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2)
和緩遺風捲上 (2)
1. 又六愎方
舊病起伏無常,新病變幻不定,無論舊病新病,總不外乎濁痰。濁痰愈多,津液愈少,營衛二氣無以維持,乍寒乍熱,忽喘忽腫,有時面紅煩躁,有時火升不寐,四肢常掣,六脈弦滑。節屆春分,肝陽萌動,治法惟宜柔肝潛湯。
吉林參鬚、遠志、茯神、青能齒、橘紅、法半夏、紫丹參、棗仁、白芍、左牡蠣、川貝、姜、竹茹。
白話文:
[再論六愎方]
不管是久拖不愈的老毛病,還是近期纔出現的新疾病,其根本原因多半離不開稠厚的痰濕。痰濕越多,身體內的津液就越少,這樣一來,人體內負責保護和調節的營氣與衛氣就無法正常運作。患者會出現忽冷忽熱,時而喘息時而浮腫的情況,有時候臉色泛紅且心情煩躁,有時候則是因為虛火上升導致失眠,肢體偶爾會抽搐,脈象呈現出弦滑的特徵。到了春季的春分節氣,肝臟的功能開始活躍,治療上應採用滋養肝臟、潛鎮肝陽的湯劑。
處方成分包括:吉林人參的鬚部、遠志、茯神、青葙子、橘紅、法半夏、紫丹參、酸棗仁、白芍、左牡蠣、川貝母、薑、竹茹等草藥。
2. 附陳蓮芳案
春分大節前三後四,本原病皆為發動,甚至吐沫如前,則便瀉已止。惟痰飲宿病,營衛大受其傷,略有寒熱,脘宇滿悶,煩躁起坐,兩夜不得安頓,脈見弦滑,舌苔糙膩。現在見症,舊病屬肝,新病與飲互擾,中焦擬柔之、鎮之、利之、益之,藉以標本兼顧候政。
吉林參鬚、姜、竹茹、茯神、炒丹參、青龍齒、生白芍、石決明、廣皮、川貝、夜交藤、炙雞肫、生白朮、法牛夏、枳殼。
白話文:
在春分這個重要節氣的前三天和後四天,原本的疾病都可能因氣候轉換而加重,甚至會出現像之前那樣的大量唾沫,但腹瀉現已停止。只是長期的痰飲問題,使得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受到很大影響,稍微有點冷或熱就會感到不適,胸口有飽脹和悶痛感,情緒煩躁到無法平靜坐下,連續兩晚都睡不安穩,脈象呈現出弦滑的特徵,舌苔又粗又厚。
目前的病情,老毛病跟肝臟有關,新添的病則與飲食問題相互影響,對於中焦(脾胃區)的治療計劃是:用溫和的方式調整、用穩定的方式控制、用利尿的方式排除多餘的水分、同時補充身體所需的養分,以此方式來照顧到根本的問題和當下的病狀。
藥方包括:吉林的人參鬚、薑、竹茹、茯神、炒過的丹參、青龍齒、生的白芍、石決明、廣皮、川貝、夜交藤、炙雞肫、生白朮、法牛夏、枳殼。
3. 上海錢
脾不為胃行其津液,腎不司胃化其水穀,津液凝聚為水,水穀蒸變為飲,蓄於腸胃,害於升降,遂使三焦決瀆失司,六腑輪瀉失職。見症:腹左或嗚或響,按之汨汨有聲,腹中時抑時塞,接之溫溫作痛,痛有序而劇於清晨,脹無常,每甚於餐後,左脈弦緊,右脈弦滑。脾腎久傷,牽及八脈,月泛早期,臨時腹痛。水為陰寒,非溫不可,氣亦為無形,亦宜溫而和。
川附、澤瀉、九香蟲、小茴香、炒穀芽、枳殼、冬朮、砂亮、東洋參、雲茯苓、木香、畢澄茄、官桂、白芍、彩霞粬、廣皮。
白話文:
脾臟無法幫胃部運行津液,腎臟無法控制胃部消化水穀,導致津液聚集成為水分,食物在體內轉化成飲料,這些物質積聚在腸胃中,幹擾了身體正常的上下運作,從而使三焦(人體調節氣血的重要通道)的功能失調,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工作也受到影響。
症狀表現:腹部左側會有聲音,像是水波蕩漾,摸上去有溫暖的疼痛感,這種疼痛會有規律地出現,尤其在清晨更為嚴重。腹部脹氣沒有固定模式,但通常在飯後更為嚴重。左手脈象緊繃,右手脈象滑動。長期的脾腎受損,牽連到其他八條經脈,月經週期提前,且來臨前腹部會疼痛。
由於水屬陰寒性質,必須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氣是無形的,同樣適合溫和的調理方式。
藥方包括:川附子、澤瀉、九香蟲、小茴香、炒穀芽、枳殼、白朮、砂仁、東洋參、雲茯苓、木香、畢澄茄、官桂、白芍、彩霞粬、廣皮。
4. 又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陰陽者水火之徵兆。水從陰化為飲,飲入絡而阻氣,左軀脅肋連及少腹,有聲汨汨鳴響,有形常常攻觸。鳴響者屬有形之水邪,攻觸者屬無形之氣。聚氣水相搏,窒礙流行政脹或痛,宜其來也。泛水超前臨期腹痛,亦氣分傷牽及血分。脈象弦細,舌質淨白。溫陽搜飲,理所必需。
川附子、澤瀉炒於朮、廣木香、建粬、官桂、白芍、茯苓、姜、半夏、黑乾姜、東洋參、廣皮、烏藥、陳、佛手柑。
白話文:
「左右兩側是陰與陽運行的道路,陰和陽是水與火的象徵。水在體內受到陰性影響轉化為飲(一種病態水液),飲進入經絡中阻礙氣的流通,左側身體包括脅肋部位以及延伸到下腹部,會有汩汩的聲音,且常有某種力量在衝擊。那汩汩的聲音是由具體的水邪造成的,而衝擊感則是由無形的氣所引起。當氣和水邪相結合,就會阻礙血液與氣的正常流動,導致脹或痛,這是必然的結果。如果水邪過多,提前引發腹痛,這也是氣分受損波及到血分的表現。脈象呈現出弦細的特徵,舌頭顏色潔白。因此,溫暖體內的陽氣,排除體內的飲邪,是必要的治療方式。
藥方包含:川附子、澤瀉、炒於朮、廣木香、建粬、官桂、白芍、茯苓、薑、半夏、黑乾薑、東洋參、廣皮、烏藥、陳、佛手柑。」
5. 錢少峰媛(首方)
冬溫春發,已見表下,氣津由表而內傷,陰液由里而內耗,陰虛生熱,熱甚食氣,食氣形瘦,膚燥,面紅,舌白匝月來,胃納式微,生氣更薄,諸恙愈出,脈大而數,左右皆熱,大為陽亢,數為陰虛,九歲幼質,照此形狀,重㾀兩字,不得不防。滋真陰不足以存液,潛虛陽有餘以固津,俾得脈靜身涼,或可轉圓就範。
吉林參鬚,青蒿子,制首烏,白芍,金釵石斛,淨骨皮,炙鱉甲,炒穀芽,銀柴胡,血丹參,茯神,冬桑葉。
白話文:
冬季溫暖,春季發病,病症從表面到內部,氣與津液因外部影響而受損,體內的陰液也因內在消耗而減少。陰虛導致身體發熱,熱度過高會消耗氣力,進而讓人體瘦弱、皮膚乾燥、面色紅潤、舌苔呈白色,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月。食慾逐漸減退,生命力也變得更加微弱,各種症狀接踵而至,脈搏快速且頻率高,左邊和右邊都呈現出熱象,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頻率高則顯示陰虛。對於一個九歲的孩子來說,面對這樣的身體狀況,我們不能不考慮到「重病」二字。
為了滋養真實的陰性,以保存體內的液體,同時抑制過剩的虛陽,以鞏固津液,讓孩子能達到脈搏平靜、身體涼爽的狀態,或許可以讓病情有所好轉。
以下為藥方:吉林人參鬚、青蒿子、製首烏、白芍、金釵石斛、淨骨皮、炙鱉甲、炒穀芽、銀柴胡、血丹參、茯神、冬桑葉。
6. 張心壺
外感風寒,觸動肝膽之陽火;內傷飲食,援引脾胃之濕痰。風性清輕,傷表則汗易泄;痰為重濁,阻里則便易滯。汗既屢泄,表中固無風邪之逗遛;便僅一下,里中尚有食滯之留戀。面紅巔痛,陽盛於上之現狀;痰咸喉燥,陰虛於下之見端。左脈弦而不數,尺部柔細;右脈弦而帶滑,尺部軟大。
舌根簿白,舌尖淡繹;齶起紅筋,口覺乾燥。表津為汗所耗,里液為人所傷。上焦未盡之痰熱蟠聚,下焦有餘之垢濁壅周。圖治未便遽用滋補潛陽泄風,只固表衛之津,潤陰滌痰以治里營之液。方呈請政:
真滁菊、括蔞子、石決明、雲茯神、冬桑葉、秋石筧、麥冬粉、丹皮、西洋參、川貝、淮牛膝、枇杷葉。
白話文:
[張心壺]的診斷與處方內容如下:
患者外感風寒,導致肝膽的陽氣被激發;而內傷飲食,使脾胃產生濕痰。風的特性是清輕,若影響到身體表面,容易出汗;而痰質地重且混濁,阻塞內部時,會造成排便困難。患者已經多次出汗,表示風邪已不逗留在表層;但只排便一次,表明腸胃中仍有食物殘渣未完全排出。面部泛紅且頭頂疼痛,顯示上半身的陽氣過盛;痰多且口乾喉燥,顯示下半身的陰氣不足。左側脈象雖強勁但不快速,尺脈部位柔細;右側脈象強勁且略顯滑,尺脈部位軟大。
舌根部有一層薄白苔,舌尖顏色淡;口腔上方出現紅色血管,感覺口乾。體表的津液因出汗而消耗,內部的液體也受損。上焦(胸膈以上)尚未清除的痰熱聚集,下焦(腰腹以下)有過多的污濁物堵塞。治療上不宜立即使用滋補或潛陽泄風的方法,而是要鞏固體表的保護力,並滋潤陰液以清除痰濁,從而調理內部營養液。因此開出以下藥方:
菊花、栝樓子、石決明、茯神、冬桑葉、秋石筧、麥冬粉、牡丹皮、西洋參、川貝母、懷牛膝、枇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