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2)

回本書目錄

一、五運主病 (2)

1. 二、六氣為病

2. (一)風類

3. (總綱)

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白話文:

(總綱)

突然出現的肢體僵硬強直、四肢疼痛拘攣、筋脈緊縮拘急等症狀,都與風邪有關。(這些現象是由厥陰風木之氣所引起,也就是肝膽之氣的異常變化。)

4. (分述)

暴,卒也,虐害也。強,勁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勁強也。支痛,支持也,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軟戾:軟,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裡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於緊斂短縮勁切。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亦十月風病勢甚而成筋緩者,燥之甚也。故諸風甚者,皆兼於燥。

白話文:

(分述)

「暴」指的是突然、急促,也有殘暴傷害的意思。「強」表示強勁有力但不柔和。「直」是指筋脈緊繃強硬。「支痛」中的「支」是支撐的意思,形容筋脈僵硬不柔軟而疼痛。「軟戾」:「軟」是收縮,「戾」是乖違反常,指筋脈收縮拘急、失常而生病。

然而,燥金之氣主導緊縮、收斂、短促、勁急。風木之病,反而表現出燥金的特性,這是因為過度亢盛就會造成傷害,需要制約才能平衡。此外,風能克制濕氣而轉為燥,就像十月風病嚴重時導致筋脈弛緩,其實是燥氣過盛的緣故。因此,凡是風病嚴重的,往往都兼有燥的性質。

5. (二)熱類

6. (總綱)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汗,皆屬於熱。(手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白話文:

(總綱)

各種疾病如喘息、嘔吐、吐酸水、突然腹瀉、裡急後重、抽筋、小便混濁、腹部脹大如鼓、癰疽、潰瘍、皮疹、腫瘤、結核、上吐下瀉的霍亂、頭暈、鬱悶、腫脹、鼻塞、流鼻水、鼻出血、各種出血、血便、小便困難、排尿不暢、身體發熱卻怕冷、發抖、驚恐、迷惑、悲傷、無故發笑、胡言亂語、妄見幻覺、流鼻血、皮膚滲血、盜汗等,這些症狀都與熱邪有關。(此熱源自手少陰心經的君火,與心臟及小腸的氣機相關。)

7. (分述)

(喘)

喘: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甚而息粗,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嘔)

嘔: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上炎之象也。

(吐酸),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故飲之則令人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語澀譫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煩渴,嘔吐,皆熱證也。其吐必酸,為熱明矣。

況熱則五味皆厚。《經》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皆屬土也。然土旺勝水,不能制火,則火化自甚,故五味熱食,則味皆厚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或口淡者,胃熱也。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故胃為一身之本,淡為五味之本。

然則吐酸,豈為寒者歟?所以妄言為寒者,但謂多傷生硬黏滑,或傷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通暢,則為熱也。故傷寒身表熱者,熱在表也。宜以麻黃湯類甘辛熱藥發散;以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者。或寒熱相擊,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者;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大汗熱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不為他病,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是也。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若久喜酸而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

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是謂能令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也。如飲食在器,覆蓋,熱而自酸也。宜餐糲食蔬菜,能令氣之通利也。

(暴注)

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

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轉筋)

轉筋:《經》云轉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瘈而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蓋寒雖主於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為轉筋也!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證明矣。夫轉筋者,多因熱甚,霍亂吐瀉所致。以脾胃土衰,則肝木自甚,而熱燥於筋,故轉筋也。

大法渴則為熱。凡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吐瀉,但外冒於寒,而腠理閉密,陽氣鬱結,怫熱內作,熱燥於筋,則轉筋也。故諸轉筋以湯漬之,而使腠理開泄,陽氣散則愈也。因湯漬而愈,故俗反疑為寒也。

白話文:

(分述)


喘症:夏季火氣旺盛時表現為熱症,冬季火氣衰弱時表現為寒症。因此,寒症時氣息微弱,熱症時氣息粗重。寒屬陰,特性遲緩;熱屬陽,特性急數。所以寒症時呼吸緩慢、氣息微弱,熱症時呼吸急促、氣息粗重,形成喘症。


嘔吐:胃與膈膜熱氣過盛時會引發嘔吐,這是火氣上沖的表現。

吐酸
吐酸:酸味是肝木的表現。由於火氣過盛壓制肺金,無法平衡肝木,導致肝氣過盛而產生酸味。例如食物遇熱容易變酸。有人誤以為吐酸是寒症,其實不然。以酒為例,酒味苦而性熱,能助長心火,飲酒後會使人面色發紅、氣息粗重、脈搏洪大快速,言語含糊、胡言亂語,情緒亢奮或哭笑無常,甚至狂妄健忘、煩躁口渴、嘔吐,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嘔吐物必然帶酸味,明顯是熱症所致。

熱症會使五味變得濃烈。《內經》提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五味皆屬土。若土氣過盛壓制水氣,無法制約火氣,火氣便會過度作用,因此熱食會使味道更濃。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若口淡無味,則是胃熱所致。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胃是身體的根本,淡味則是五味的基礎。

吐酸怎麼可能是寒症?有人誤以為是寒症,只因過量食用生冷、黏膩或難消化食物,或偏好醋和酸味,導致俗醫主張溫和脾胃。殊不知《內經》明言:「人受寒邪後,反而會化熱。」寒邪侵襲體表時,毛孔閉塞,陽氣鬱結不通,便會化熱。因此傷寒表熱時,應以麻黃湯等辛熱藥物發散,使毛孔開洩,汗出熱退而癒。

若因內傷冷食導致陰盛陽衰,可能表現為寒症;或寒熱相爭,使腸胃陽氣鬱結化熱;也有內傷冷食反見熱症,透過大汗熱退而癒。輕微者僅有酸味上逆,俗稱「醋心」,宜用溫藥疏通,類似解表原理,使腸胃鬱結散開、熱氣消散而調和。若長期嗜酸不止,則不宜溫補,應以寒藥攻下,再以涼藥調理,使鬱結散開、熱去氣和。

吐酸者應避免黏膩油膩食物,以免阻滯陽氣、鬱結不通。如同食物在密閉容器中遇熱變酸,應多食粗糧蔬菜以通暢氣機。

暴注

下迫
下迫:排便時肛門重墜、腹部急痛,因火性急速且能燥傷津液。

轉筋
轉筋:《內經》稱之為筋脈扭曲,因熱氣灼傷筋脈,導致抽搐疼痛。火性熾熱燥動,故有此症。有人誤以為是寒邪侵襲筋脈,但寒邪雖主收引,僅會使肢體僵直、屈伸不利,怎會引發轉筋?「轉」意為動,陽主動、陰主靜,顯然是熱症。轉筋多因熱盛或霍亂吐瀉所致,脾胃虛弱時肝木過盛,熱燥傷筋而抽搐。

關鍵在於口渴為熱症指標,霍亂轉筋者無一不渴。即使非因吐瀉,僅外感寒邪而毛孔閉塞,陽氣鬱結化熱,灼傷筋脈也會轉筋。因此用熱湯浸泡患處,使毛孔開洩、陽氣散發即可緩解。正因熱湯有效,俗人反誤以為是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