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18)

回本書目錄

一、五運主病 (18)

1. (分述)

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鬱結,氣血不得宣通,鬱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則痞者痹而癱瘓也。其人已有怫熱鬱滯,而氣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經》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不出者,由怫熱鬱結,氣血壅滯故也!人卒中則氣血不通,而偏枯也。

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氣為陽而主輕微,血為陰而主形體。故西方金、北方水為陰而剛也,東方木、南方火為陽而柔也。故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所以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損其有餘者平調,是故能之矣!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

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是以遲緩為言,而病非冷也,識其證候為熱明矣,但熱有微甚而已。

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於虛,非也。所謂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故卒中也,故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由陽熱暴甚於內,亢則害,承乃制,津液湧溢,聚於胸膈,熱燥以為痰涎。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熱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破傷中風亦同,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夫破傷中風之由者,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而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於裡,亦由面首觸冒寒邪,而怫熱鬱甚,周身似為傷寒之疾,不解則表傳於裡者也。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矣。

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也。凡用辛熱開衝風熱轉甚也;猶《傷寒論》熱藥發表不中效,則熱轉甚也。

故發熱用麻黃、桂枝湯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故發表諸方,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蔥白、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緩急,濕能潤燥,滑石淡能利竅,滑能通利;蔥辛甘微寒;豉鹹寒潤燥,皆散結,緩急、潤燥、除熱之物。

因熱服之,因熱而玄府鬱結得通,而怫熱無由再作,病勢雖甚,而不得頓愈者,亦獲小效,而無加害耳!此方散結,無問上下中外,但有益而無損矣。散結之方,何必辛熱而已耶!

白話文:

(分述)

有些人雖然沒有立即死亡,但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症狀。這是因為人體的經絡左右對稱運行,當體內熱邪過盛、氣血鬱結不通時,若一側經絡得以疏通,另一側就會阻塞不通,導致癱瘓。患者本身已有熱邪鬱滯,氣血運行不均,程度輕重不一。正如《內經》所說:若出汗只偏於身體一側,會導致半身不遂。而偏側無汗的原因,正是由於熱邪鬱結、氣血壅滯所致。當人突然中風時,氣血不通就會引發半身不遂。

所謂「肥胖者容易中風」,是因為人的胖瘦取決於氣血的虛實狀態。氣屬陽,主導輕盈;血屬陰,主導形體。西方金、北方水屬陰而剛強;東方木、南方火屬陽而柔和。因此,血實氣虛者肥胖,氣實血虛者消瘦。肥胖者耐寒不耐熱,消瘦者耐熱不耐寒,這是因為寒氣傷血、熱氣傷氣。若損傷本就不足的氣血,會加劇陰陽失衡;而調節過剩的氣血則能恢復平衡。消瘦者因腠理疏鬆而多汗,血液不足導致燥熱,故易患勞嗽之症。

一般人誤以為急驟嚴重的病症屬熱性勞損,緩慢輕微的病症屬寒性勞損。其實病症緩慢並非真寒,仔細辨證即可明確屬熱,只是熱邪程度不同而已。

有人說肥胖者中風是因體虛,這並不正確。肥胖者因腠理緻密、氣血易滯,若陽熱過盛鬱結,就會突然中風。肥胖者出現勞損症狀,是因突然大量脫水失血;消瘦者中風,則是因陽熱暴盛、氣血鬱閉不通。

中風導致牙關緊閉、筋脈拘急,是因體內陽熱驟升,破壞平衡,津液上湧聚於胸膈,化為痰涎。初虞世曾說:涎液是全身脂脈津液所化。當陽實陰虛、風熱過盛時,會剋制水濕而形成燥邪。肝主筋,若風邪過盛加上燥熱,熱邪聚於胸膈,會使筋脈過於乾燥。燥金屬性收斂緊澀,故表現為筋脈強直、牙關緊閉。

破傷風的病理與中風類似,但症狀從輕漸重,不會導致半身不遂。破傷風是因瘡口熱毒鬱結,營衛不通,熱邪蔓延全身形成白痂。此時瘡口閉塞,氣機不暢,陽熱易於鬱結化風。若不治療,表證會傳入裡證,也可能因頭面部受寒後熱鬱加劇,表現類似傷寒,最終表邪內傳。但因風熱程度不同,症狀表現各異。

破傷風的基本病機是風熱燥邪鬱結於表,而裡氣尚平。患者常哈欠連連、筋脈拘急,時而惡寒或抽搐,脈象浮數而弦。此時宜用辛熱祛風藥開通鬱滯,使營衛暢通而愈,類似傷寒表熱鬱結時用麻黃湯發散。但需注意:單用辛熱藥可能加劇風熱,如同《傷寒論》所說,熱證誤用熱性發表藥反而加重病情。

因此,用麻黃湯、桂枝湯等熱性發表劑時,須加入寒涼藥。否則可能導致高熱發黃或出斑疹。常見配伍包括黃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蔥白、豆豉等。例如用甘草、滑石、蔥、豉等寒性藥發散效果極佳:甘草甘緩潤燥,滑石淡滲利竅,蔥辛甘微寒,豆豉鹹寒潤燥,皆能散結、緩急、潤燥、清熱。

趁熱服用這些藥物,可使毛孔鬱結得通,熱邪無從再生。即使病情嚴重不能立刻痊癒,也能緩解症狀而不加重。此類方劑能疏通全身氣血,無論病位上下表裡,皆有益無害。散結之法,又何必侷限於辛熱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