十歲孩童而言,其體質陰虛,正值炎熱夏季,身體調節能力不佳,導致燥熱之氣過盛,所有的焦躁和煩悶都源自於體內的火氣。因此,我們需要使用具有鹹寒、甘涼特性的藥材來清熱解毒,保護肺部津液並保存胃部的液體。
藥方如下:新鮮生地、天花粉、知母、甘中黃、滁菊、元參心、新鮮薄荷葉、西洋參、牡丹皮、茯神、石決明、川貝、竹心、霍斛,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4. 又三方(初八日)
熱勢或朝輕或暮劇,唇日忽焦燥忽紅燥,舌質旦夕遷變,有時絳而少苔,有時白而起屑。脈象昔今相同,左脈沉按數大,右脈重取滑數。煩擾懊儂乍有乍無,身體轉側或動或靜。蘊蓄穢濁於肺胃氣分,蒸騰熱邪於肝膽營分。發熱有十四日之久,便閉有十二日之多。濁邪既失下降,清津不得上升。甘涼清氣以生津,鹹寒入陰以存液。
鮮生地、丹皮、西洋參、滁菊、知母、建蘭、括蔞仁、元參、人中黃、銀花、川且竹心、霍斛湯煎藥。
白話文:
[再提供三個處方(第八天)]
病情的表現或早晨較輕,或夜晚劇烈,嘴脣時而乾燥焦黑,時而紅燥。舌頭的狀態早晚變化,有時呈現深紅色且舌苔稀少,有時舌苔白色且出現皮屑。脈象從過去到現在都一樣,左手脈搏深按下去顯得強大且快速,右手脈搏深按則滑利且頻率快。病患感到煩躁不安的情況時有時無,身體的轉動或安靜也時常變化。肺和胃部的氣分有污濁之物積聚,肝膽營分有熱邪蒸騰。發燒已持續十四天,便祕也超過十二天。濁氣無法順利下降,清潔的津液也無法上升。使用甘涼的藥材來清氣生津,用鹹寒的藥材以滋養保存體內液體。
處方藥材:新鮮的生地、牡丹皮、西洋參、滁州菊花、知母、建蘭、栝樓仁、玄參、人中黃、銀花、川連竹心、霍山石斛,將這些藥材煎煮服用。
5. 又四方(十六日)
不下大便十六日,已得更衣三四次,腑氣藉以廓清,留熱亦隨撲滅。第邪熱退則止,氣虛精神為之熱倦,彩容為之消瘦,耳聾更甚於前,胃納更少於昔,頭面發現癤毒,舌質轉見淡光。左脈視小,右亦不大。胃納一日不如增元陰,一日不來復。先賢所謂「得谷則昌」,無熱可清,有虛難補。
勢必先用甘涼,務使濡養胃陰。吉林參鬚、銀花、丹皮、夏枯草、橘紅、元參、生地、連翹、滁菊、川貝、淡竹葉、人中黃。
白話文:
已經有十六天沒有大便了,但這期間已經自然排便了三四次,因此腸胃的氣得到了清理,殘留的熱氣也跟著被消除。然而,當邪惡的熱氣退去後,由於氣血虛弱,人會感到疲倦乏力,面容變得消瘦,耳鳴比以前更嚴重,食慾比過去還要差,臉上出現了膿包,舌頭的顏色變得比較淡。左手脈搏顯得較細,右手脈搏也不算強壯。如果食慾一天不好過一天,那麼身體的元陰就一天不如一天,體力也無法恢復。古人說的「有食物才能健康」,現在沒有熱氣需要清除,卻有虛弱需要滋補。
這種情況下,必須先使用甘涼的藥物,目的是滋養胃部的陰分。所開的藥方包括吉林的人參鬚、銀花、牡丹皮、夏枯草、陳皮、玄參、生地、連翹、滁州菊花、川貝母、淡竹葉和人中黃。
6. 束閣兜徐惠人夫人(六月廿九日)
產育已有兩日,除癉瘧發現七八日,面蒼油亮,脘瞀儂懊,脈象小弦而動,舌質淡光而白,氣分蒸騰之邪外泄於七孔,上焦胸膺之間瘖如水晶,若見風動作厥便有陽越,欲治法潛身中之陽以熄風,參用清氣中之熱以保津。
霍石斛、銀花、連翹、西洋參、石決明、茯神、青蒿子、滁菊、橘白、川鬱金、玟瑰露、炒竹茹、蘆根。
白話文:
這位夫人在生產後已經過了兩天,但同時她有發燒且類似瘧疾的症狀已經持續七八天。她的臉色蒼白且泛油光,上腹部悶痛,脈搏顯得細小且緊繃,舌頭呈現淡白色且光滑。她的身體因為熱氣蒸騰,導致邪氣從面部七孔排出,胸部區域感覺像水晶般冰冷。如果她受到風吹,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病情,甚至可能導致陽氣流失。治療上,我們需要穩固她體內的陽氣以抑制風邪,同時使用清熱藥物來保護體內的津液。
開出的藥方包含:霍石斛、銀花、連翹、西洋參、石決明、茯神、青蒿子、滁菊、橘白、川鬱金、玟瑰露、炒竹茹、蘆根。
7. 又二方(初二日)
產後陽亢陰虧,發現獨熱無寒,一日作,一日輟,氣分氤氳之邪,蒸騰於毛孔,自汗漐漐,頻出㾦現於頸項。產逾兩旬,熱近數候,陽津陰液俱受戕耗,脈象細中見弦,弦中見數,口味淡而兼苦,苦而兼甜,舌尖淡光,舌根松白。治法補其不足,參用瀉其有餘。
西洋參、白芍、淡甘草、銀花、黑豆衣、茯神、吉林參鬚、綠豆衣、橘白、石決明、苡仁、扁豆衣、霍斛。
白話文:
【再提供第二個藥方(適用於產後第二天)】
產後因為陽氣過旺而陰氣損耗,出現只有發熱而無寒冷的情況,這種症狀時發時歇,一日出現一次,一日則消失。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在氣分層次上盤旋,導致汗從皮膚的毛孔中不斷地滲出,而且在頸部和肩膀的地方,經常會出現小疹子。產後已經超過了二十天,發熱的情況也持續了好幾天,這使得身體的陽性津液和陰性液體都受到了嚴重的消耗。從脈搏的狀況來看,細弱之中夾雜著緊繃,緊繃之中又帶著急促。病人的味覺變得淡薄,偶爾帶點苦味,甚至有些微的甜味,舌尖呈現淡色且光滑,舌根部分則呈現鬆散的白色。
治療的方法是補充身體所缺,同時對於過剩的部分加以調節。
所需藥材如下:西洋參、白芍、淡甘草、銀花、黑豆衣、茯神、吉林參鬚、綠豆衣、橘白、石決明、苡仁、扁豆衣、霍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