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22)
一、五運主病 (22)
1. (分述)
(堅痞腹滿急痛)
堅痞腹滿急痛:寒主拘縮,故急痛也。寒極則血脈凝冱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而腹滿也。或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者,不可言為寒也。
(下利清白)
下利清白:水寒則清淨明白也。
(食已不飢)
食已不飢:胃熱則消穀善飢,故病寒則食雖已而不飢也,胃膈潤澤而無燥熱故也。或邪熱不殺穀,而腹熱脹滿,雖數日不食而不飢者,不可言為寒也。由陽熱太甚而鬱結,傳化失常,故雖不食而亦不飢。亦猶病熱雖甚,而無困倦,病愈而始困無力,由實熱之氣去也。
(吐利腥穢)
吐利腥穢:腸胃寒而傳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賊,則已當自實。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也。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熱則吐利酸臭,寒則吐利腥穢也。亦猶飯漿,熱則易酸,寒則水腥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陰水主於清淨,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舒捲不便利也。故冬脈沉短以敦,病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致於厥逆者,不可反以為熱。或熱甚而成陽厥者,不可反以為病寒也。然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未嘗見於陽證也。
其陽厥者,元病脈證,皆為陽證,熱極而反厥,時復反溫,雖厥而亦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若陽厥極深,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脈微欲絕者,此為熱極而欲死也。俗皆妄謂變成陰病,且曰陰陽寒熱反變而不可測也。乃取陽主於生、陰主於死之說,急以火艾熱藥,溫其表裡,助其陽氣,十無一生。
俗因之以為必死之證,致使舉世大懼陰證,而疑似陰者,急以溫之,唯恐救之不及,而反招暴禍。豈知熱病之將死者,鮮有逃於此證也。
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而偏為疾。萬物皆以負陰抱陽而生,故孤陰不長,獨陽不成;陽氣極甚而陰氣極衰,則陽氣怫鬱;陰陽偏傾而不能宣行,則陽氣蓄聚於內,而不能營運於四肢,則手足厥冷,謂之陽厥。故仲景曰:「熱深則厥亦深,熱微則厥亦微。
」又曰:「厥當下之,下後厥愈。」為以除其里之熱也。故病熱甚則厥,又以失下則熱甚,而反為陰證,非反變為寒病。
夫病之傳變者,謂中外、上下、經絡、臟腑,部分而傳受為病之邪氣也。非寒熱陰陽之反變也。法曰:陰陽平則和,偏則病。假令陽實陰虛,為病熱也,若果變而為寒,則比之熱氣退去,寒欲生時,陰陽平而當愈也,豈能反變之為寒病乎?
然雖《瘧論》言「陰勝則寒,陽勝則熱」者,謂裡氣與邪熱並之於表,則為陽勝而發熱也。表氣與邪熱並之於里,則為陰勝而寒慄也。由表氣虛而裡氣熱,亢則害,承乃制,故反戰慄也。大抵本熱,非病寒也!
白話文:
(分述)
腹部堅硬脹滿且劇痛:
寒氣會導致收縮拘緊,因此引發劇痛。寒氣極盛時,血脈凝滯,反而表現出類似土氣(脾)的變化,因而形成腹部堅硬脹滿。但若因熱氣鬱積體內,導致腹脹、硬結疼痛,則不能歸因於寒證。
腹瀉排出清澈稀便:
水寒之氣會使排泄物清澈透明。
進食後不覺飢餓:
胃熱會加速消化而容易飢餓,因此寒證時即使進食後仍不感飢餓,這是因為胃部濕潤無燥熱所致。但若因邪熱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發熱,即使多日未進食也不覺飢餓,則不能歸為寒證。這是因陽熱過盛、氣機鬱結,消化功能失常所致,如同高熱時雖虛弱卻無倦意,待熱退後才顯疲乏,實因熱氣消散之故。
嘔吐腹瀉帶腥臭味:
腸胃受寒導致消化異常。若體內金氣(肺)旺盛能克制寒邪(水),則症狀可能自行緩解。寒勝火衰時,金氣旺盛,嘔吐物或排泄物會帶腥味(金屬之氣味)。相反,熱證則吐瀉物酸臭,如同飯菜遇熱易酸,遇寒則帶水腥味。
四肢屈伸困難、冰冷僵硬:
陰寒之氣主清冷凝滯,因此寒證會使四肢逆冷、僵硬不靈活,如同冬季脈象沈短而厚,屬寒病特徵。但若寒證輕微未至四肢冰冷,不可誤判為熱證;反之,熱極導致「陽厥」(假寒真熱)時,也不可誤認為寒證。
- 陰厥(真寒):原發病症與脈象均屬陰證,表現為身涼不渴、脈遲細微弱,絕不出現陽證症狀。
- 陽厥(熱極似寒):原發病症與脈象均屬陽證,雖因熱極而四肢冰冷,但時而回暖,且伴隨煩渴、譫妄、身熱、脈數。若陽厥極重至全身冰冷,脈微欲絕,實為熱極危候,卻常被誤認為「轉陰證」,誤用溫熱療法(如艾灸、熱藥),反而加速死亡。
世人因恐懼陰證,一遇疑似寒象便急於溫補,卻不知熱病垂危時亦常見此類假寒,錯誤治療反致災禍。須知陰陽貴在平衡,偏盛則病。陽氣極盛而陰氣極衰時,陽氣鬱閉於內,無法達於四肢,導致手足冰冷,稱為「陽厥」。正如張仲景所言:「熱越深,厥越重;熱越輕,厥越微。」並主張「陽厥當用下法(清熱通腑),下後厥逆自消」,以清除內熱。熱證加重卻未及時瀉熱,可能表現出類似陰證的假象,但絕非真正轉為寒病。
疾病傳變是指邪氣在體內外、經絡臟腑間的轉移,而非寒熱本質的互換。陰陽平衡則健康,偏傾則病。例如陽盛陰虛本屬熱證,若熱退寒生、陰陽趨衡,理應病癒,豈會無故轉為寒病?《瘧論》所說「陰勝則寒,陽勝則熱」,是指邪氣與正氣在表裡相爭的表現:邪熱聚於表則發熱,陷於裡則惡寒,實為本熱標寒,非真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