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4)
一、五運主病 (4)
1. (分述)
《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謂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謂奔迫,氣之為用,金氣同之。」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乎痞,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猶誤。
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由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熱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利,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凡用大毒之藥必是善藥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藥,雖不能取效,但有益而無損者,何必用大毒之藥,而謾勞巇嶮也。《經》曰:寧小與其大,寧善與其毒,此之謂也。
至如帶下之理,猶諸痢也,但分經絡與標之殊,病之本氣則一。舉世皆言白帶下為寒者,誤矣。所謂帶下者,任脈之病也。《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然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而淋瀝以下,故曰帶下也。
赤白與下痢義同,而無寒者也。大法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嗌不利,小便赤澀,大便秘滯,脈實而數者,皆熱證也。凡帶下者,亦多有之。果為病寒,豈能若此?《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亢過極,則反兼勝己之化,制其甚也。如以火鍊金,熱極則反為水。又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
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亦猶煎湯,熱甚則沸溢,及熱氣熏蒸於物,而生津者也。故下部任脈濕熱甚者,津液湧溢而為帶下也。每見俗醫治白帶下者,但依近世方論,而用辛熱之藥。病之微者,雖或誤中,能令鬱結開通,氣液宣行,流濕潤燥,熱散氣和而愈。
白話文:
(分述)
《黃帝內經》提到:「各種氣機鬱滯不通的症狀,都與肺有關。」這是因為肺屬燥金之氣。王冰解釋說:「『鬱』指的是氣機奔湧逼迫,氣的運行作用與金氣(肺)的特性相似。」然而,各種腹瀉痢疾通常與濕氣有關,這裡卻說是氣燥,是因為濕熱在腸胃內過盛,導致腸胃鬱熱積結,而濕氣又容易造成氣機阻塞,使得氣血津液無法暢通,因而形成腸胃的燥熱,引發持續的煩渴。例如,有人認為下痢赤白是寒熱夾雜所致,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實際上,水火、陰陽、寒熱的關係就像天平的兩端,一邊升高,另一邊必然下降;一邊旺盛,另一邊必然衰弱,怎麼可能寒熱同時在腸胃中過盛而一起引發痢疾呢?就像熱毒引發瘡瘍時,若流出白色膿液,難道能因為顏色白就說是寒症嗎?這是因為病位在皮膚層,屬肺金,所以膿液呈白色;若在血脈層,屬心火,則會形成血癤;在肌肉層,屬脾土,膿液會呈黃色;在筋絡層,屬肝木,膿液會帶青綠色;深入骨骼時,屬腎水,則會流出紫黑色血液。這些都是根據五臟所屬部位顯現不同顏色,屬於表象;而根本原因都是熱邪,只是深淺不同而已。
一般來說,下痢時出現急迫疼痛、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等症狀,都屬於燥熱。即使是白色下痢,也多由熱症引起,這一點很明確。
有人問:既然白痢是熱症,為什麼服用辛熱藥物有時也能治癒?這是因為辛熱藥物能疏通腸胃鬱結,使氣血津液恢復流通,濕氣得以化解,燥熱得以緩解,氣機調和而痊癒。但這種方法僅適用於輕症,若病情嚴重,鬱結未能解開,反而會加重甚至導致死亡。治療嚴重熱性吐瀉也是如此。治療各種痢疾時,最好以辛苦寒涼藥物為主,可稍佐辛熱藥物輔助。因為辛熱能發散鬱結,苦味能燥濕,寒性可清熱,最終使氣機平穩。例如錢乙的香連丸就是這類方劑。因此,治療痢疾常以黃連、黃柏為君藥,因其極苦大寒,正能針對濕熱病症。至於民間流傳用辛熱金石類毒藥治療吐瀉下痢,偶爾見效是因為這類藥物能強行開通鬱結。但即使有效,也可能不穩定,甚至反加重病情。使用劇毒藥物必須是在良藥無效時不得已而為之。既然有安全藥物,即使效果較慢,至少有益無害,何必冒險用毒藥?《內經》說:「寧可用藥輕緩而非峻猛,寧可選安全而非毒烈」,就是這個道理。
同理,婦女帶下的病機與痢疾相似,只是經絡和表象不同,根本病氣一致。世人多認為白帶屬寒,這是錯誤的。所謂帶下,是任脈的病症。《內經》記載:「任脈起於小腹中極穴下方,上行至陰毛際,沿腹部正中線經過關元穴,上達咽喉,再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下,聯絡舌根。」任脈從胞宮向上經過帶脈,貫穿肚臍而上。其病症發作正在帶脈經過之處,分泌物淋灕而下,故稱「帶下」。赤白帶下的機理與赤白痢相同,均非寒症。通常伴有頭暈目眩、口苦舌乾、咽喉不適、小便赤澀、大便乾結、脈象實數等熱症表現。若真是寒症,怎會如此?《內經》說:「亢盛到極點,反而會表現出克制自身的徵象。」就像火煉金屬,熱極反而化為液體;又如六月酷暑時,物體表面反而滲出濕氣,樹木分泌汁液。同理,肝熱極會流淚,心熱極會多汗,脾熱極會流涎,肺熱極會流涕,腎熱極會多唾。這就像煮水沸騰溢出,或蒸氣遇冷凝結成水。因此,當下焦任脈濕熱熾盛時,津液外溢而形成帶下。常見庸醫治療白帶時,僅憑近代方書使用辛熱藥物。輕症或許僥倖見效,因其暫時開通鬱結、調和氣液,但根本病機未除,可能復發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