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15)

回本書目錄

和緩遺風捲上 (15)

1. 又四方

清氣從下而注,紲瀉隨氣而行,裡急後重,甚而脫肛,腹痛乍有乍無,小溲時多時少,煩熱起伏不一,脈象大小不定,舌絳無苔,夜寐無多,臨圊臨食皆有汗。紲真陰真陽皆為虛耗,浮游之火蒸騰於上,有限之水走泄於下,遂使離坎少交,夢寐恍惚多端。治法滋腎陰而壯水參,用潛肝陽而柔木。

熟地、麥冬、牡蠣、茯神、粟殼、炒扁豆、生地、白芍、龍骨、棗仁、龜版、吉林參。

白話文:

[再談四方]

清涼的氣息從下部湧入,伴隨著這股氣息,腹瀉也跟着發生,患者會有裏急後重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脫肛的情形。腹部疼痛時有時無,小便量時多時少,身體煩熱的情況時起時伏,脈搏的強度和速度都不穩定,舌頭呈現深紅色且沒有舌苔,夜晚睡眠質量不佳,每當如廁或進食時都會出汗。

這表明患者的陰精與陽氣都已虛耗,體內浮躁的火氣上衝,有限的體液卻向下流失,導致身心平衡失調,使得在夢中或清醒時精神狀態都顯得恍惚不定。治療的方法是滋養腎陰以增強體內水分,同時潛抑肝陽來調和木性。

處方藥物包括:熟地、麥冬、牡蠣、茯神、粟殼、炒扁豆、生地、白芍、龍骨、棗仁、龜板、吉林參。

2. 又五方

痢疾之後,肝脾腎大受戕傷,清氣多下,大小腸不免窒礙。氣愈下則更衣隨氣而頻仍,下愈多則真陰隨下而消耗。後重未除,肛門仍脫,不獨真陰受傷抑且真氣消奪。肝木少條達,腎氣少藏納,變患大腹䐜脹,甚而上至胸脘腰,有圓形,臍有突象,鼓脹之根萌固為可慮也。夜寐無多,小溲尚少,脈象轉形弦細,舌質尚未生苔,滋養固宜,治脹尤要。

大熟地、龜版、棗仁、麥冬、大腹皮、車前子、沉香片、牡蠣、茯神、白芍、香櫞皮、冬瓜皮。

白話文:

在痢疾康復後,肝、脾、腎的功能嚴重受損,體內的清氣多往下降,導致大小腸運作受阻。氣體越往下移,排便次數就越頻繁,這使得體內的真陰隨之下耗。即使大便感未減輕,肛門仍然脫垂,不僅傷害了真陰,更是消耗了真氣。肝臟功能不佳,腎氣不足,可能引發腹部脹大,甚至擴散至上半身的胸脘部和腰部,肚臍處會出現突出,形成鼓脹的症狀,這是令人擔憂的病根。夜晚睡眠品質不佳,小便量少,脈象轉為細弦,舌頭尚未生苔,滋養身體固然重要,但治療脹氣更是刻不容緩。

治療的藥方包括:大熟地、龜版、棗仁、麥冬、大腹皮、車前子、沉香片、牡蠣、茯神、白芍、香櫞皮、冬瓜皮。

3. 又六方

脈象仍形弦細,舌質已見薄苔,夜寐多,納食增,腹笥䐜脹已減,腰圓臍突已平。所患者氣未升,大便隨氣而下迫肛門,有時大便尚帶白積,有時更衣狀似燥結,種種皆由氣液並傷大腸,變化不循常度。歷舉滋補尚中機宜,茲當率由舊章加滅。

大熟地、龜版、白芍、麥冬、廣皮、冬瓜皮、鹽從蓉、牡蠣、杞子、棗仁、茯神、雞內金。按徐偉人一症,初診時每日利行百度於終朝,呃忒連聲,喉腐齶糜,頭額汗泄,人人知其為不治之症也。先生從容不迫,議病施方,一方而呃忒止,再方而痢疾除,後轉䐜脹,甚至臍突腰圓,時醫無不歸咎於補。先生知其為虛脹也,仍用前法,略佐櫞皮、大腹之類,果是藥到病除,脹勢遽去。

噫,何其神也!具通天上手眼,為萬世之準繩。光生其不愧於世矣。

右談君雪亭評。

白話文:

[再論六個處方]

脈搏依然呈現出弦細的特徵,舌頭表面已經出現薄薄的一層舌苔,夜晚睡眠時間增加,食慾也有所提升,腹部脹滿的情況已經有所減緩,腰部和肚臍突出的情況也已恢復正常。然而,目前的問題在於元氣尚未回升,大便隨著氣息下墜,對肛門造成壓力,有時排便時還夾帶白色殘渣,有時排便困難,彷彿糞便乾硬,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氣血雙虧,導致大腸機能失調,運作不再正常。經過一系列的滋補治療,現在我們應該沿用之前有效的處方,適度調整。

主要使用的藥材包括:熟地黃、龜甲、白芍、麥冬、陳皮、冬瓜皮、肉蓯蓉、牡蠣、枸杞、酸棗仁、茯神、雞內金。以徐偉人的病情為例,初次診斷時,他每天早上都要排便多次,嘔吐不止,咽喉腐爛,頭部和額頭出汗,人人都認為這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但醫生沉著應對,根據病情開立處方,一劑藥下去嘔吐就停止了,再一劑,痢疾也就痊癒了。後來轉變為腹部脹滿,甚至肚臍和腰部都凸出,當時的醫生都將這歸咎於過度滋補。然而,醫生知道這是虛弱引起的脹滿,依然採用之前的療法,稍微添加了一些如櫞皮、大腹皮等藥材,果然,藥效顯著,腹部脹滿的情況迅速得到了改善。

嘆為觀止,這是何等神奇的醫術啊!他具有洞察病情的高超醫術,成為後世學習的楷模。光生在世間無愧於心。

以上評論來自談君雪亭。

4. 吳興章晉泉

膀胱不利为瘾闭,膀胱不约为遣溺,此病机篇之言也。先有癃闭,继有遗溺,此先实而后虚也。胃司于六腑,肾开窍于二阴,纳食不多,中流砥柱无权,六腑枢转皆失其职,大腹小腹为之胀满,遗溺不禁,下元藏叙失司,二阴机关均欠流利,大便小便为之窒碍,溺管逼近精管,溺管动精营亦动,遗溺多败精亦多流散,脉络睪丸先缩后垂,小肠附近大肠小肠窒大阳亦窒,遗溺多溏紲亦多水趋络队,两足先肿而胀,左脉沉细而弦,右脉濡细而弦,舌中淡絳,舌边松白。古稀大年,下元自衰,未宜过用渗利,庶免致伤肾阴。

二便或通或闭决无关系,大腹乍胀乍大,颇为棘手。六腑为病以通为用,五脏为病以涩为事,脏腑同病通涩互施。睪丸之胀总属乎肝,参用泄肝通络。大腹之服总属乎脾,尤宜利脾利气。录方还希高明酌政。

知母川黄柏猺桂贡沉香香櫞皮青皮白芍丝瓜络橘核小麦草冬瓜皮路路通

白話文:

[吳興章晉泉]提到: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小便不通或頻尿,這是病機學說中的描述。起初可能有排尿困難,隨後出現尿失禁,這代表身體先出現實證後轉為虛證。胃主導著六腑運作,腎開竅於二陰,若攝食量不多,脾胃功能減弱,六腑的運作都會失常,造成腹部脹滿,尿失禁無法控制,下焦機能紊亂,二陰的開閉功能不順暢,大小便都會受阻。尿道與精索相近,尿道活動時精索也會跟著動,尿失禁頻繁時,精液流失也會增多。脈絡睪丸先縮後垂,小腸附近的大腸、小腸及大腸陽氣受阻,尿失禁多,糞便也會趨於稀水狀。雙腳先腫脹,左手脈象沉細且弦,右手脈象濡細且弦,舌頭中心淡紅,邊緣鬆軟泛白。到了老年,下焦機能自然衰退,不宜過度使用利尿藥物,以免傷害腎陰。

大小便時通時閉,其實並無大礙,腹部時常脹大,這情況頗棘手。六腑疾病以通暢為原則,五臟疾病則以固澀為原則,臟腑同時患病應兼顧通和澀。睪丸腫脹通常和肝相關,可考慮疏肝通絡的療法。腹部脹滿主要和脾相關,更適合健脾理氣。記載的處方供高明的醫師參考調整。

藥方包含:知母、黃柏、猺桂、沉香、香櫞皮、青皮、白芍、絲瓜絡、橘核、麥門冬、冬瓜皮、路路通。

5. 又二方

先癃閉而致遺溺,自腹脹而抵睪丸。臥則氣著於上,脹及中脘;坐則氣垂於下,脹及睪丸。二便不能如常,欲解艱難萬分。大便或有溏膩,或有搪泄。小溲時或涓滴,時或遺溺。腹脹乍大乍小,睪丸或縮或垂。一團之腹,六腑俱居其中。大腹脹滿,六腑皆為阻痹。二陰之竅,腎經最為關係。

便溺窒礙,腎陰已受戕傷。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作其脹。肝絡陰器絡脈不宣,則聚氣而成瘕疝友。脈緩急不勻,右脈滑澀不調。舌邊起點,舌中光絳。目前最吃緊者,惟脹勢為注重。治法先宜通腑宣痹,務使六腑以通為用。

金鈴子、橘核、川黃柏、知母、絲瓜絡、茯苓、大腹皮、枳殼、制甲片、青皮、奎白芍、猺桂。

白話文:

在先前有尿瀦留問題,導致無法控制排尿,從腹部脹大延伸到睪丸。躺下時,氣會集中於上半身,造成中脘(即胸腹部)脹大;坐下時,氣會向下,使睪丸也感到脹痛。大小便無法像往常一樣順利,每次想要解決都十分困難。大便可能稀軟或不成形,也可能頻繁拉肚子。小便時,有時只能排出少量,有時則無法控制排尿。腹部脹脹的,時大時小,睪丸也有時縮小,有時垂下。我們的腹部內藏著六腑。當腹部嚴重脹大,六腑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無法正常運作。男性私處與腎臟經絡有著密切關係。

排尿困難,顯示腎陰已經受到損傷。腎臟就像胃的閘門,當這道門不順暢,就會導致水分聚集,形成腹部脹大。肝臟經絡與男性私處的絡脈若無法順暢運行,就會產生積聚氣血的問題,形成瘕疝等症狀。脈搏跳動緩急不均,右手脈搏滑澀不調和。舌頭邊緣會出現紅點,舌面中央呈光亮的深紅色。現階段最緊迫的問題,就是腹部脹大的情況。治療上,首先應著重在疏通腑臟,消除阻塞,讓六腑能恢復正常功能。

藥物方面,會使用金鈴子、橘核、川黃柏、知母、絲瓜絡、茯苓、大腹皮、枳殼、制甲片、青皮、奎白芍、猺桂等藥材。

6. 又三方

濕邪阻痹腑陽,水邪蘊蓄腸間,升降乖戾,清濁混淆,自癃閉而致遺溺,由腹脹而抵睪丸。臥則氣著於上,脹及膺脘;坐則氣垂於下,脹及舉丸。腹笥嗚響如雷,睪丸縮垂如疝。二便不循常度,欲解艱難萬分。大便或有溏紲,或有痰膩;小溲時見涓滴,時見不禁。舌質更變不一,或黃或白或絳。

脈象左右不齊,乍滑乍緩乍急。目前惟脹最為吃緊。治法通腑是為扼要,務使腑陽通則清濁自分,清濁分則脹滿自消,脹滿消則諸恙自瘥。錄方即請明政:

川黃柏、知母、青皮、貢沉、川鬱金、絲瓜絡、彩雲曲、白芍、枳殼、茯苓、法半夏、上猺桂。

白話文:

[再提供三個處方],內容如下:

濕氣邪惡阻礙了腸胃的功能,水氣在腸道積聚,導致身體的氣機運行紊亂,清氣與濁氣混雜,從原本的小便不通演變成尿失禁,甚至影響到睪丸。躺著的時候,氣會集中在上半身,胸部和腹部感到脹滿;坐著的時候,氣會下沉,連睪丸也會感到脹痛。腹部經常發出如雷般的咕嚕聲,睪丸收縮下垂,就像疝氣一樣。排泄功能失調,解手變得非常困難。大便可能偏軟,也可能像痰般黏稠;小便時有時無,控制不住。舌頭顏色變化多端,可能是黃色,白色,或是深紅色。

脈搏左邊和右邊的跳動不一致,忽快忽慢,忽強忽弱。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脹滿。治療方法主要是疏通腸胃,必須讓腸胃功能恢復正常,這樣清氣與濁氣自然會區分開來,脹滿感消失,所有症狀就會好轉。以下記錄的處方請明政先生查看:

川黃柏、知母、青皮、貢沉、川鬱金、絲瓜絡、彩雲曲、白芍、枳殼、茯苓、法半夏、上猺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