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5)
一、五運主病 (5)
1. (分述)
其或勢甚而鬱結不能開通者,舊病轉加,熱證新起,以至於死,終無所悟。曷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者、甚者,皆得鬱結開通,濕去燥除,熱散氣和而愈。無不中其病,而免加其害。
且如一切怫熱鬱結者,不必止以辛甘熱藥能開發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蔥、豉之類寒藥,皆能開發鬱結。以其本熱,故得寒則散也。夫辛甘熱藥,皆能發散者,以力強開沖也。然發之不開者,病熱轉加也。如桂枝、麻黃類辛甘熱藥,攻表不中病者,其熱轉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須加寒藥,不熱,則恐熱甚發黃,驚狂或出矣。
如表熱當發汗者,用辛甘熱藥。苟不中其病,尚能加害,況裡熱鬱結,不當發汗,而誤以熱藥發之不開者乎?又如傷寒表熱怫鬱,燥而無汗,發令汗出者,非謂辛甘熱藥屬陽,能令汗出也,由怫熱鬱結開通,則熱蒸而自汗出也。不然,則平人表無怫熱者服之,安有如斯汗出也?其或傷寒日深,表熱入里,而誤以辛甘熱藥汗之者,不惟汗不能出,而又熱病轉加,古人以為當死者也。
又如表熱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類寒藥,汗出而解者;及熱病半在表,半在裡,服小柴胡湯寒藥,能令汗出而愈者;熱甚服大柴胡湯下之,更甚者,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下之。發黃者,茵陳蒿湯下之;結胸者,陷胸湯、丸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藥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
然而中外怫熱鬱結,燥而無汗,豈但由辛甘熱藥為陽,而能開發汗出也。況或病微者,不治自然作汗而愈者也。所以能令作汗之由者,但怫熱鬱結,復得開通,則熱蒸而作汗也!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熱鬱結者,法當仿此。隨其淺深,察其微甚,適其所宜而治之。慎不可悉如發表,但以辛甘熱藥而已。
大抵人既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而病者,當按法治之。其有病已危極,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真氣傾竭,不能扶救而死者,此則非醫者之過也;若陰陽不審,標本不明,誤投湯藥,實實虛虛而致死者,誰之過歟!
且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久飲之。則腸胃怫熱鬱結,而氣液不能宣通,令人心腹痞滿,不能多食,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喜噫而或下氣也。腹空水穀衰少,則陽氣自甚,而又洗嗽勞動,兼湯漬之,則陽氣轉甚,故多嘔而或昏眩也,俗云酒隔病耳。夫表裡怫熱鬱結者,得暖則稍得開通而愈,得寒則轉閉而病加,由是喜暖而惡寒!今酒隔者,若飲冷酒,或酒不佳,或不喜而強飲者,腸胃鬱結轉閉,而滿悶不能下也。
或至飲興者,或熱飲醇酒者,或喜飲者,能令鬱結開通,善多飲也,因而過醉,則陽氣益甚而陰氣轉衰,酒力散,則鬱結轉甚而病加矣。
白話文:
(分述)
有些人病情嚴重,鬱結不通,舊病加重,又出現新的熱症,最終導致死亡,卻始終沒有意識到原因。不如用辛辣寒涼的藥物,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無論病情輕重,都能讓鬱結通暢,去除濕氣,燥熱散去,氣血調和而痊癒。這樣就能針對病症,避免加重病情。
例如,所有因鬱熱而導致鬱結的病症,不一定要只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疏通。像石膏、滑石、甘草、蔥、豉等寒涼藥物,都能疏通鬱結,因為這些病症本就屬於熱症,所以遇寒則散。辛甘溫熱的藥物,雖然都能發散,但因為藥力強勁而容易造成衝擊。如果發散藥物不能疏通鬱結,反而會加重病情。像桂枝、麻黃等辛甘溫熱的藥物,如果攻表治療不對症,反而會加重熱症。因此,善於用藥的人,必須配合寒涼藥物,如果不用寒涼藥物來降低體內熱度,就怕熱症加重,出現黃疸、驚狂等症狀。
如果表證有熱需要發汗,就應該使用辛甘溫熱的藥物。如果用藥不對症,尚且能加重病情,何況裡證有熱鬱結,不應該發汗,卻誤用溫熱藥物發汗而不能疏通呢?又比如傷寒表證有熱鬱結,乾燥無汗,需要促使汗液排出,這並不是因為辛甘溫熱藥物屬陽,就能使汗液排出,而是因為鬱熱鬱結得以疏通,熱氣蒸騰,所以汗液自然排出。否則,如果一個沒有表熱鬱結的健康人服用這些藥物,怎麼可能出汗呢?如果傷寒病程較深,表熱進入裡證,卻誤用辛甘溫熱藥物發汗,不僅汗液無法排出,反而會加重熱症,古人認為這種情況是會致死的。
又比如表熱服用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等寒涼藥物,汗液排出而痊癒;或者熱病一部分在表證,一部分在裡證,服用小柴胡湯等寒涼藥物,就能使汗液排出而痊癒;熱症嚴重則服用大柴胡湯瀉下,更嚴重者,服用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瀉下;出現黃疸則服用茵陳蒿湯瀉下;胸部鬱結則服用陷胸湯、丸藥瀉下。這些都是寒涼瀉下的藥物,卻能針對病症,使汗液排出而痊癒。
然而,中焦和外感都出現熱鬱結,乾燥無汗,豈止是因為辛甘溫熱藥物屬陽,才能疏通而使汗液排出呢?況且,有的病情較輕,不治療也能自然出汗而痊癒。所以能使汗液排出的原因,只是因為鬱熱鬱結得以疏通,熱氣蒸騰而產生汗液!凡是治療上下内外所有熱鬱結的病症,方法都應該仿照這個原則。根據病情深淺,觀察病情輕重,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切不可一概而論,都用辛甘溫熱藥物來治療發汗。
總而言之,人既然有形體,就難免生病;有生命就難免死亡。然而,生病了就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如果病情已經危重,治療無效,或者病人已經衰老,真氣衰竭,無法救治而死亡,這就不是醫生的錯;如果陰陽辨證不清,標本不明,誤用湯藥,致使虛實不分而導致死亡,那又是誰的錯呢?
再比如酒味苦性熱,能助長心火,長期飲酒,就會導致腸胃熱鬱結,氣血不能暢通,使人感到心腹痞滿,不能多吃,穀氣內生,不能暢通到腸胃之外,所以容易打嗝或放屁。腹部空虛,水穀減少,陽氣就會過盛,如果再洗漱勞動,或者喝湯泡澡,陽氣就會更加旺盛,所以容易嘔吐或頭暈目眩,俗話說這就是「酒隔病」。表裡熱鬱結,溫暖可以稍微疏通而痊癒,遇寒則更加閉塞而加重病情,所以喜暖惡寒!現在酒隔病,如果喝冷酒,或者酒質不好,或者不喜歡卻強行飲酒,腸胃鬱結就會更加閉塞,感到脹悶難以下嚥。
如果興致勃勃地喝酒,或者喝熱的烈性酒,或者喜歡喝酒,就能使鬱結通暢,多喝些酒是好的,但是喝醉了,陽氣就會過盛,陰氣就會衰弱,酒力散去後,鬱結就會加重,病情也會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