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序 (2)

回本書目錄

序 (2)

1.

自古如祖聖伏羲畫卦,非聖人孰能明其意二萬餘言?至周文王方始立象演卦,而周公述爻,後五百餘年,孔子以作《十翼》,而《易》書方完然。後易為推究,所習者眾,而注說者多。其間或所見不同而互有得失者,未及於聖,竊窺道教故也。易教體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綱五常,醫教要乎五運六氣,其門三,其道一,故相須以用而無相失,蓋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以求其華實之茂者,未之有也。

故《經》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仙經》曰:「大道不可以籌算,道不在數故也。可以籌算者,天地之數也。若得天地之數,則大道在其中矣。」經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而終於九。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又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又云:「至數之機,迫迮而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又云:「治不法天之紀,地之理,則災害至矣。」又云:「不知年之所加,氣之興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由是觀之,則不知運氣而求醫無失者,鮮矣!

今詳《內經·素問》,雖已校正改誤音釋,往往尚有失古聖之意者,於俗聞之,未必不曰,爾何人也,敢言古昔聖賢之非?嗟夫!聖人之所為,自然合於規矩,無不中其理者也!雖有賢哲,而不得自然之理,亦豈能盡善而無失乎?況經秦火之殘文,世本稀少。故自仲景之後,有缺「第七」一卷,天下至今無復得其本。

然雖存者,布行於世,後之傳寫鏤板,重重差誤,不可勝舉。以其玄奧而俗莫能明,故雖舛訛,而孰知之!故近代敕勒孫奇,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孫兆改誤,其序有言曰:「正謬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若專執舊本,以為往古聖賢之書,而不可改易者,信則信矣,終未免泥於一隅。

及夫唐·王冰次注序云:「世本紕繆,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習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合,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而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缺。重《合經》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而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如此之流,不可勝數。

」又曰:「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詳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併,義不相涉,缺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義理乖戾者,考較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迭者,詳其旨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

白話文:

【序】

自古以來,聖祖伏羲創畫八卦,若非聖人,誰能真正理解其中深意?直到周文王才確立卦象、推演卦理,周公闡釋爻辭,五百年後,孔子撰寫《十翼》,《易經》至此完備。後世鑽研《易經》者眾多,註解學說紛雜,因見解不同而各有優劣,但皆未達聖人境界,僅是窺探道教皮毛罷了。

《易》學根基在五行八卦,儒學核心為三綱五常,醫學關鍵在五運六氣——三者門徑雖異,道理卻相通,彼此相輔相成而不悖離,因根本之道本為一體。若捨棄根本而追求表象繁茂,絕無可能。

《黃帝內經》言:「五運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萬物變化的綱領,生滅的根源,神明的所在,豈能不通曉?」《仙經》則說:「大道無法以算計衡量,因其超越數理;但天地規律可推算,掌握天地之數,大道便在其中。」經典亦載:「天地至數始於一終於九,可推演至十、百、千、萬,無窮無盡,但核心唯『一』。」

又強調:「領悟要旨者,一言蔽之;不明要義者,徒勞無功。」「天數玄機精微難測,順應者昌盛,輕忽者衰亡,違逆正道必招禍患。」「治病若不遵循天地規律,災害必至。」「不明歲氣變化、虛實根源,難成良醫。」由此可見,不通曉五運六氣而妄言醫術無誤者,實在罕見!

當今《內經·素問》雖經校勘註釋,仍存偏離古聖原意之處。世俗或質疑:「何人膽敢批評聖賢?」然而,聖人言行本合天道,後世賢者未盡悟真理,豈能完美無缺?況且經典遭秦火焚毀,殘本稀少。自張仲景後,《素問》缺第七卷,至今未得補全。現存版本輾轉傳抄刻印,謬誤層出,因內容深奧,世人難辨真偽。

宋代孫奇、高保衡、林億等奉敕校訂,孫兆修正錯誤,序言提及:「修正六千餘字謬誤,增補兩千餘條註釋。」若固執舊本,認為聖賢之書不可更動,雖顯虔誠,卻不免拘泥。唐代王冰校注序亦指:「世傳版本錯亂,篇目重複、文義割裂,或篇章分立、問答割裂,或脫簡偽稱失傳。如將《合經》冠以《針服》,併《方宜》入《咳篇》,拆《虛實》為《逆從》,混《經絡》為《論要》,刪《皮部》入《經絡》,降《至教》於《針法》之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王冰更說明校勘原則:「對簡牘脫落、文義斷裂處,援引經論補足;篇目遺缺、敘事模糊者,依文意增字闡明;篇章混雜、名目缺失者,重新分類主題;君臣問答違背義理者,考據尊卑以彰顯本意;文句錯亂重複者,刪繁存要;深奧難解之處,另撰《玄珠》闡釋。凡增補文字皆以朱筆標註,區分古今,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