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玄機原病式》~ 二、六氣為病 (1)

回本書目錄

二、六氣為病 (1)

1. (總綱)

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突然發生的強直症狀、肢體疼痛或軟弱不從心、腹部緊急感以及筋脈收縮,都屬於風邪所引起的病症。(厥陰風木是肝膽之氣的表現)

2. (分述)

暴,卒也,虐害也。強,勁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勁強也。支痛,支持也,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軟戾:軟,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裡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於緊斂短縮勁切。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亦十月風病勢甚而成筋緩者,燥之甚也。故諸風甚者,皆兼於燥。

白話文:

暴,指氣勢兇猛,傷害身體。強,指力量強勁有力但缺乏柔軟度。直,指筋骨強韌。支痛,指肢體疼痛、僵硬,因為筋骨失去柔軟性而攣縮。軟戾:軟,指收縮。戾,指乖戾不順。表示筋骨收縮內急,違背常理,導致疾病。然而,燥金主於收斂緊縮,使身體短縮。風木之病往往會出現燥金的變化,因為亢盛則為害,承接才能制約。況且,風能勝濕而化燥,如果十月風病勢嚴重,導致筋骨鬆弛,也是燥盛所致。因此,所有風病嚴重時,都伴隨著燥邪。

3. (總綱)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汗,皆屬於熱。(手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喘氣、嘔吐酸水、暴發性流注、下痢不止、筋骨抽搐、小便混濁、腹脹鼓脹如鼓、癰疽、瘡瘍、疹子、腫瘤氣血不通、結核、吐瀉霍亂、眩暈、抑鬱、水腫、鼻塞、耳鳴、流鼻血、血溢不止、血便、淋漓不盡、小便不通、發熱怕冷、戰慄、驚恐、迷惑、悲傷、發笑、胡言亂語、說妄話、吐血、出汗、均屬熱證。(手少陰心經之火熱,是由真心和小腸之氣所致)

4. (分述)

(喘)

喘: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甚而息粗,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白話文:

當身體內部熱量增加時,所有的味道感覺都會變得更濃郁。古代的醫學經典提到,五種基本味道(酸、苦、甜、辣、咸)都是由土元素轉化而來的,並且都與土元素有關。但是,當土元素過於旺盛而壓制了水元素,卻又無法控制火元素時,火元素就會變得更強烈,所以當我們吃到熱性食物時,所有的味道都會感覺更濃厚。這就是為什麼當肝臟過熱時我們會感到口酸,心臟過熱時感到口苦,脾臟過熱時感到口甘(甜),肺臟過熱時感到口辛(辣),腎臟過熱時感到口咸的原因。如果口感淡,那可能是胃部過熱。胃屬於土元素,被認為是所有物質的母體,也是身體的根本,淡味則是五種基本味道的基礎。

然則吐酸,豈為寒者歟?所以妄言為寒者,但謂多傷生硬黏滑,或傷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通暢,則為熱也。故傷寒身表熱者,熱在表也。宜以麻黃類甘辛熱藥發散;以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

白話文:

那麼,吐酸水是著涼了嗎?所謂誤認為著涼的說法,只是因為吃了太多生硬難消化的東西,或是吃了生冷的食物,才喜歡打嗝、吃醋或吐酸水。因此,一般的醫生只注重溫補脾胃,卻不知道《黃帝內經》說:「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得熱症。」這是因為寒邪侵襲皮毛,會導致皮膚毛孔閉合,陽氣鬱結,不能暢通,所以會發熱。因此,傷寒導致身體表皮發熱,是因為熱在體表。此時應該用麻黃等溫熱發散的藥物,讓皮膚毛孔打開,通過排汗來散熱,就能痊癒。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者。或寒熱相擊,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者;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大汗熱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不為他病,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是也。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若久喜酸而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

白話文:

凡是內傷冷物的人,有的直接是陰氣勝過陽氣,而生出寒症。有的寒熱交替,導致腸胃陽氣鬱結而發熱。也有人內傷冷物後反而發熱,大汗熱散後身體涼了纔好。有的則較輕微,不演變成其他疾病,只是胃中發酸,俗稱「醋心」。

應當用溫和的藥物來散發寒氣,這與驅散表邪的道理一樣,使腸胃壅滯暢通,鬱熱散去,身體和諧。如果長時間胃酸過多,就不宜溫補,應當用寒藥瀉下,再用涼藥調和,結滯散去,熱氣消除,氣息才會平和。

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是謂能令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也。如飲食在器,覆蓋,熱而自酸也。宜餐糲食蔬菜,能令氣之通利也。

白話文:

因此,中醫認為食酸時不宜食用黏稠、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導致陽氣鬱積,阻礙氣血通暢。就像在容器中盛放食物,蓋上蓋子,食物會因為熱氣而變酸。宜食用清淡的粥飯和蔬菜,有利於氣血流通。

(暴注)

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

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轉筋)

白話文:

暴注:突然之間發生的腹瀉。因為腸胃非常熱,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失調,由於火性快速,所以會這樣。

下迫:感覺肛門有下墜感且裡急外重,伴有緊迫和劇烈疼痛,這是因為火性急促且能令物質乾燥所致。

轉筋:肌肉突然痙攣或抽搐。

轉筋:《經》云轉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瘈而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蓋寒雖主於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為轉筋也!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證明矣。夫轉筋者,多因熱甚,霍亂吐瀉所致。以脾胃土衰,則肝木自甚,而熱燥於筋,故轉筋也。

白話文:

抽筋:古書上說抽筋是指肌肉反向扭曲。當熱氣在肌肉中灼燒乾燥時,就會痙攣疼痛,這是因為火氣主導灼傷,乾燥會導致肌肉活動。有些人認為抽筋是寒氣侵入肌肉所致,這是錯誤的。寒氣雖然主導收縮,但只會導致四肢逆冷僵硬,活動不便,怎麼會導致抽筋呢?所謂抽筋,就是肌肉運動。陽氣運動,陰氣靜止,這一點很明顯。抽筋往往是由於熱氣過盛,導致霍亂嘔吐腹瀉。由於脾胃虛弱,肝火旺盛,熱氣乾燥於肌肉,因此導致抽筋。

大法渴則為熱。凡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吐瀉,但外冒於寒,而腠理閉密,陽氣鬱結,怫熱內作,熱燥於筋,則轉筋也。故諸轉筋以湯漬之,而使腠理開泄,陽氣散則愈也。因湯漬而愈,故俗反疑為寒也。

白話文:

嚴重口渴通常是熱症的表現。得了霍亂而肌肉抽筋又不口渴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或者不一定是因為嘔吐腹瀉,而是因為外部受寒,導致毛孔閉塞,陽氣鬱結,內心煩躁發熱,熱氣燥熱到筋骨,就會引起抽筋。所以,所有的抽筋都可以用熱湯浸泡,讓毛孔打開,陽氣散發,就可以痊癒。因為用熱湯浸泡而痊癒,所以民間反而誤以為是寒症。

(小便渾濁)

小便渾濁: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

(腹脹)

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癰)、(疽)、(瘍)、(疹)、(瘤氣)、(結核)

癰: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

疽:深而惡也。

瘍:有頭小瘡也。

疹:浮小癮疹也。

瘤氣、赤瘤、丹熛: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結核: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則自消矣。

(吐下霍亂)

白話文:

小便浑浊可能是天气热导致,也可能因为体内水气清而火气浊。就像清水煮汤,自然会变得浑浊。

腹部胀大,敲起来像鼓一样,是因为体内气盛,气属阳,阳属热,气盛则热盛。

痈是浅而大的疮,经书说热胜血则会形成痈脓。

疽是深而恶的疮。

瘍是头小而有疮口的小疮。

疹是浮于皮肤表面的小疹子。

瘤气、赤瘤、丹熛都是热气盛的表现,因为火的颜色是红色。

结核是因为热气盛而郁结,坚硬如同核一样,不一定需要溃发,只要热气散开,自然就会消退。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燥動故也。或云熱無吐瀉,止是停寒者,誤也。大法吐瀉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後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

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弱緩,雖爾,亦為熱矣。

白話文:

嘔吐腹瀉的霍亂: 人體三焦是食物消化、吸收和輸布的通道。如果陽氣過盛,就會導致消化不良而出現嘔吐腹瀉,這是因為火熱性質太過旺盛所致。有的人認為,如果沒有嘔吐腹瀉,只是寒邪鬱積,這是錯誤的。根據中醫診斷原則,發熱有嘔吐腹瀉稱為熱證,沒有口渴稱為寒證。有時發熱伴有嘔吐腹瀉,一開始沒有口渴,但如果不治療,就會導致體液流失,繼而出現口渴。或者寒證本來不口渴,但如果體液流失過多,也會出現口乾口渴。不過,寒證患者的脈象應該是沉細而緩慢的,而熱證患者的脈象應該是實大而快速的。

又曰: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為熱也。蓋瀉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則肺金自甚,故色白也。如濁水凝冰,則自然清瑩而明白。利色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仲景法曰: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損失了太多氣或體液,到了極點,那麼脈搏也不會顯得有力和快速,反而會變得較弱和緩慢。即便如此,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體內熱量過高所導致的。

另外,腹瀉為白色的是寒證,青色、黃色、紅色、赤色、黑色都是熱證。白色腹瀉,是肺的顏色。因為寒水過多而抑制了火氣,不能平衡金氣,導致肺金過盛,所以顏色是白色。就像渾濁的水凝結成冰,自然會變成清澈透明。腹瀉為青色的,是肝木的顏色。因為火氣過多抑制了金氣,不能平衡木氣,導致肝木過盛,所以顏色是青色。有些人說腹瀉為青色是寒證,是錯誤的。張仲景的方劑中提到:少陰病腹瀉清澈的清水,顏色純青的,是裡熱證,要用大承氣湯攻下。

及夫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利色紅為熱者,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熱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為熱者,由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傷寒陽明病,熱極則日晡潮熱,甚則不識人,循衣摸床,獨語如見鬼狀,法當大承氣湯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難治,諸痢同法。

白話文:

此外,小孩子的發熱很高且抽搐劇烈,大便顏色多為青色,這是熱症明顯的徵兆。大便顏色為黃色,是因為火氣太盛,所以水液必定虧虛,而脾土反倒旺盛,故大便顏色為黃色。大便顏色為紅色是熱症,這是心火引發的顏色;如果是赤色大便,則說明熱症很深。

至於大便顏色為黑色,也是熱症的表現,這是因為火熱太過,反而轉化為水液去制約它,所以大便顏色為黑色。就如同傷寒陽明病,熱症極盛時就會表現為午後發熱,嚴重時會神志不清,撫摸著衣服摸著牀鋪,自言自語就像見到鬼一樣,應當使用大承氣湯進行下瀉。如果大便不黑,則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大便黑色,則難以治療,治療各種痢疾的方法都一樣。

然辨痢色以明寒熱者,更當審其飲食藥物之色。如小兒病熱,吐利霍亂,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為寒,當以脈證別之。大法瀉痢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凡穀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

白話文:

雖然我們可以辨別痢疾的顏色來判斷寒熱,但更需要注意飲食和藥物的顏色。例如,小兒發熱、嘔吐、腹瀉、霍亂,他的乳汁還沒有消化,而痢疾仍然是白色的,不能立刻說這是寒證,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辨別。總的來說,瀉痢時小便清白不澀是寒證,發紅發澀是熱證。此外,如果米飯等穀物沒有消化完,但顏色沒有改變,嘔吐物和排泄物腥臭,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體涼爽不渴,脈象遲緩細小微弱的,這是寒證;如果穀物沒有消化完,但顏色變了不是白色,煩渴小便發紅發黃,有時還發澀的,這是熱證。凡是穀物已經消化的,不論顏色和其他症狀,都屬於熱證。

寒瀉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則不能消化谷也。或火主疾速而熱甚,則傳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熱不殺穀。然熱得於濕,則飧泄也。

白話文:

肚寒腹瀉卻能夠消化食物的,從來沒有聽說過。因為寒氣會阻礙食物的消化。有時候,如果火氣過旺,導致傳化功能失常,食物無法被消化而排出,也會造成腹瀉。仲景說,邪熱不會破壞穀物。但是,如果熱氣遇到了濕氣,就會導致腹瀉。

或言下痢白為寒,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血,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汙水。故食於腹中,感人濕熱邪氣,則自然潰發,化為膿血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

白話文:

有人認為腹瀉發白是寒氣造成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如果真的是寒氣造成的,那麼就不能消化食物,怎麼還能轉化為膿血呢?

所謂的腹瀉食物轉化為膿血,就像世上的穀物、肉類、果蔬,如果濕熱嚴重,就會自然腐爛潰爛,變成污水。同樣的道理,食物在腹中受到濕熱邪氣的影響,就會自然潰爛,化為膿血。

膿血中的紅色是熱,熱屬心火;膿血中的黃色是濕,濕屬脾土;膿血中的白色是燥鬱,屬肺金。

《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謂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謂奔迫,氣之為用,金氣同之。」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乎痞,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猶誤。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記載:「各種氣體鬱積不順,都屬於肺臟」。這是指金元素屬性的變化。王冰解釋說:「鬱,就是奔騰迫近,氣的作用就像金氣一樣。」但是所有腹瀉痢疾都兼有濕氣,現在反而說氣候乾燥,這指的是濕熱在腸胃內部非常嚴重,而且腸胃鬱熱結聚,而濕氣又會導致脹滿,於是氣體和液體不能暢通,導致腸胃乾澀,使煩渴持續不退。如果下痢呈紅色或白色,俗稱寒熱並存,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

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由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白話文:

水火陰陽、寒熱這些因素猶如秤桿,一高就一定有一低,一個興盛就會有一個衰退。哪能腸胃同時出現極度寒熱,而導致痢疾呢?就如熱氣生出瘡瘍,化膿流出白色膿液時,難道能因為膿液是白色的就斷定是寒證嗎?因為膿液在皮膚的部位,屬肺金,所以是白色;在血脈的部位,屬心火,所以是血色的膿瘡;在肌肉的部位,屬脾土,所以化膿成黃色;在筋部的部位,屬肝木,所以化膿呈青色;深到骨頭的部位,屬腎水,所以化膿呈紫黑色。各種膿液顏色會隨著五臟不同的部位而出現不同的顏色,這是表證。而根源都是因為熱證,只不過是部位不同而有層次之分。

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熱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白話文:

當感到大便時壓迫性的痛苦,痛感在後面而且很重急迫,小便時感到尿色偏紅且有刺痛感,這些症狀都屬於身體內部過於乾燥和熱量過高。而且,如果出現下痢且糞便呈白色的情況,很可能這種熱性病症非常嚴重。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白痢是一種熱性病症,為什麼服用辛辣和熱性的藥物後也有可能會好轉呢?其實,辛辣和熱性的藥物能夠幫助打開和舒緩腸胃中的堵塞,讓氣液能夠暢通無阻,流動帶走濕氣和潤濕過於乾燥的部分,從而達到調和體內氣息的效果。輕微的病狀使用這類藥物可以獲得治愈,但如果病狀嚴重,堵塞沒有被打開,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在治療嚴重的發熱、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時也是如此。總的來說,治療各種痢疾最好是使用辛苦和寒性的藥物,有時可以適量添加一些辛辣和熱性的藥物來幫助治療。因為辛辣熱性藥物能夠幫助解開體內的堵塞,苦味藥物能夠干燥濕氣,而寒性藥物則能夠克制體內過高的熱量,使體內氣息恢復平衡。

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利,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凡用大毒之藥必是善藥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藥,雖不能取效,但有益而無損者,何必用大毒之藥,而謾勞巇嶮也。《經》曰:寧小與其大,寧善與其毒,此之謂也。

白話文:

像錢氏香連丸一類的藥物便是。因此,在醫治各種痢疾時,黃連、黃柏是主要的藥物,因為它們極其苦寒,尤其針對熱性疾病。一般來說,像辛辣、溫熱的金石毒藥,用於醫治各種嘔吐、腹瀉等疾病,有時也能見效,這主要是因為它們能疏通結滯。但是,儘管有驗證,它們有時也會失效,反而會加重病情。凡是用大毒之藥,必定是在良藥無效情況下才使用,實在無奈而為之。幸運的是,有良藥存在,即使不能見效,但至少有益無害,何必非要用大毒之藥,讓自己遭受痛苦呢?《黃帝內經》中說:寧可少量而良藥,也不要多用而毒藥。

至如帶下之理,猶諸痢也,但分經絡與標之殊,病之本氣則一。舉世皆言白帶下為寒者,誤矣。所謂帶下者,任脈之病也。《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然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而淋瀝以下,故曰帶下也。

白話文:

帶下跟拉肚子一樣,根源都是體質虛弱,但具體表現的經絡和症狀有所​​分別。但是,傳統醫學普遍把帶下(白帶分泌過多)當成寒證,這是錯誤的。

中醫所謂的「帶下」,是任脈的病症。《黃帝內經》說:「任脈起於小腹中間,往上沿著陰毛邊緣,穿過腹部,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上達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眶,連著舌頭的經脈。任脈從子宮上部經過帶脈,穿過肚臍再往上延伸。帶下是由於任脈在經過帶脈的部位出現了異常,液體才沿著任脈向下流出來,所以稱為『帶下』」。

赤白與下痢義同,而無寒者也。大法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嗌不利,小便赤澀,大便秘滯,脈實而數者,皆熱證也。凡帶下者,亦多有之。果為病寒,豈能若此?《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亢過極,則反兼勝己之化,制其甚也。如以火鍊金,熱極則反為水。又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

白話文:

因此,肝火旺盛會導致流淚,心火旺盛會導致出汗。脾胃火旺會導致流涎,肺部火旺會導致流鼻涕,腎火旺盛會導致流口水。就像在煮湯時,火過旺就會沸騰溢出,還有熱氣蒸發到食物上,也會產生水汽。所以,子宮濕熱過度時,體液就會溢出形成白帶。我經常看到一些庸醫治療白帶下只根據近期的醫方理論,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病情較輕的患者,雖然偶爾會誤打誤撞治好,這是因為藥物能夠疏通鬱結,讓氣血運行通暢,祛濕潤燥,散熱和氣,從而緩解病情。

其或勢甚而鬱結不能開通者,舊病轉加,熱證新起,以至於死,終無所悟。曷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者、甚者,皆得鬱結開通,濕去燥除,熱散氣和而愈。無不中其病,而免加其害。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出現鬱結不通的情況,舊病會加重,新的熱證會產生,最後可能會導致死亡,終究不明白原因。不如用辛辣、苦寒的藥物,按照規定的方法治療,讓輕微的、嚴重的患者都能疏通鬱結,祛除濕氣,消除乾燥,散熱和氣,從而痊癒。服用這些藥物都能對症治療,而不會加重病情。

且如一切怫熱鬱結者,不必止以辛甘熱藥能開發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蔥、豉之類寒藥,皆能開發鬱結。以其本熱,故得寒則散也。夫辛甘熱藥,皆能發散者,以力強開沖也。然發之不開者,病熱轉加也。如桂枝、麻黃類辛甘熱藥,攻表不中病者,其熱轉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須加寒藥,不熱,則恐熱甚發黃,驚狂或出矣。

白話文:

對於所有熱鬱結的事情,不一定要用辛、甘、熱藥來發散;像石膏、滑石、甘草、蔥、豉等寒藥,也能發散鬱結。因為身體原本熱,所以遇冷就能散發出去。辛、甘、熱藥都能發散,是因為藥力強,可以沖開鬱結。但是發散不出來,病人的熱反而會加重。像桂枝、麻黃等辛、甘、熱藥,用來治療外感風寒時,如果沒有對症,反而會讓病人的熱更嚴重。所以懂得善用這些藥物的人,一定要同時加入寒藥。因為如果沒有寒藥降溫,恐怕會熱到發黃、發狂。

如表熱當發汗者,用辛甘熱藥。苟不中其病,尚能加害,況裡熱鬱結,不當發汗,而誤以熱藥發之不開者乎?又如傷寒表熱怫鬱,燥而無汗,發令汗出者,非謂辛甘熱藥屬陽,能令汗出也,由怫熱鬱結開通,則熱蒸而自汗出也。不然,則平人表無怫熱者服之,安有如斯汗出也?其或傷寒日深,表熱入里,而誤以辛甘熱藥汗之者,不惟汗不能出,而又熱病轉加,古人以為當死者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表熱需要發汗,就要使用辛甘熱性的藥物。如果藥物不對症,還會加重病情,更何況原本內裡就有鬱結的熱氣,不適合發汗,卻誤用熱藥發汗而打不開鬱結呢?

又比如傷寒時表熱鬱結,皮膚乾燥沒有汗,使用發汗藥讓汗液排出,這並不是因為辛甘熱藥屬於陽性,可以令汗液排出,而是因為鬱結的熱氣打開了,熱氣蒸發才自然出汗。

如果不這樣,那健康的人沒有鬱熱,服用了發汗藥,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汗液排出呢?

如果傷寒病情加重,表熱入裡,誤用辛甘熱藥發汗,不僅汗液出不來,還會讓熱病更加嚴重,古人認為這種情況是會致命的。

又如表熱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類寒藥,汗出而解者;及熱病半在表,半在裡,服小柴胡湯寒藥,能令汗出而愈者;熱甚服大柴胡湯下之,更甚者,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下之。發黃者,茵陳蒿湯下之;結胸者,陷胸湯、丸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藥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

白話文:

  1. 如表證發熱,服用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等寒性藥物,能使汗出而解熱。
  2. 熱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服用小柴胡湯(寒涼藥),能使汗出而痊癒。
  3. 熱勢嚴重,服用大柴胡湯瀉下。更甚者,可用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瀉下。
  4. 黃疸病,服用茵陳蒿湯瀉下。
  5. 狹心症或胸痺,服用陷胸湯、丸劑瀉下。

這些都是大寒瀉下的藥物,但對於相應的疾病,卻能起到治療作用,這是因為它們能使汗出或瀉下,從而去除病邪。

然而中外怫熱鬱結,燥而無汗,豈但由辛甘熱藥為陽,而能開發汗出也。況或病微者,不治自然作汗而愈者也。所以能令作汗之由者,但怫熱鬱結,復得開通,則熱蒸而作汗也!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熱鬱結者,法當仿此。隨其淺深,察其微甚,適其所宜而治之。慎不可悉如發表,但以辛甘熱藥而已。

白話文:

然而,不論身體內外,鬱結的熱氣壅塞,乾燥卻不出汗,難道光靠辛辣甘熱的藥物屬性為陽,就能發散汗液嗎?況且有些病情較輕的人,不治療也能自然出汗痊癒的。能夠出汗的原因,只不過是鬱結的熱氣得到疏通,熱氣蒸發而出的結果!凡是治療各種內外鬱結熱氣的,都應遵循此法。根據病情深淺、輕重的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治療。切不可完全照著發散汗氣的方式,只用辛辣甘熱的藥物。

大抵人既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而病者,當按法治之。其有病已危極,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真氣傾竭,不能扶救而死者,此則非醫者之過也;若陰陽不審,標本不明,誤投湯藥,實實虛虛而致死者,誰之過歟!

白話文:

大致上,人有形體,不可能沒有疾病,有生就一定有死。而當疾病出現時,就應該依照正軌的方法去治療。有的人病情非常嚴重,已經沒辦法起死回生,或者已經衰老得身體虛弱至極,元氣已經散失殆盡,無法挽救而死亡,這就不是醫生的過錯。如果是因為醫生沒有仔細分辨陰陽虛實,誤用藥物導致死亡,那又是誰的過錯呢?

且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久飲之。則腸胃怫熱鬱結,而氣液不能宣通,令人心腹痞滿,不能多食,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喜噫而或下氣也。腹空水穀衰少,則陽氣自甚,而又洗嗽勞動,兼湯漬之,則陽氣轉甚,故多嘔而或昏眩也,俗云酒隔病耳。夫表裡怫熱鬱結者,得暖則稍得開通而愈,得寒則轉閉而病加,由是喜暖而惡寒!今酒隔者,若飲冷酒,或酒不佳,或不喜而強飲者,腸胃鬱結轉閉,而滿悶不能下也。

白話文:

就像酒味道苦性熱,可以滋養心火,長期飲酒。就會導致腸胃過熱鬱結,氣血不通暢,使人感到心腹脹滿,難以進食,飲食內積無法通暢到腸胃之外,所以常打嗝或放屁。

肚子裡食物和水消化殆盡後,陽氣就會更加旺盛,如果再吃熱食或從事勞動,再加上喝熱湯,陽氣就會變得更加旺盛,因此容易嘔吐或頭暈,這在民間俗稱「酒隔」。

身體內外過熱鬱結的人,遇到溫暖會稍微舒緩,遇到寒冷會更加閉塞,病情加重,因此愛好溫暖而厭惡寒冷。

現在患有「酒隔」的人,如果是喝了冷酒,或酒質不佳,或勉強喝酒的人,腸胃鬱結更加閉塞,會感到滿悶而無法通暢。

或至飲興者,或熱飲醇酒者,或喜飲者,能令鬱結開通,善多飲也,因而過醉,則陽氣益甚而陰氣轉衰,酒力散,則鬱結轉甚而病加矣。

白話文:

當飲酒感到興緻高漲的人、喜歡喝烈酒的人、喜好暢飲的人,都可以讓鬱結之氣暢通。如果因此而過量飲醉,陽氣就會變得旺盛,陰氣就會轉衰。等到酒勁散去,鬱結之氣就會變得更加嚴重,病情也會加重。

夫中酒熱毒,反熱飲以復投者,令鬱結得開,而氣液皆復得宣通也。凡酒病者,必須續續飲之,不然則病重,不能飲,鬱結不得開故也。凡鬱結甚者,轉惡寒而喜暖,所謂亢則害,承乃制,而陽極反似陰者也!俗未明之,因而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攻之,或微者鬱結開通而不再結,氣和而愈也;甚者稍得開通,而藥力盡則鬱結轉甚也。其減則微,其加即甚。

白話文:

如果因為喝酒導致身體發熱、體內產生毒素,而再次反覆飲用熱酒,這樣做可以讓鬱結的氣血暢通,讓氣血循環恢復正常。凡是因喝酒而生病的人,必須繼續飲酒,否則病情會惡化。如果不繼續飲酒,鬱結的氣血就無法疏通,病情會進一步惡化。

所有鬱結較嚴重的患者,會從畏寒轉變為喜熱,這是因為正是過度盛,所以會影響正常,而陽氣過盛反而像陰氣虛弱。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因此錯誤地認為是寒症,用熱藥來治療。如果是輕微的鬱結,那麼疏通鬱結後,就再也不會發生鬱結,氣血和調後就能康復;如果是嚴重的鬱結,即使稍有疏通,但藥效用盡後,鬱結就會再次加重。病情可能會惡化,而症狀可能會減輕。

俗無所悟,但云藥至即稍減,藥去即病加,惟恨藥小,未能痊除,因而志心服之,以至怫熱太甚,則中滿腹脹而䐜腫也。若小便澀而濕熱內甚者,故發黃也,猶物濕熱者,蒸之而發黃也。世俗多用巴豆大毒熱藥,以治酒隔者,以其辛熱能開發腸胃之鬱結也。微者結散而愈,甚者鬱結不開,怫熱轉甚而病加也。

白話文:

世俗之人沒有什麼悟性,只知道藥物服用後病情稍減,藥物停用後病情加劇,就怨恨藥物太少,不能根除病症。因此一心服藥,以至於身體過於燥熱,導致腹中脹滿疼痛。如果小便不利而身體內熱嚴重,就會導致黃疸。火熱之物會蒸發導致黃疸。世人常用巴豆這種大毒熱性的藥物來治療酒滯,因為它的辛熱性質可以打開腸胃鬱結。輕微的鬱結可以散開而痊癒,嚴重的鬱結打不開,反而會讓身體過於燥熱而加重病情。

恨其滿悶故多服以利之,或得鬱結開通而愈者,以其大毒性熱。然雖鬱結得開,奈亡血液,損其陰氣,故或續後怫熱再結,而病轉者甚也。因思得利時愈,而複利之,如前之說,以利三五次間,則陰氣衰殘,陽熱太甚,而大小便赤澀發黃,腹脹腫滿也。或濕熱內甚,而時復濡泄也。

白話文:

由於怨恨鬱悶,所以很多人服用通便藥來緩解症狀。有些人鬱結疏通後就痊癒了,這是因為這種藥物具有強烈的熱性。然而,即使鬱結疏通了,但會損傷血液和陰氣,所以有些人會繼續出現內熱再次鬱結,導致病情惡化的情況。所以,如果服用通便藥後痊癒,再次服用,就會像前面所說的,反覆通便三次到五次,就會導致陰氣衰弱,陽熱過盛,從而出現大小便發紅、發黃,腹脹腫脹。或者濕熱內盛,時而大便稀溏。

或但傷飲食,而怫熱鬱結,亦如酒病,轉成水腫者不為少矣。終不知怫熱內作則脈必沉數而實,法當辛苦寒藥治之,結散熱退,氣和而已。或熱甚鬱結不能開通者,法當辛苦寒藥下之,熱退結散而無鬱結也。所謂結者,怫鬱而氣液不能宣通也,非謂大便之結硬耳。或云水腫者,由脾土衰虛,而不能制其腎水,則水氣妄行,而脾主四肢,故水氣遊走四肢,身面俱腫者,似是而實非也。夫治水腫腹脹,以辛苦寒藥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

白話文:

飲食不當,導致熱氣鬱結,就像喝酒過度一樣,也可能導致水腫,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患者往往不知道熱氣鬱結時,脈搏會沉數有力,應當用苦寒之藥治療,以化解鬱結、退熱、平息氣機。如果鬱結嚴重,無法自行消散,應當用苦寒之藥瀉下,熱氣退散、鬱結化解,水腫自然消失。“鬱結”指熱氣鬱結,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而非大便阻塞不通。有些人認為水腫是脾土虛弱,無法約束腎水所致,導致水氣亂流,而脾主四肢,所以水氣跑到四肢,導致全身浮腫。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但並非實情。治療水腫和腹脹,應當以苦寒之藥為主,並輔以利尿和通便之藥。

《經》曰:「中滿者治之於內;」然則豈為脾土之虛也?此說正與《素問》相反。《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云:「太陰所主胕腫。」又云:「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皆所謂太陰脾土濕氣之實甚也。」又《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云:諸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腹中脹滿,應治療內部。」然而,難道是因為脾胃虛弱嗎?這種說法與《素問》相反。

《黃帝內經》又說:「一切濕性腫脹,都與脾胃有關。」還說:「脾胃失調,會導致身體腫脹。」以及:「濕氣過重,會導致腹瀉或腹水,嚴重時還會引起身體浮腫,這些都是脾胃濕氣過盛的表現。」

另外,《黃帝內經》中還說:「所有腹部脹大,都與熱有關。」又說:「所有身體腫脹、疼痛、酸脹、驚嚇,都與火熱有關。」

又曰:「熱勝則胕腫。」皆所謂心火實熱,而安得言脾虛不能制腎水之實甚乎?故諸水腫者,濕熱之相兼也。如六月濕熱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腫之象,明可見矣。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藥治之,蓋以辛散結,而苦燥濕,以寒除熱,而隨其利,濕去結散,熱退氣和而已。

所以妄謂脾虛不能制其腎水者,但謂數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

白話文:

又有人說:「熱盛就會導致水腫。」這些說法都是指心火旺盛,但是怎麼能說脾虛不能控制腎水實熱嚴重呢?因此,所有的水腫都是濕熱兼有的。就好像六月份濕熱過度,萬物旺盛,水腫的情況明顯可見。因此古人採用辛、苦、寒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因為辛味可以散結,苦味可以燥濕,寒味可以去除熱,再配合滑利通暢的藥物,濕氣散去、結塊解開、熱氣退散、氣息平和就好了。

豈知巴豆熱毒,耗損腎水陽氣,則心火及脾土自甚,濕熱相搏,則怫熱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腫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藥,能除濕熱怫鬱痞隔故也。亦由傷寒下之太早。而熱入以成結胸者,更宜陷胸湯、丸寒藥下之。又如傷寒誤用巴豆熱毒下之,而熱勢轉甚,更宜調胃承氣湯寒藥下之者也。

白話文:

因此,那些認為脾虛導致無法控制腎臟裡的水分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頻繁地排泄和體內水分過多才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

沒想到巴豆性熱有毒,會耗損腎水和陽氣,導致心火旺盛、脾胃濕熱加重。濕熱相互作用,就會造成煩躁、痞滿、胸悶,小便不利而導致水腫。

更適合用瀉下藥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藥性辛、苦、寒,能夠去除濕熱、煩鬱、痞滿。也可能是因為傷寒過早使用瀉下藥,導致熱邪入裡,形成結胸,更應該用陷胸湯和丸寒藥瀉下。

同理,如果傷寒誤用巴豆熱毒瀉下,導致熱勢加重,更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寒藥瀉下。

若夫世傳銀粉之藥,以治水腫而愈者,以其善開怫鬱痞隔故也,慎不可過度而加害爾!況銀粉亦能傷牙齒者,謂毒氣感於腸胃,而精神氣血水穀不能勝其毒,故毒氣循經上行,而至齒齦嫩薄之分,則為害也。上下齒縫者,手足陽明胃之經也。凡用此藥,先當固濟爾!或云陰水遍身,而又惡寒,止是寒者,非也。

白話文:

世人流傳銀粉這種藥,用於治療水腫而見效,是因為它能很好地疏通胸悶和腹脹。但是,使用時要謹慎,不能過量,否則會帶來危害!

況且,銀粉還能損傷牙齒。這是因為毒氣侵犯了腸胃,導致身體氣血和食物營養無法抵抗毒氣,於是毒氣沿著經脈上行,到達牙齦這種柔軟薄弱的地方,造成傷害。上下牙齒之間的縫隙屬於手足陽明胃經經過之處。

凡是使用這種藥,首先要固護脾胃!有些人說,陰水遍佈全身,還怕冷,這只是寒證,並非陰證。

《經》言:「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悲笑譫妄,謂少陰君火熱氣之至也。」詳見下文惡寒戰慄論中。

(瞀)

瞀:昏也,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郁)

白話文:

《經》說:「當少陰之氣到來時,會出現驚慌迷惑,畏寒抖動,悲傷或狂笑,胡言亂語,這是因為少陰之主火熱之氣所致。」詳細內容請參見下文關於畏寒抖動的討論中。

昏:指頭腦不清醒,熱氣過盛則會造成神智混亂,意識模糊。

鬱:指抑鬱不通。

郁:怫鬱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如火煉物,熱極相合,而不能相離,故熱鬱則閉塞而不通暢也。然寒水主於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腫脹)

白話文:

**鬱:**憂愁鬱悶的意思。

結滯壅塞: 氣血運行不通暢。

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 當熱度過高時,皮膚腠理就會閉塞密合,導致氣血鬱結。

如火煉物,熱極相合,而不能相離: 就像火燒物體,溫度高到一定程度,物體就會熔化粘合在一起,無法分離。

故熱鬱則閉塞而不通暢也: 所以熱鬱會導致氣血閉塞不通暢。

然寒水主於閉藏,而今反屬熱者: 雖然原本寒水主司閉藏,但現在卻反過來屬於熱症。這是因為火熱過盛,導致水液的化生和制約作用都被抑制。

腫脹: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也。火主長而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鼻窒)

白話文:

腫脹:身體內部熱氣過盛,導致氣血鬱滯而形成腫脹。陽氣熱力旺盛,就會出現腹脹。火屬性具有生長和旺盛的特點,會讓身體外形特徵明顯,有上升明顯、舒展暢通的現象,這些都是腫脹的表現。

鼻窒: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䐜脹則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也。蓋陽氣甚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於左竅,故風熱鬱結,病偏於左。則右竅反塞之類也。俗不知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於鼻孔,但見側臥則上竅通利,下竅窒塞,反疑為寒爾。

所以否泰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縮也。

(鼽)

白話文:

鼻塞: 「窒」是塞住的意思。火性主於腫脹,所以熱邪侵犯陽明經,導致鼻內腫脹而造成鼻塞。有些人誤以為寒性主於收斂,所以將鼻塞歸咎於寒邪,這是錯誤的。

因為陽氣盛於上,當側臥時,上方的鼻孔就會通暢,而下方的鼻孔就會堵塞。這是因為陽明經脈左右相通,左脈流注於右鼻孔,右脈流注於左鼻孔。因此,當風熱之邪鬱結時,患病的一側通常是左邊,而右鼻孔反而會堵塞。

一般人不知道陽明經左右相通,流注於鼻孔。他們只看到側臥時,上方的鼻孔通暢,下方的鼻孔堵塞,就誤以為是寒邪所致。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有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以火鍊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及身熱極,則反汗出也;水體柔順,而寒極則反冰如地也。土主濕陰雲雨而安靜,土濕過極,則反為驟注,烈風,雨淫潰也。

白話文:

打噴嚏,是鼻涕流出來。根據五行理論,輕微的狀況只會影響到身體本身的變化,嚴重的狀況則會受到外邪的影響。因此《黃帝內經》說:「過度亢盛就會產生危害,恰當的抑制才能控制。」《易經》說:所有東西最乾燥的就是火。用火鍛鍊金屬,溫度過高時反過來會變成水;當身體發熱過度時,反過來會出汗。水性柔軟順滑,而寒冷過度則反過來會像大地一樣凝結成冰。土主濕陰雲雨而安靜,土氣過度潮濕,反過來會導致暴雨傾盆,狂風暴雨,洪水氾濫。

木主溫和而生榮,風大則反涼而毀折也。金主清涼,秋涼極而萬物反燥也。皆所謂過極則反兼鬼賊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也。《經》曰:鼻熱者,出濁涕。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爍致之然也。

白話文:

木是溫和的,能滋養萬物,但是如果風太強,就會變涼而導致萬物毀壞。金是清涼的,到了秋天涼氣極盛,萬物就會變得乾燥。這都說明瞭過猶不及的道理,反常的現象都是因為過度所導致的。比如:

  • 肝火過旺,會導致流淚
  • 心火過旺,會導致出汗
  • 脾火過旺,會導致流涎
  • 肺火過旺,會導致流鼻涕
  • 腎火過旺,會導致流口水

《黃帝內經》說:鼻子發熱的人,會流濃稠的鼻涕。凡是痰、涎、鼻涕、唾液等稠濁的體液,都是因為體內火熱過度,導致津液消耗殆盡而造成的。

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彼但見鼽、嚏、鼻窒,冒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極怫鬱,而病愈甚也。

(衄)

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衄也。

(血溢)

白話文:

有人說,打噴嚏是因為肺部受寒,這是錯誤的。他們只是看到打噴嚏、鼻塞、冒著寒風症狀會惡化,就以為是肺寒。難道不知道受寒會導致皮膚毛孔閉塞,體內熱氣無法排出,反而會讓病情更嚴重嗎?

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血泄)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淋)

白話文:

出血是氣血上逆造成的。心臟靠血養護,所以火氣旺盛時,血會過多而亂竄。有些人說嘔吐紫黑色的凝血塊是寒氣所致,這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不是寒氣凝結造成的,而是火氣過旺,把稠密的濁血消散了。火氣過旺時,水分會制約它,所以血色變成深紅色混雜著黑色,呈現出紫色。

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然,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

白話文:

淋病:小便時感到疼痛困難。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鬱積在那裡無法排出所致。也有人說,小便不通才叫淋病,而尿液不能控制是冷證。其實不然。熱邪如果過於嚴重侵入腎臟,就會影響足厥陰經,使身體氣血無法暢通,導致麻痺,神志不清,所以體液會滲漏到膀胱裡,很快地就流出來,無法控制。經典上說:眼睛得到氣血供應才能看清東西,耳朵得到氣血供應才能聽清楚聲音,手得到氣血供應才能握住東西,手掌得到氣血供應才能握緊東西,腳得到氣血供應才能走路,臟器得到氣血供應才能滋潤,腑得到氣血供應才能運作。氣血隨著氣運行,氣血暢通,神志自然清爽,身體機能也能正常運作。

又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故諸所運用,時習之則氣血通利,而能為用;閉壅之則氣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若病熱極甚則鬱結,而氣血不能宣通,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隨其鬱結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白話文:

古文又說:「血氣是人體的精髓,不可不謹慎地保養它。」因此,凡是各種身體活動,經常鍛鍊之,則氣血就能通暢,發揮其作用;而如果閉塞不通,則氣血運行微弱,其功能就會受阻,所以身體就會虛弱。如果患有熱病過於嚴重,體內就會鬱結,氣血無法宣通,精神無所施展,不能發揮其功用,而根據鬱結的輕重不同,會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功能受限。

是故目鬱則不能視色,耳鬱則不能聽聲,鼻鬱則不能聞香臭,舌鬱則不能知味,至如筋痿骨痹,諸所出不能為用,皆熱甚鬱結之所致也;故仲景論少陰病熱極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腎先絕也。」《靈樞經》曰:「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證明矣。

白話文:

因此,眼睛受到鬱結就會看不見顏色,耳朵受到鬱結就會聽不見聲音,鼻子受到鬱結就會聞不到香臭,舌頭受到鬱結就會嘗不出味道,甚至筋骨痿痹,身體各部位功能喪失,這些都是熱氣過盛導致鬱結凝聚所造成的。所以,仲景在《傷寒論》中論述少陰病熱極的症狀時說:「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直視不動,這是腎臟先衰竭。」《靈樞經》說:「腎臟主導陰部。」如果水液衰竭、虛弱,而過度熱氣侵犯其部位,導致陰部鬱結,就會筋骨痿痹,精神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小便失禁,無法控制,這證明瞭熱氣旺盛的病症。

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復用榆皮、黃芩、蘧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閟)

白話文:

因此,古時候流傳的藥方論述,雖然說是治療寒性淋病,但所使用的榆皮、黃芩、蘧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等藥物都是寒性藥物。他們的理論雖然錯誤,但所開的藥方卻是有效的,這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氣運變化的道理。難怪他們會把正確的東西當成錯誤的。有人說,得了淋病服用了茴香、益智、滑石、醇酒等溫熱性藥物後就好了,那麼淋病是不是不屬於寒性病呢?殊不知這些藥物都是治療小便不利的重要藥物。醇酒、益智雖然性熱,但茴香性溫,滑石性寒,所以能夠疏通鬱結,使氣液通暢,熱氣散發而治癒淋病。

閟: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熱在於腸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義同泄痢後重之義,見「下迫」論中。

(身熱惡寒)

白話文:

閟(常被寫作秘),意味著大便不順暢、干結難出;這是因為體內熱量消耗了水分,導致糞便變得堅硬,大腸也變得乾燥、干澀且緊縮。如果有人大便稀溏但依然感到排便困難,這是因為體外的腸胃區域受到了乾燥熱氣的影響,而體內則是因為濕熱的原因。這與泄痢後感到身體沉重的原因是一致的,如「下迫」討論中所述。

身熱惡寒,此熱在表也。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或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言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仲景法曰:「無陽病寒,不可發汗。」又言:「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愈。」然則豈有寒者歟?又如熱生壅腫瘡瘍而惡寒者,亦由邪熱在於表也。

雖爾,不可汗之。故仲景曰:患瘡者汗之則作痓,大法煩躁多渴,欲寒惡熱,為病熱也。

白話文:

身體發熱但又怕冷,這種發熱是表層的熱。邪熱在表層且較淺,邪氣害怕正氣,所以患者雖然發熱,但也怕冷。有人認為怕冷是寒邪在表層,有人認為身體發熱但怕冷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仲景醫書中說:「沒有陽證而怕冷,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又說:「身體發熱怕冷,使用麻黃湯發汗。汗液排出,熱氣散去,身體變涼便會痊癒。」既然如此,怎麼會有寒邪的說法呢?又比如熱邪導致腫脹瘡瘍,患者會怕冷,這也是因為邪熱在表層的緣故。

亦有亢則害,承乃制之,則病熱甚而反覺其冷者也。雖覺其冷,而病為熱。實非寒也。其病熱鬱甚,而反惡寒,得寒轉甚,而得暖少愈者,謂暖則腠理疏通,而陽氣得散,怫熱少退,故少愈也。其寒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熱轉甚,故病加爾。上下中外,周身皆然。俗因之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投之,為害多矣。

白話文:

即便是這樣,也不應該讓患者出汗。因為古代名醫仲景曾經說過,對於那些有瘡傷的人,如果讓他們出汗,會導致病情變成痓疾,主要的症狀包括感到煩躁不安、口渴增多、想要涼快卻又怕熱,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熱量過高所導致的。

亢盛也會帶來危害,承接這個原理來控制它,就會導致熱性病症更加嚴重,反而感覺到寒冷。雖然感覺到寒冷,但實際上是熱性病。這並非真的寒症。這種熱性病症鬱結嚴重,反而會厭惡寒冷,遇冷則會加重,遇暖則稍微好轉,這是因為暖氣會疏通腠理,陽氣得以散發,鬱熱稍退,所以才會好轉。而寒冷會導致腠理閉塞,陽氣鬱結,熱症反而加重,所以病情會加重。上下內外,全身都是如此。世俗因此而錯誤地認為是寒症,誤用熱藥治療,造成的危害很多。

假令或因熱藥以使怫熱稍散而少愈者,藥力盡則病反甚也。其減則微,其加則甚。俗無所悟,但云服之而獲效,力盡而病加,因而加志服之,由是諸熱病皆生矣。

白話文:

如果使用熱性藥物,使火熱之症稍微緩解,病情稍有減輕的話,那麼藥效一旦失效,病情就會反覆加重。症狀減輕時很輕微,加重時卻很嚴重。一般人不明就裡,只說服了藥才見效,藥效失效了病情加重,於是加大藥量繼續服用。這樣一來,各種熱性疾病就都生出來了。

陽熱發則鬱甚於上,故多目昏眩,耳聾鳴,上壅癲疾。上熱甚而下熱微,俗輩復云腎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虛熱也。抑不知養水瀉火,則宜以寒,反以熱藥欲養腎水,而令勝退心火,因而成禍不為少矣。可不慎歟?

(戰慄)

白話文:

當身體陽熱發作時,熱氣會上升聚集在頭部,因此容易出現眼睛昏花、耳鳴耳塞、頭部氣血不通導致的狂亂抽筋等問題。此時身體上部的陽熱旺盛,而下部的陽熱較弱,但許多人卻錯誤地認為這是因為「下部的陰冷水氣衰弱,無法控制上部的陽熱心火」,並誤稱為「陰性虛熱」。但其實,這個時候應該以寒涼的藥物來滋養水氣、宣導火熱,反而有人錯誤地使用熱藥想要滋養下部水氣,企圖讓它控制住上部的陽熱心火,這樣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在治療時一定要慎重仔細啊!

戰慄: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慄者,寒冷也。或言寒戰為脾寒者,未明變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然寒慄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後熱退,則戰慄愈矣。

或平人冒極寒而戰慄者,由寒主閉藏,而陽氣不能散越,則怫熱內作故也。如冬寒而地中反暖也。

白話文:

發抖:是一種震動,屬火象。陽氣活動,陰氣靜止,而水火性質相反,所以寒邪侵襲會導致肌肉拘緊,伸屈不便,這是一種寒症。發抖,是寒冷的意思。有的說發抖是由於脾臟寒涼引起,這是不瞭解轉化的道理。發抖是由於心火過於旺盛,亢奮到了極點而戰慄,但水液同時也在抑制心火,所以發抖時會覺得寒冷。然而發抖是由於火太盛類似於水,實際上並不伴有寒氣。因此可以用大承氣湯來通下,會排出大量的熱糞,通下後熱退,發抖也就會緩解了。

或云:冬,陽在內而陰在外,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則反此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為地陰極,而生陽上升,至夏則陽在上而陰在地中者,當地上熱而地中寒可也。奈何夏至為天陽極,而生陰下降,至冬則入地反暖,地上反寒歟!或曰:冬後陽升而出,則陰降而入,夏後陽降而入,則陰升而出者,乃妄意也,如冬至子正一陽升,而得其復䷗(《易》地雷復卦),至於已則陰絕,而六陽備,是故得其純乾䷀(八純乾);夏至午正則一陰生,而得姤䷫(天風姤),至於亥則陽絕,而六陰備,是故得其純坤䷁(八純坤),至於冬至則陽復也。然子後面南,午後面北,視卦之爻,則子後陽升,午後陰降明矣。

安得反言冬後陰降,而夏後陽降耶?

白話文:

有時候,正常人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下會感到發抖,這是因為寒冷導致身體內部收縮,陽氣無法擴散出去,結果就會在體內產生一種悶熱的感覺。這有點像是冬天時,地面之下反而感覺溫暖。

也有人說: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地面寒冷,但地底下溫暖;夏天則相反,這是真理。假設冬至是地陰最盛,而生出陽氣開始上升,到了夏天陽氣在上而陰氣在地中,那麼地上應該熱而地中應該寒冷才對。但是為什麼夏至是天陽最盛,而生出陰氣開始下降,到了冬天進入地中反而變暖,地面反而寒冷呢?

有人說:冬天後陽氣升起而出,那麼陰氣就會下降而入;夏天後陽氣下降而入,那麼陰氣就會升起而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就像冬至子時正北方向有一陽升起,而得到「復卦」的象,到了巳時陰氣消失,而六陽具備,所以得到「乾卦」;夏至午時正南方向有一陰生出,而得到「姤卦」的象,到了亥時陽氣消失,而六陰具備,所以得到「坤卦」。到了冬至陽氣又再升起。但子時在北面,午後在南面,從卦象的爻位來看,子時後陽氣上升,午後陰氣下降,這是很明顯的。

所謂四時天氣者,皆隨運氣之興衰也。然歲中五運之氣者,風、暑、燥、濕、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為期歲也。歲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屬木,故溫和而多風也;春分至小滿屬君火,故暄暖也。小滿至大暑屬相火,故炎熱也;大暑至秋分屬土,故多濕陰雲雨也;秋分至小雪屬金,故涼而物燥也;小雪至大寒屬水,故寒冷也。然則豈由陰陽升降於地之內外乎?

白話文:

怎麼可能說冬天過後陰氣會降低,夏天過後陽氣會降低呢?所謂四季的天氣變化,都是隨著天地運行的興衰而改變的。一年之中的五種時令之氣,也就是風、暑、燥、濕、寒,各主宰七十三天五刻,加起來正好是一年。

一年之中六個節令的時令之氣主宰季節,從大寒到春分屬於木,所以天氣溫和,風也比較多;從春分到小滿屬於君火,所以天氣溫暖;從小滿到大暑屬於相火,所以天氣炎熱;從大暑到秋分屬於土,所以天氣潮濕陰霾,雨水較多;從秋分到小雪屬於金,所以天氣涼爽而乾燥;從小雪到大寒屬於水,所以天氣寒冷。

難道不是因為天地陰陽的升降變化,影響到地球內外的天氣嗎?

其地中寒燠者,《經》言:火熱主於出行,寒水主於閉藏。故天氣熱,則地氣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猶人汗出之後體涼;天氣寒則地凝凍而閉塞,氣難通泄,故怫鬱而地中暖也。《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如水本寒,寒極則水冰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厚則水溫,即閉藏之道也。

白話文:

在地氣受到寒熱交替影響的區域,《黃帝內經》提到:火熱屬性主導氣體的運行,寒水屬性主導氣體的收藏。因此,當天氣炎熱時,地氣會暢通地運行和排出,所以地中就會變冷,就像人流汗後身體會變涼一樣;當天氣寒冷時,地氣會凝結凍結而閉塞,氣體不易運行排出,所以地中就會鬱悶而變暖。《黃帝內經》說:「人受寒邪侵襲,就會得熱病。」這就像水本性寒,極度寒冷時水會結冰,而冰下的水反而不寒冷,冰越厚,水越溫暖,這就是閉藏的道理。

或大雪加冰,閉藏之甚,則水大溫,而魚乃死矣,故子正一陽生,而至於正月寅,則三陽生,而得其泰䷊(地天泰)。泰者,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陰生,而至於七月申,則三陰生,而得否䷋(天地否)。否者,否塞而非通泰也,然而否極則泰,泰極則否。故六月泰極,則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極,則地中至暖。

然則地中寒燠,明可見焉。故知人之冒於寒,而內為熱者,亦有之矣。

白話文:

如果大雪加上冰凍,封閉得非常嚴密,那麼水溫就會升高,而魚就會死亡。所以子時太陽開始升起,到了正月寅時,太陽升起三分之二,獲得了地天泰的卦象。泰卦代表暢通無阻,不閉塞。午時太陽開始下降,到了七月申時,太陽下降三分之二,獲得了天地否的卦象。否卦代表閉塞不通,不暢通。然而,否到極點就會轉化為泰,泰到極點就會轉化為否。因此,六月泰卦到極點,那麼地中就會極度寒冷;十二月否卦到極點,那麼地中就會極度溫暖。

或問曰:人冬陽在內而熱,夏陰在內而寒者,何也?答曰:俗已誤之久矣!夫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適其脈候,明可知也。如夏月心火生而熱,則其脈滑數洪大而長,煩熱多渴,豈為寒也?余候皆然。

白話文:

有人問:冬天陽氣在體內而感到熱,夏天陰氣在體內而感到冷,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是長期以來人們的誤解。人體的氣血運行會隨著一年四季、五運六氣的變化而變化,不會出現反常的情況。

觀察脈象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例如在夏季,心火旺盛而產生熱,脈象就會滑數洪大而長,並且會出現煩熱多渴的症狀,這難道是寒氣造成的嗎?其他季節也是如此。

或平人極恐而戰慄者,由恐為腎志,其志過度,則勞傷本臟,故恐則傷腎,腎水衰則心火自甚,而為戰慄也。又如酒苦性熱,養於心火,故飲之過多,則心火熱甚,而為戰慄。俗謂之酒禁也。

白話文:

一般人極度恐懼而發抖,是因為恐懼傷及了腎臟的意志力。如果這種意志力過度消弱,就會損害腎臟本身。所以恐懼會傷害腎臟,腎臟中的水液衰弱了,心臟中的火氣就會旺盛起來,導致發抖。此外,像酒這種性質苦熱的飲料,會滋養心臟中的火氣。所以如果飲酒過量,心臟中的火氣就會過於旺盛,導致發抖。俗話說,這就是酒禁的緣故。

《經》曰:「陽並於陰,陰則實而陽明虛,陽虛故寒慄而鼓頷也。」注曰:「陽並於陰,言陽氣入於陰分也。陽明胃脈也,故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鼓頷振動也。」然陽明經絡在表,而主於肌肉,而氣並於里,故言陽明虛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陽氣過度集中到陰分,陰分就會過盛,而陽明就變虛,陽氣虛弱所以導致寒顫和下巴顫動。」註解說:「陽氣過度集中到陰分,就是說陽氣進入陰分。陽明是胃的經脈,所以陽明虛就容易怕冷、顫抖和下巴顫動。」但是陽明經絡在人體表面,主要作用在肌肉,而陽氣卻過度集中在裡面,所以說陽明虛弱。

又《經》曰:「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時陽虛陰實,而外無陽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陽復出之,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然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者,是言陽為表,而里為陰也。其氣復出,而並之於表,非謂陰寒之氣出之於表,而反為陽熱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瘧疾發作時,陽氣被困於陰氣之中,這時陽氣虛弱,陰氣過盛,體表缺乏陽氣,所以會先感到寒冷發抖。陰氣積聚到極點,就會使陽氣重新出現,陽氣和陰氣再次聚集在體表,這時陰氣虛弱,陽氣過盛,所以會先發熱口渴。」然而,陰氣積聚到極點,使陽氣重新出現,這指的是陽氣在體表,而陰氣在體內。陽氣重新出現並聚集在體表,並不是指體內的陰寒之氣跑到體表,反而變成陽熱之氣。

又《經》曰:「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然氣並於陽而在於表,故言陽勝;氣並於陰而在於里,故言陰勝,此乃表裡陰陽之虛實,非寒熱陰陽之勝負,但陽氣之出入耳。

白話文:

《內經》又說,瘧疾的病氣,如果停留於「陽」,那麼「陽氣」就強盛;如果停留於「陰」,那麼「陰氣」就強盛。陰氣強盛,身體就發冷;陽氣強盛,身體就發熱。然而,病氣停留於「陽」是在身體的表面,因此說「陽氣強盛」;病氣停留於「陰」是在身體的裡面,因此說「陰氣強盛」。這指的是身體表裡陰陽的虛實,並不是寒熱陰陽的勝負,只是陽氣的出入而已。

如傷寒病日深,表證已罷,而熱入於裡,若欲作大汗,則陽氣必須出之於外,鬱極乃發,而陽熱大作於裡,亢則害,承乃制,故為戰慄;而後陽氣出之於表,則蒸熱作而腠理開,大汗泄而病氣已矣!或戰慄無汗而愈者,必因發汗吐下亡津液過多,則不能作汗,但熱退氣和而愈。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病情加重,表證已經消失,而熱氣已經進入體內,如果想要發大汗,陽氣就必須排出體外,淤積到極點才會發作,而陽熱在體內大量產生,極盛就會帶來危害,陰氣承接陽氣就會進行制約,所以會戰慄;然後陽氣排出體外,就會產生蒸熱感,腠理打開,大汗排出後,病氣也就消失了!或者戰慄沒有出汗而痊癒的,一定是因為發汗、吐瀉後體液流失過多,所以不能發汗,只有熱退、氣和才能痊癒。

或不戰慄而汗解者,雖因日深表熱不罷,內外俱熱,陽不並陰,而外氣不衰,里無亢極,故無害承乃制,則無戰慄也。或不戰慄而亦無汗愈者,陽不並陰而氣液虛損故也,故諸戰慄者,表之陽氣與邪熱並甚於里,熱極而水化制之,故寒慄也。雖爾,為熱極於裡,乃火極而似水化也!

(驚)

白話文:

有些人不發抖就能出汗,這是因為雖然病邪深入,體內熱度未消退,但體內外都很熱,陽氣沒有壓制陰氣,而且外表的邪氣也沒有衰退,體內也沒有過於旺盛的情況,所以服用承氣藥後沒有副作用,也不會發抖。

有些人不發抖也沒有出汗就能好轉,這是因為陽氣沒有壓制陰氣,而且體液氣血不足所致。

所有發抖的人,都是體表的陽氣和邪熱比體內更強盛,熱度過高,水分轉化為汗水去對抗,所以會發抖。雖然如此,這也是因為體內的熱度過高,所以火氣旺盛而像水一樣化解。

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故心火熱甚也。雖爾,止為熱極於裡,乃火極似水則喜驚也。反兼腎水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所謂恐則喜驚者,恐則傷腎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驚也。

白話文:

驚悸:指心臟突然跳動不安,不能平靜。這是因為火主於活動,所以心火過於旺盛。儘管如此,這只是因為身體內部熱氣過盛,由於火盛的性質類似於水,所以會導致驚悸。如果再加上腎水受脅導致恐懼,那麼恐懼旺盛就會損害它的對應臟器心,從而抑制火,所以說恐懼就會導致驚悸。這是因為恐懼會傷及腎,使水衰弱,心火就會更加旺盛,從而導致驚悸。

(惑)

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

(悲)

白話文:

惑:感到疑惑、猶豫,心緒混亂,意志無法專一。這種狀態就像火焰跳動不定,顯示出混亂。因此,當火勢強盛時,水力就會減弱,意志迷失,心神混亂。意志是由腎水所主宰的精神力量。

悲:悲傷,心中充滿哀愁的情緒。

悲: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於熱,喜痛,故悲痛苦惱者,心神煩熱躁亂,而非清淨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夫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五臟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憂。若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

白話文:

悲哀:是金屬性肺臟的情志。金屬性本質乾燥,能生火。而心火主掌熱力,喜悅和疼痛。因此,悲痛憂愁的人,心神煩躁,失去清明。過度悲傷哭泣,導致五液(眼淚、鼻涕、唾液、汗液、尿液)外流,是因為火熱之氣過盛,又被水氣所抑制造成的。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五臟的情志包括憤怒、喜悅、悲哀、思考、恐懼。悲哀也寫作憂傷。如果情志過度,就會導致勞累,勞累就會損傷臟腑。凡是情志受到損傷,都與熱有關。

如六慾者,眼、耳、鼻、舌、身、意也。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一作好、愛、惡。情之所傷,則皆屬火熱。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躁不寧,靜則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聖曰:六慾七情,為道之患。屬火故也。

白話文:

六種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七種情緒: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喜愛、厭惡、慾望;另一種說法:喜愛、厭惡、好樂。情緒受傷,通常都屬於火熱性質。所謂「陽動陰靜」,所以形體和精神過度勞累就會煩躁不安,靜止時才會清靜安寧。因此,最上等的善像是水一樣,最愚蠢的人像是火一樣。古代聖賢說:六種感官和七種情緒,是修道的障礙,因為它們都屬於火熱性質。

如中風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則火能剋金,金不能剋木,則肝木自甚,而兼於火熱,則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又如酒醉而熱,則五志七情競起。故《經》曰:戰慄,驚惑,悲笑,譫妄歌唱,罵詈癲狂,皆為熱也。故熱甚癲狂者,皆此證也。

(笑)

白話文:

像中風偏癱的人,是因為心火太旺,而水氣衰弱無法控制,導致火克金,金火無法剋制木,於是肝木過度旺盛,加上火熱,就會突然發作倒下,多半是因為過度的情緒變化而引發的急病。又比如喝醉酒而發熱,就會激起各種情緒。所以《黃帝內經》說:戰慄、驚慌、悲傷、大笑、胡言亂語、唱歌、辱罵、發狂,這些都是熱證。所以熱證發作嚴重狂暴的人,都是這種情況。

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或心本不喜,因侮戲而笑者,俗謂之冷笑。涉人非道而伐之,使慚然失志,由是違己心則喜笑。

白話文:

笑:指茂盛、美好、舒展、顯揚,是火的變化。因此,喜歡是心火志向的表現。過於喜歡而發出笑聲,就像火柴燃燒時發出噼啪聲,是笑的象徵。因此,有笑聲的疾病,是因為體內火氣過旺。或者,原本不高興,但因為被欺負或戲弄而發笑,俗稱冷嘲熱諷。通過打擊那些行為不當的人,使他們感到羞愧,失去志氣,從而違背自己的內心而感到高興和發笑。

或以輕手擾人頸、腋、腹、脅、股、膕、足、趺,令人癢而笑者,由動亂擾撓,火之用也;靜順清謐,水之化也。皮膚彰顯之分,屬於火也,嫩薄隱藏之分,屬於水也。以火用擾其水分,使人慚然失志而癢,則水衰火旺,而為笑也。

白話文:

撓自己,擾亂頸窩,擾亂肋骨,擾亂脊椎,撓自己,使人發癢,擾亂,使人不平靜,讓皮膚騷癢,使人不安,讓水起漣漪,使人慚愧,讓人生了蝨子,使人生了疥瘡

以手自擾而不笑者,不羞不癢故也。然羞慚而癢者,心火之化也。人失信志則羞漸者,水衰火實故也。志與信者,腎水之化也。但癢而不羞,羞而不癢,皆不能為笑者,化微不能變動故也。

(譫)

白話文:

人感覺到手癢卻不發笑,是因為不覺得害羞或發癢。但是,當人們感到羞恥而發癢時,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

當一個人失去誠信時,就會逐漸感到羞恥,這是因為腎水衰弱而心火旺盛所致。誠信是由腎水滋養的。

如果只感覺發癢但不覺得羞恥,或只覺得羞恥但不發癢,那麼都不能讓人發笑,這是因為身體的變化太小,無法引起情緒波動。

譫:多言也,言為心聲,猶火燔而鳴,故心火熱則多言,猶醉而心熱,故多言也。或寐而多言者,俗云睡語,熱之微也。若熱甚則睡寤,而神昏不清,則譫語也。自汗、驚悸、咬牙皆然。所謂寐則榮衛不能宣行於外,而氣鬱於內;是故里熱發也。

白話文:

譫語:指過多言語。言語反映了心中的想法,就像火燃燒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心火旺盛時人就會多言。就像醉酒後心熱,因此也會多言。

睡眠中多言:俗稱「說夢話」,是輕微的心火過旺所致。

若心火過旺:會導致睡眠障礙,精神混亂不清,出現譫語、自汗、驚悸、咬牙等症狀。這是因為睡眠時,榮衛之氣無法暢通運作,氣血鬱積在體內,導致局部發熱所致。

夫上善若水,下愚如火。故六慾七情,上善遠之,而下愚遷之。其夢中喜、怒、哀、樂、好、惡、愛之七情,非分而過,其不可勝者,寐則內熱鬱甚故也。凡人夢者,乃俗雲夢中之夢,離道愈遠;夢之覺者,尚為道之夢也;故成道是為大覺,則六慾七情,莫能幹也。古人言,夢者神迷也。病熱而能遷七情者,水衰道遠故也。

(妄)

白話文:

有品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柔和冷靜,品德低下的人像火一樣暴躁衝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遠離六慾七情,而品德低下的人容易被它們迷惑。

在夢中出現的喜、怒、哀、樂、好、惡、愛等七情,如果過於強烈,就說明體內熱氣鬱結嚴重。一般人做的夢是俗話說的夢中之夢,離道越來越遠;從夢中清醒的人,還屬於通往道的夢;所以成道後稱為大覺悟,這時六慾七情都不能擾亂人的心境。

古人說,做夢是精神迷失的表現。能因病熱而改變七情的人,是水衰道遠的緣故。

妄:虛妄也,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精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如見鬼神也。或以鬼神為陰,而見之則為陰極脫陽,而無陽氣者,妄意之言也。

(衄蔑血汗)

白話文:

妄:虛假的意思。火屬陽,所以外表清亮,但內在卻昏暗不清。它的本性是使人混亂,因此心火過旺,就會導致腎水衰弱,精神渙散。

虛妄:虛假地看見或聽到,並自問自答,表明精神錯亂,就像看見鬼神一樣。有的說鬼神屬陰,看見鬼神則是陰氣極盛,陽氣衰弱,沒有陽氣才會產生虛假的幻覺。

衄蔑血汗:血出也。汗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汗濁,害承乃制,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白話文:

鼻出血和汗水:血液流出。汗是身體的濁液。心火過旺則血液充盈,熱氣上升過度,就會導致血液外溢;熱勢達到極點,則會使身體乾燥且汗液變得渾濁。當這種危害受到控制時,汗液的顏色可能會變得偏黑,呈現紫色。

鼻子出血出汗:這是血流出的現象。汗液是渾濁的。心火過於旺盛,就會導致血液過多。熱氣向上運行過度,就會變成血溢。熱勢過於旺盛,就會導致皮膚乾燥,汗液變得渾濁。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血色就會變得既黑又紫。

白話文:

鼻子出血和出汗:這是血液外流的現象。汗液會變得渾濁。心火太旺,會造成血液過多。熱氣上升過度,就會引發血溢。熱力過盛,會使皮膚乾燥,汗液變渾。若此狀況長時間持續,血色會變得又黑又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