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序 (1)

回本書目錄

序 (1)

1.

夫醫教者,源自伏羲,流於神農,注於黃帝,行於萬世,合於無窮,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孔安國序《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蓋五典者,三墳之末也,非無大道,但專明治世之道;三墳者,五典之本也,非無常道,但以大道為體,常道為用,天下之能事畢矣。

然而玄機奧妙,聖意幽微,浩浩乎不可測,使之習者,雖賢智明哲之士,亦非輕易可得而悟矣。洎乎周代,老氏以精大道,專為道教;孔子以精常道,專為儒教。由是儒、道二門之教著矣。歸其祖,則三墳之教一焉。儒、道二教之書,比之三墳之經,則言象義理,昭然可據,而各得其一意也。

故諸子百家,多為著述,所宗之者,庶博知焉。

嗚呼!余之醫教,自黃帝之後,二千五百有餘年,漢末之魏,有南陽太守張機仲景,恤於生民多被傷寒之疾,損害橫夭,因而輒考古經,以述《傷寒卒病方論》一十六卷,使後之學者,有可依據。然雖所論未備諸病,仍為要道,若能以意推之,則思過半矣,且所述者眾,所習者多,故自仲景至今,甫僅千歲,凡著述醫書,過往古者八、九倍矣。夫三墳之書者,大聖人之教也。

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亞聖也。雖仲景之書,未備聖人之教,亦幾於聖人,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者,尚為難焉。故今人所習,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況仲景之書,復經晉·王叔和撰次遺方,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編集進上。雖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廣其法術,雜於舊說,亦有可取。其間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聖之經,愈令後人學之難也。況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兩為之一兩;曏者人能勝毒,及多㕮咀,湯劑有異今時之法。故今人未知其然,而妄謂時世之異,以為無用,而多不習焉。

惟近世朱奉議多得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編集作《活人書》二十卷。其門多,其方眾,其言直,其類辨,使後學者,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而其間亦有未合聖人之意者,往往但相肖而已。由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所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者也。

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己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也。俗未之知,認似作是,以陽為陰,失其意也。

嗟夫!醫之妙用,尚在三墳,觀夫後所著述者,必欲利於後人,非但矜炫而已,皆仁人之心也,非不肖者所敢當。其間互有得失者,由乎言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故非聖人,而道未全者,或盡其善也鮮矣。豈欲自涉非道而亂聖經,以惑人志哉。

白話文:

【序】

醫學的教導,起源於伏羲時代,流傳至神農氏,再由黃帝傳承,並延續萬世,與無窮的宇宙之道相合,根基於天地至理,遵循自然的法則。孔安國在《尚書》序言中提到:伏羲、神農、黃帝的著作稱為「三墳」,闡述的是至高無上的大道;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的著作稱為「五典」,講述的是日常治理的常道。五典雖屬三墳的延伸,並非沒有大道,而是側重治世之法;三墳則是五典的根本,並非缺乏常道,而是以大道為本體,常道為應用,如此天下的道理便完備了。

然而這些深奧的玄機與聖人的微言大義,浩瀚難測,即使賢明智慧之人,也難以輕易領悟。到了周代,老子專精於大道,創立道教;孔子專精於常道,創立儒教。自此儒、道兩家的學說確立,但追溯源頭,仍同屬三墳的教誨。儒、道經典與三墳相比,雖能明確闡述象徵與義理,卻僅各自承繼其中一部分。

後來諸子百家紛紛著述,後人若想廣泛學習,可從中汲取。

唉!我所傳承的醫學,自黃帝之後兩千五百餘年,至漢末魏晉時,南陽太守張機(仲景)因憐憫百姓飽受傷寒之苦而早逝,於是考究古代醫經,撰寫《傷寒卒病方論》十六卷,供後世學習。雖未涵蓋所有疾病,仍是重要典籍,若能舉一反三,便能領悟大半。此後醫書著述繁多,自仲景至今僅千年,數量已超越古代的八九倍。三墳之書乃聖人的教導,取法天地,合乎自然,仲景雖未達聖人境界,其著作亦近乎聖人之道,文辭深奧,令今人學習困難,以致多數只研習近代方論,捨本逐末。

仲景之書經晉代王叔和整理、宋代高繼沖編纂,二人雖費心增補,卻夾雜己見,部分偏離仲景原意,不符古聖經典,反增後人學習難度。加上古今度量差異(如仲景時代四升等同唐宋一升,四兩為一兩),用藥習慣不同(古人耐藥性強,湯劑製法有別),今人不明就裡,誤以為時代不同而棄學。

唯近代朱奉議(朱肱)深得仲景精髓,結合諸家學說編成《活人書》二十卷,門類清晰、方劑詳實,便於後學,廣為流傳。然其中仍有未完全契合聖人之意處,僅得形似,未通陰陽變化之理(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等)。正如《內經》所言:「過盛則為害,需制衡以調和。」世人卻誤將表象當本質,混淆陰陽。

醫道精妙,終究在三墳。後世著述皆懷濟世之心,非為炫耀,但非聖人難臻完美,難免有所疏漏。豈有人故意悖離正道、淆亂經典以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