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21)
一、五運主病 (21)
1. (五)燥類
2. (總綱)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白話文:
(總綱)
各種乾澀、枯竭、乾硬、皮膚皸裂脫皮的症狀,都與「燥」有關。(這與陽明燥金之氣相關,也就是肺與大腸的機能失調所致。)
3. (分述)
(澀)
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濇。濇,澀也。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麻也。如平人抑其手足,則真氣頓行之甚,而澀滯壅礙不得通利而麻。亦猶鼓物之象也,其不欲動者,動則為陽。
使氣行之轉甚,故轉麻也。俗方治麻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麻。因之衝開道路,以得通利,藥氣盡則平,氣行通而麻愈也。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麻無熱證,即當此法;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治諸燥澀,悉如此法。
(枯涸)
枯,不榮王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合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大法,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
豈可止言渴為熱而否為寒也?夫燥渴之為病也。多兼於熱。故《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今言渴為燥,則亦備矣。如大法身涼不渴,為表裡俱無熱,故不言為寒也。謂表裡微熱,則亦有身不熱而不渴者,不亦宜乎!
(皴揭)
皴揭:皮膚啟裂也。乾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所以秋脈緊細而微。濕土主於縱緩,所以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可見焉。俗云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也。《經》言: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
由風勝濕而為燥也。所謂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斂,腠理閉密,無汗而燥,故病甚也。熱則皮膚縱緩腠理疏通而汗潤,故病衰也。或以水濕皮膚,而反喜皴揭者,水濕自招風寒故也。
白話文:
(分述)
澀:物體潮濕時會滑潤,乾燥時則會滯澀,這是因為燥與濕性質相反。如果全身內外都感到澀滯,這都屬於燥金之氣的影響,所以秋天的脈象呈現「濇」。「濇」就是「澀」的意思。有些人感到麻木,也是由於澀滯所致,因為體內水液不足而乾燥澀滯,氣血運行受阻,無法順暢流通,氣勢強勁衝擊而產生麻木感。就像一般人若壓住手腳,真氣突然運行過度,也會因澀滯阻礙而麻木,這就像鼓風的原理一樣。若不想動,是因為動會激發陽氣,使氣血運行更加劇烈,進而加重麻木感。民間治療麻木的方子多用烏頭、附子,目的是讓氣血運行猛烈,藉此衝開阻滯,待藥效過後,氣血通暢,麻木自然緩解。然而,六氣致病未必單獨作用,常會相互夾雜。若是因體液流失導致乾燥,或麻木無熱證,就適合此法;若是風熱勝過濕氣而化燥,進而引起麻木,則應以清熱散風、活血滋液、潤燥通氣的涼藥調理,麻木才會痊癒。治療各種燥澀之症,皆可依此原則。
枯涸:枯,是指失去生機;涸,是指缺乏水液;乾,是指失去滋潤;勁,是指失去柔軟。春秋兩季相反,燥濕性質不同。一般來說,身體表面發熱是熱在體表,口渴想喝水是熱在體內。若身體發熱又口渴,表示表裡皆有熱;若身體涼爽且不渴,則表裡皆無熱。《內經》不將口渴單純歸因於熱證,是因為口渴未必全是熱症所致。例如寒症引起的嘔吐腹瀉,若體液流失過多,也會因乾燥而口渴;即使患有風熱之症,若體液尚未嚴重虧損,也可能不渴。怎能斷言口渴就是熱證,而不渴就是寒證呢?燥渴之症多與熱相關,所以《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莫過於火。」如今將口渴歸因於燥,也算完備。若按一般原則,身體涼爽不渴是表裡無熱,因此不特別歸為寒證。但若表裡微熱,也可能出現身體不熱卻不渴的情況,這不也很合理嗎?
皴揭:指皮膚乾裂。乾屬天,對應燥金;坤屬地,對應濕土。天地性質相反,燥濕作用各異。燥金主收斂緊縮,所以秋天的脈象緊細而微弱;濕土主鬆弛緩和,所以六月的脈象緩大而綿長。就像土地潮濕時鬆軟滑潤,乾燥時則緊縮澀滯,皮膚皴裂的道理由此可見。民間認為皴裂是風邪所致,這是因為風能勝濕而化燥。《內經》提到:「厥陰之氣至,會形成風府,導致裂開。」這就是風勝濕而化燥的表現。為什麼皴裂在寒冷季節加重而炎熱季節減輕?因為寒冷會收斂肌膚,毛孔閉塞無汗而乾燥,所以症狀加重;炎熱則皮膚鬆弛、毛孔開洩而汗出濕潤,因此症狀減輕。也有人因皮膚沾水濕潤後反而更容易皴裂,這是因為水濕招來風寒侵襲的緣故。
4. (六)寒類
5. (總綱)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白話文:
(總綱)
各種疾病中,若身體上下排出的水液清澈寒冷,出現癥塊、瘕聚、疝氣、腹部堅硬脹滿且劇痛、腹瀉物清稀、進食後不覺飢餓、嘔吐或排泄物有腥臭味、四肢屈伸不靈活、手腳冰冷且僵硬拘緊,這些症狀都屬於寒證。(足太陽寒水之氣,與腎和膀胱的功能相關。)
6. (分述)
(水液澄徹清冷)
澄徹清冷:湛而不渾濁也。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如天氣寒,則濁水自澄清也。
(癥)
癥: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聖惠方》謂:「癥,猶徵也。」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病濕過極則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過極則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過極則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熱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
然而兼化者,乃天機造化,抑高之道,雖在渺冥恍惚之間,而有自然之理,亦非顯形而有氣也。病雖為邪,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夫五行之理,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如風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於金也。夏火熱極而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
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極而萬物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周歲也。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瘕)
瘕: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准,故《聖惠方》云:瘕,猶假也。以其病瘕未成癥也。《經》注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凝而成瘕也;一云腹內結病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注曰:小腸熱已移入大腸,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也。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虙瘕為沉。
「虙」與「伏」同。「瘕」一為「疝」,傳寫誤也。然則《經》言瘕病亦有熱者也,或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宜以脈證別之。
(㿗疝)
㿗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肝足厥陰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難經》言,五臟皆有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
然寒則脈當短少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病寒雖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六氣為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也。欲知何氣為其痛者,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
又《經》言:「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出白蠱。」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爍脂肉,如蟲之食,故名白蠱也。」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證別之。
白話文:
(分述)
水液澄徹清冷
水液清澈透明且冰冷,指的是水質純淨不混濁。水體本身清淨,但性質寒冷,因此食物無法消化,導致嘔吐或腹瀉時排出清冷的液體。這種水液相關的病症,屬於寒證。就像天氣寒冷時,原本混濁的水會自然變得清澈。
癥
癥是指腹部有堅硬的腫塊,按壓時能明顯觸摸到。《聖惠方》說:「癥,如同徵兆。」水本應柔軟流動,但此時卻變得堅硬如土地,這是因為過度亢盛反而受到制約。例如:濕氣過盛會轉化為痙攣,反而表現出風的特性來制約;風病過度會轉為乾燥,使筋脈緊繃,反而表現出金的特性來制約;燥病過度會引發煩渴,反而表現出火的特性來制約;熱病過度時,反而會分泌五液,或出現戰慄怕冷,這是水的特性在制約。治療時,應針對過盛的病氣進行調節,不可誤治其制約的表現。
這種相互制約的現象,是自然的調節機制,雖然隱微難察,卻有其道理。疾病雖是邪氣所致,但自然規律也在其中運作。若五行失衡而無制約,自然秩序就會混亂。例如:風木過盛會多風,但風過大反而轉涼,這是金氣制約木氣;極寒之後天氣轉暖,是火氣承接金氣;夏季火熱至極反而出汗,是水氣制約火氣。
接著濕氣蒸騰成雲雨,是土氣承接水氣;雨濕過盛又引發狂風,是木氣制約土氣;風雨過後秋涼再現,是金氣承接木氣;涼極轉為乾燥,是火氣制約金氣;進而轉為冬寒,是水氣承接火氣;寒冷至極則水凝結如地,是土氣制約水氣;冰凍極致後東風吹起,是木氣承接土氣,完成一年的循環。若不理解疾病的根本,就是未能掌握這種變化規律。
瘕
瘕是指腹部雖有硬塊,但時聚時散,沒有固定形態。《聖惠方》說:「瘕,如同假象。」因為瘕病尚未形成固定的癥塊。醫書註解提到:血流不暢加上寒氣侵襲,會使血瘀結成瘕;另一說法是腹內結塊病症。醫書也記載:小腸熱轉移至大腸,兩熱相爭會導致出血而形成伏瘕。血液凝滯不通,則月經延遲不來,因此稱「伏瘕為沈」。
「虙」與「伏」同義。「瘕」有時誤寫為「疝」。由此可見,瘕病也可能是熱證,或因陽氣鬱結、熱氣壅滯而導致硬塊不消,這並非寒性癥瘕,需根據脈象和症狀區分。
㿗疝
㿗疝表現為少腹牽引睪丸腫脹劇痛,這是寒氣導致拘緊收縮的緣故。寒極時受土氣制約,因而腫脹。《內經》提到「男性㿗疝」,指陰器連帶少腹急痛;而「女性少腹腫」也屬足厥陰肝經病症。註解稱:「寒氣聚集形成疝。」《難經》則說五臟皆可能生疝,但脈象緊急。註解指出:脈急是寒象。
然而寒證脈應短小遲緩,此處的「急」並非指快而洪大,而是緊脈主痛,急表示痛感劇烈。即使寒證脈急,仍屬短小。疼痛時脈緊急,是因脈受心神影響,六氣致病時心神不寧,脈象也隨之緊繃。要判斷疼痛的病因,可觀察脈象的兼夾特徵,例如緊急洪數是熱痛之類。
《內經》還提到:「脾病傳腎稱為疝瘕,少腹悶痛且排出白蠱。」註解說:「少腹痛,小便出白濁液;或解釋為外熱內結,消耗肌肉如蟲蛀,故名白蠱。」這說明疝瘕也可能是熱證,不能一概歸為寒證,需依脈象和症狀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