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序 (3)

回本書目錄

序 (3)

1.

」然則豈但僕之言哉!設若後人或怒王冰、林億之輩,言舊有訛謬者,弗去其注,而惟攻其經,則未必易知而過其意也。

然而王冰之注,善則善矣,以其仁人之心,而未備聖賢之意。故其注或有失者也。由是校正改誤者,往往證當王冰之所失,其間不見其失,而不以改證者,不為少矣。雖稱校正改誤,而或自失者,亦多矣。嗚呼!不惟注未盡善,而王冰遷移加減之經,亦有臆說,而不合古聖之意者也。

雖言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既傳於世,即世文,皆為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間,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終莫得其真意,豈知未達真理,而不識其偽所致也。近世所傳之書,若此說者多矣。然而非其正理,而欲求其真意者,未之有也,但略相肖而已。雖今之經與注,皆有舛訛,比之舊者,則易為學矣。

若非全元起本,及王冰次注,則林億之輩,未必知若是焉,後之知者多因之也。今非先賢之說者,僕且無能知之,蓋因諸舊說,而方入其門,耽玩既久,而粗見得失。然諸舊失,而今有得者,非謂僕之明也;因諸舊說之所得者,以意類推,而得其真理,自見其偽,亦皆古先聖賢之道也。僕豈生而知之者哉!

夫別醫之得失者,但以類推運氣造化之理,而明可知矣。觀夫世傳運氣之書多矣,蓋舉大綱,乃學之門戶。皆歌頌鈐圖而已,終未備其體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況非其人,百未得於經之一二,而妄撰運氣之書,傳於世者,是以矜己惑人,而莫能彰驗,致使學人不知其美,俾聖經妙典,日遠日疏,而習之者鮮矣。悲夫!世俗或以謂運氣無徵,而為惑人之妄說者。

或但言運氣為大道玄機,若非生而知之則莫能學之者。由是,學者寡而知者鮮。設有攻其本經,而復有注說雕寫之誤也,況乎造化玄奧之理,未有比物立象以詳說者也。

僕雖不敏,以其志慕茲道,而究之以久,略得其意,惜乎天下尚有未若僕之知者。據乎所見,而輒伸短識,本乎三墳之聖經,兼以眾賢之妙論,編集運氣要妙之說。十萬余言,九篇三部,勒成一部,命曰《內經運氣要旨論》,備見聖賢之妙用。然妙則妙矣,以其妙道,乃為對病臨時處方之法,猶恐後學未精貫者,或難施用。

覆宗仲景之書,率參聖賢之說。推夫運氣造化自然之理,以集傷寒雜病脈證方論之文,一部三卷,十萬余言,目曰《醫方精要宣明論》。凡有世說之誤者,詳以此證明之,庶令學者,真偽自分,而易為得用。

且運氣者得於道同,蓋明大道之一也。觀夫醫者,唯以別陰陽虛實,最為樞要,識病之法,以其病氣歸於五運六氣之化,明可見矣。謹率《經》之所言,二百餘字,兼以語辭,二百七十七言,緒歸五運六氣而已。大凡明病陰陽虛實,無越此法。雖已並載前之二帙,復慮世俗多出妄說,有違古聖之意。

白話文:

這麼說來,難道只是我一個人的見解嗎?假使後世有人不滿王冰、林億等人,認為舊有典籍存在錯誤,卻不修正註解而只批判經文本身,恐怕難以真正理解其中深意,甚至誤解原旨。

王冰的註解雖有可取之處,但因其懷抱仁心,未能完全契合聖賢本意,故註解中仍有疏漏。後世校正錯誤者,雖常指出王冰之失,卻也有許多疏漏未被發現而未加修正。即便號稱校正改誤,自身謬誤亦不在少數。唉!不僅註解未臻完善,王冰對經文的增刪調整,亦有主觀臆斷之處,偏離古代聖賢原意。

他雖聲明新增文字皆以朱筆標示,但流傳後世後,墨書與朱字已無區別。所修改之處若不合道理,即使智者以理推敲,仍難窺其真義——這正是因未通曉真理,故難辨真偽。近代流傳醫書中,此類情況比比皆是。若偏離正理而強求真意,終究徒勞,僅得形似而已。儘管現今經文與註解仍有錯漏,相較舊本已更易學習。

若非全元起版本及王冰的註解奠基,林億等人未必能有所成就,後世學者亦多承襲其說。我本無能憑空領悟,全賴鑽研舊說日久,方略窺得失。如今能修正前人謬誤,並非我天資聰穎,而是依循舊說推敲,以理辨偽——此皆古聖先賢之道,我豈是生而知之者?

辨別醫理得失,只需類推氣運造化之理即可明瞭。世傳運氣之書雖多,卻僅列綱要如入門歌訣,未詳述體用關聯,且各有謬誤,反易惑亂人心。更有不通醫理者,未得經典一二,便妄撰運氣書籍流傳,自誇惑眾而無法驗證,致使學者難識真諦,聖典日漸湮沒,研習者愈稀。可悲啊!世人或斥運氣之學為無稽之談,或視為玄奧天機,認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學,故鑽研者少而真知者稀。

即便專研經典,仍須面對註解與傳抄之誤,何況造化玄理本就難以具象闡釋。我雖愚鈍,因心慕此道而潛心研習,略有所得,惜天下知音寥寥。遂以淺見為據,本於《三墳》聖典,廣納眾賢高論,編纂《內經運氣要旨論》十萬餘言,分九篇三部,闡明聖賢妙用。然此道精微,須臨證靈活運用,恐後學未精者難以掌握。

故又參照張仲景著作,融合聖賢學說,依自然造化之理,彙編《醫方精要宣明論》三卷十萬餘言,詳辨世俗謬誤,助學者明辨真偽,便於實用。

運氣之學與大道相通,醫者關鍵在辨陰陽虛實。識病之法,當歸結於五運六氣變化,此理甚明。謹依《內經》精要,綜括二百餘字,輔以釋文二百七十七言,終歸五運六氣之道。凡明辨病症陰陽虛實,皆不離此法。雖已載於前述二書,仍憂世俗妄說悖離古聖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