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為金代著名醫家劉完素所撰,約成書於金大定年間(1161-1189),本書雖僅一卷,篇幅精簡,卻是劉氏學術思想體系的基石之一,尤其在闡發《黃帝內經》病機理論與運氣學說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本書的命名「素問玄機原病式」,已揭示其核心內容與旨趣。「素問」點明其源頭,即取法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玄機」意指深奧、不易領悟的道理,顯示劉氏欲深入挖掘《素問》中隱藏的精微奧妙;「原病式」則表明本書旨在探討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及其表現規律(病機)。劉完素透過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深入研究與發揮,將其歸納整理為「五運主病」五條及「六氣為病」六條,共計十一條病機,洋洋灑灑,對這總計僅277字的綱領進行逐條逐證的詳盡註釋與闡發,並於其中寓含治療原則,形成其獨特的病機理論體系。
從提供的「序」文可見,劉完素對醫學傳承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將醫學的源流追溯至伏羲、神農、黃帝的「三墳」,認為醫學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與天地運行的規律相契合。他讚揚漢代張仲景「恤於生民多被傷寒之疾」,著作《傷寒卒病方論》,為後世醫學提供了依據,但同時也指出仲景之書「所論未備諸病」,且文字「玄奧」,「猶為難焉」,更感嘆經過後人(如晉代王叔和、宋代高繼沖)的撰次編輯,或有失仲景本意,愈發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劉氏認為,後世醫者多「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且受時世變遷(如藥物劑量、炮製方法改變)的影響,未能真正領會古法。他對朱奉議的《活人書》給予肯定,認為其「門多,其方眾,其言直,其類辨,使後學者,易為尋檢施行」,但仍指出其間「亦有未合聖人之意者」,原因在於「未知陰陽變化之道」。
這段序言不僅展現了劉完素對醫學史的梳理與個人抱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劉氏探討病機的根本視角:必須深入理解天地陰陽五行變化的「大道」,方能掌握疾病的本質。他特別強調了「亢則害,承乃制」的原理,即事物發展到極致,會受到能克制它的另一方的反作用,甚至表現出被克制者的屬性(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等)。他認為,不理解這種極端轉化和相互制約的原理,就容易在診斷中「認似作是,以陽為陰,失其意也」,這也為他後續闡述許多看似矛盾的病證表現埋下了伏筆,並構成了其「火熱論」的思想基礎。
本書的主體內容,即對「五運主病」和「六氣為病」十一條病機的闡釋,是劉完素理論精華的所在。他認為人體與自然界一樣,受五運六氣的影響,運氣的偏盛或不及,會導致臟腑功能的失調,進而引發疾病。
在「五運主病」部分,劉完素根據五行屬性,將病機歸類:
-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將搖動、眩暈等症狀歸結為肝木病變。他解釋「掉」為搖,「眩」為昏亂旋運,皆因風主動。深入闡發風木偏旺時,金(肺)不能制木,木反生火,風火相搏,兩動相搏則為旋轉,如自然界的旋風。這種解釋超越了單純症狀描述,而是從五行生剋、氣機相搏的角度分析病因病機。他還用車船環舞致眩、嘔吐等現象為例,說明動的不正或風熱甚是原因。
-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將疼痛、瘙癢、瘡瘍等歸於心火。他以人接近火氣的感受為喻,熱微則癢,熱甚則痛,灼之為瘡,生動地說明了火的致病特徵。對於癢症,他稱之為「美疾」,並聯繫到火旺於夏、萬物蕃鮮的自然現象。對於熱水洗浴先癢後解、冷水洗浴不解、搔抓止癢等現象,他從熱使皮膚縱緩、腠理開,寒使腠理閉密,以及搔抓(火化或金化)能發散熱力的角度進行解釋,細緻入微。對於瘡瘍化膿,他運用「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的原理,認為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水主腐爛,故潰爛出膿。這體現了他對五行制化理論的靈活運用。
-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將濕邪導致的腫脹滿悶歸於脾土。他將脾土比作大地,認為熱極盛則痞塞腫滿,與物體受熱濕悶塞相似。並提到長夏屬土,萬物隆盛。這部分闡述相對簡潔。
- 諸氣膹郁病痿,皆屬肺金: 將氣機不暢(膹郁)、四肢痿軟無力歸於肺金。他解釋「膹」為滿悶,「郁」為奔迫,「痿」為痿弱。肺主氣,氣為陽,本應輕清上升,病則氣機不暢,不能上升,導致肢體失養而痿弱。他認為這是肺金燥熱傷津耗血所致,引用了《內經》關於血能滋養肢體的論述。並以秋季金旺、草木枯萎為象徵。
-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將寒邪導致的筋脈拘急、收縮歸於腎水。他認為收斂引急是寒的特性,如同冬季嚴寒使萬物拘縮。這部分闡述也較為簡潔。
在「六氣為病」部分,劉完素進一步細分六氣(風、熱、火、濕、燥、寒)所致的病機。雖然提供的文本只展示了風類和熱類的部分內容,但已可見其分類與闡發方式:
- 風類(厥陰風木): 總綱將暴強直、支痛、軟戾(筋縮裡急)、筋縮等症歸屬風邪。在分述中,他再次運用「亢則害,承乃制」以及「風能勝濕而為燥」的原理,解釋為何風木(肝)為病,反而出現屬於燥金的拘急收縮症狀,認為這是風極生燥、燥極傷津所致。甚至提到嚴重的風病會導致筋緩,也是燥極的表現。這再次體現了他從更深層次的陰陽五行變化來理解病機。
- 熱類(手少陰君火): 總綱列舉了極為廣泛的熱證表現,包括喘、嘔吐、腹瀉、筋轉、小便渾濁、腹脹、各種瘡瘍腫塊、吐下霍亂、神昏、腫脹、鼻塞、流血、血溢、血泄、淋、小便不通、寒熱往來、戰慄、精神異常(驚、惑、悲、笑、譫妄)等,皆歸於熱邪。這些症狀涵蓋了呼吸、消化、泌尿、筋骨、皮膚、精神等多個系統,顯示劉完素認為熱邪是導致多種複雜疾病的重要因素。
綜合來看,《素問玄機原病式》的核心價值在於:
首先,它是劉完素對《黃帝內經》病機理論的系統性、創新性闡發。他沒有簡單重複《內經》原文,而是透過五運六氣這個視角,將複雜的病機條文梳理歸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框架。他對每一條病機的註釋,都包含了對病證的定義、病理機制的分析,並融入了五行制化、「亢則害,承乃制」等深層次的哲學原理,使病機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入。
其次,本書是研究劉完素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劉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學術特點是善用寒涼清熱解毒之法,被稱為「寒涼派」的代表。雖然本書主要闡述病機而非具體方藥,但透過他將如此多樣的病證歸因於「火」、「熱」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變化(如風木生火、濕熱壅滯、熱極生燥、熱極兼水化等),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火熱邪氣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這種對火熱的重視,正是他臨床上喜用寒涼方藥的理論根基。
再者,本書展現了劉完素對古代經典的嚴謹態度與獨立思考精神。他推崇仲景,但不泥古,能結合時代特點進行辨析;他強調溯源求本,深入探討陰陽五行變化的「大道」,反對淺嘗輒止。他對「亢則害,承乃制」等原理的深入運用,使其理論具有一定的邏輯深度和解釋力。
當然,受時代所限,書中部分病機歸類或許在後世醫家看來尚可商榷或需補充,但他將複雜病症歸因於運氣偏頗、火熱為甚的思路,以及對五行制化原理的運用,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書介所述,明代張景岳、清代王清任等醫家,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對劉氏的學說進行了發揮或闡述,足見其在醫學史上的地位。
總之,《素問玄機原病式》是一部以運氣學說為核心,深入闡釋《內經》病機的經典著作。它不僅是理解劉完素「火熱論」學術思想的重要門徑,也是學習中醫病機理論、體會古人如何從天地大道中探求醫理的珍貴文獻。本書以精煉的綱領、詳實的註釋,揭示了疾病發生的「玄機」與「原病」之理,至今仍對我們深入研究中醫理論、理解疾病本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