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23)

回本書目錄

一、五運主病 (23)

1. (分述)

或傷寒病,寒熱往來者,由邪熱在表而淺,邪惡其正,故惡寒也;邪熱在裡而深,邪甚無畏,物惡其極。故不惡寒而反惡熱也。表裡進退不已,故為寒熱往來也。此氣不並於表裡。故異於瘧而寒熱微也。皆熱傳於表裡之陰陽,而非病氣寒熱之陰陽反變也。

或病熱而寒攻過極,陽氣損虛,陰氣暴甚而反為寒者,雖亦有之,因藥過度而致之,非自然寒熱之反變也。

夫六氣變亂而為病者,乃相兼而同為病。風熱燥同,多兼化也。寒濕性同,多兼化也,性異而兼化者有之,亦已鮮矣。

或制甚而兼化者,乃虛象也。如火熱甚而水化制之,反為戰慄者,大抵熱甚,而非有寒氣之類也。故渴為熱在裡,而寒戰反渴引飲也。又如以火鍊金,熱極而反化為水。雖化為水,止為熱極而為金汁,實非寒水也。

或燥熱太甚而腸胃鬱結,飲冷過多而痞隔不通;留飲不能傳化,浸潤而寒極蓄於胃中。燥熱太甚,鬱於胸腹而䐜脹滿,煩渴不已,反令胃膈冷痛,嘔噦漿水,而水漿難下。欲止其渴而強飲於水,則滿、痛、嘔噦轉甚,而渴亦不止。不強飲之,則煩渴不可以忍,令人煩冤悶絕,而但欲死。若誤治之,即死不治,亦為難已。

每用大承氣湯熱服,下咽而腸胃鬱結痞隔,即得宣通,而留飲傳化浸潤,則寒濕散去,腸胃之外,得其潤澤,熱退而煩渴、滿痛、嘔噦遂止,須臾得利而已矣。

然而病諸氣者,必有所因,病本熱而變為寒者,實亦鮮矣。大凡陽實則脈當實數,而身熱煩渴,熱甚則為陽厥,至極則身冷脈微,而似陰證,以致脈絕而死。故陽病見陰脈者死,謂其脈近乎絕也。病雖熱甚而不已,則必須厥冷而脈微,以至身冷脈絕而死矣。

或病本熱勢太甚,或按法治之不已者,或失其寒藥調治,或因失下,或誤服熱藥,或誤熨、烙、熏、灸,以使熱極而為陽厥者,以承氣湯之類寒藥下之,熱退而寒得宣通,則厥愈矣。慎不可用銀粉、巴豆性熱大毒丸藥下之,而反耗陰氣,而衰竭津液,使燥熱轉甚,而為懊憹、喘滿、結胸,腹痛下利不止,血溢血泄,或為淋閟發黃,驚狂譫妄。諸熱變證不可勝舉;由此為破癥瘕堅積之藥,非下熱養陰之藥也。

古人謂治傷寒熱病,若用銀粉、巴豆之類丸藥下之,則如刀劍刃人也!

及嘗有陽厥,而尚不下,以至身冷脈微而似陰證,反誤以熱藥投之,病勢轉甚,身冷脈微而欲絕,唯心胸微暖,昏冒不知人事而不能言,主病者或欲以暖藥急救其陽,恐陽氣絕而死也。答曰:此因熱極失下反又溫補而致之,若又以熱藥助其陽氣,則陰氣暴絕,陽氣亦竭而死,陽氣何由生也?

或又曰:何不急下之?答曰:此陽勝伐陰,而陰欲先絕,則陽亦將竭矣。於此時而下之,則陰陽俱絕而立死矣。不救亦死。但及於期則緩而救之,則當以寒藥養陰退陽,但不令轉瀉,若得陰氣漸生則可救也。

白話文:

(分述)

有人患傷寒病,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是因為邪熱在體表且較淺時,邪氣畏懼正氣,所以會怕冷;當邪熱深入體內時,邪氣強盛無所畏懼,物極必反,因此不怕冷反而怕熱。邪氣在表裡之間反覆進退,所以形成寒熱交替的現象。這種情況的邪氣並未完全集中在表或裡,因此與瘧疾不同,寒熱症狀也較輕微。這都是熱邪在表裡陰陽之間傳變的結果,並非疾病本身的寒熱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有人因熱病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陽氣受損、陰氣突然旺盛,反而出現寒症。這種情況雖然存在,但是由於用藥過度所致,並非自然發生的寒熱性質轉變。

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紊亂致病時,往往多種邪氣共同作用。風、熱、燥性質相近,常同時致病;寒、濕性質相似,也常共同致病。性質相異的邪氣同時致病的情況較少見。

有時制約過度而出現兼化現象,這屬於虛假表象。例如火熱極盛時,水氣制約火熱,反而出現顫抖症狀,這其實是熱極所致,並非真有寒氣。因此口渴是熱在體內的表現,而寒戰時反而更想喝水。又如用火冶煉金屬,熱到極點反而化為液體。這種液體實際是熔化的金屬汁,並非真正的寒水。

有時燥熱太盛導致腸胃鬱結,過量飲用冷水造成氣機阻塞;水飲停滯無法運化,逐漸積聚形成極寒之氣滯留胃中。此時燥熱鬱積胸腹導致脹滿煩渴,反而使胃部冷痛,嘔吐清水且難以下嚥。想解渴而強行飲水,會加重脹痛嘔吐,口渴仍不緩解;不喝水又煩渴難忍,令人痛苦欲絕。若誤治可能導致不治。

此時常用大承氣湯趁熱服用,藥物下嚥後疏通腸胃鬱結,停滯的水飲得以運化,寒濕消散後腸胃外圍得到潤澤,熱退則煩渴、脹痛、嘔吐隨即停止,不久即可通利。

但各種氣病必有原因,熱病轉為寒症的情況其實很少。陽實證通常脈象實數,伴隨身熱煩渴;熱極會出現陽厥,嚴重時身體冰冷脈微,看似陰證,最終脈絕而死。所以陽病見陰脈是死證,因脈象接近斷絕。熱病持續不癒,終將導致四肢厥冷脈微,直至身冷脈絕而亡。

有些熱症因治療不當(如未及時用寒藥、誤用熱藥或熱療法)導致熱極陽厥,可用承氣湯等寒藥攻下,熱退後寒氣疏通則厥逆自癒。切忌使用銀粉、巴豆等熱性劇毒丸藥攻下,否則會耗傷陰液,使燥熱加劇,引發煩躁、喘滿、結胸、腹痛腹瀉、出血、黃疸、驚狂譫妄等各種變證。這類藥物只適合破除癥瘕積聚,不能用於清熱養陰。

古人警告:治療傷寒熱病若用銀粉、巴豆類丸藥攻下,如同用刀劍殺人!

遇陽厥未及時攻下,導致身冷脈微似陰證時,若誤用熱藥會加重病情,出現全身冰冷脈微欲絕,僅心胸微溫,神志昏迷不能言語。此時若企圖用熱藥急救陽氣,反而會使陰氣驟絕、陽氣耗竭而亡,根本無法輓回陽氣。

有人問為何不立即攻下?回答:這是陽氣過盛損傷陰液,陰氣將絕時陽氣也將衰竭。此時攻下會導致陰陽俱絕而暴斃,不救也是死。唯一方法是把握時機緩慢救治,用寒藥滋陰退熱(注意避免過度瀉下),待陰氣漸生才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