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20)
一、五運主病 (20)
1. (分述)
然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隔,或為腫滿,以藥燥去其濕,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溫之藥,補陰泄陽、除濕潤燥,而土氣得其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傷寒裡熱太甚,而胃中乾涸煩渴者。
急下之,救其胃氣,方用甘草、大黃、芒硝大寒之藥,謂之調胃承氣湯者,達其至理也。
所以陰陽異用,而寒濕同性,然土為陰,故異於風、熱、燥也。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元。故水土同在於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經》言:「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故食入於胃,而脾為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養榮百骸,固其根本,則胃中水穀潤澤而已。
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也,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受氣皆在於脾胃,土濕潤而已。《經》言,積濕成熱,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溫屬春木,正以勝其濕土耳!
或以臟腑不分六氣,而為假令之濕,一概言陽氣甚而熱為實,陽氣衰而寒為虛者,乃寒熱陰陽之虛實,而非五行興衰克伐之道也!然臟腑經絡,不必本氣興衰,而能為其病,六氣互相干而病也。假令胃寒為虛冷者,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而退其陰水之實,非由胃土本虛,而補其濕也。
夫補瀉脾胃之本者,燥其濕則為瀉,潤其燥則為補。今夫土本濕也,若陽實陰虛,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則為水濕衰也,可以退風散熱,養液潤燥,而救其已衰之陰濕,若反以溫補,欲令臟腑而無壅塞。不亦妄謬之甚耶!
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誤也。蓋陰水既衰,則陽火自甚而熱,豈能反為寒者耶?以證驗之,則為熱明矣。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答曰:欲令藥氣開通經絡,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然亦以消風熱、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可以制其藥之熱也,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不可服也。鬱結不通,而強以攻之,則陰氣暴絕而死矣。
故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
今詳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合而為一,乃寒藥爾;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而復用寒藥制之,參而為一,亦平藥也。況皆能散風壅、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愈矣。此方雖有治風之熱藥,當臨時消息,適其所宜,扶其不足,損其有餘。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而反絕其已衰之陰氣也。
白話文:
(分述)
脾胃屬土,本性濕潤。若濕氣過盛,則會形成積飲、脹悶或水腫,此時用燥性藥物去除濕氣,稱為「瀉脾胃之本」。反之,若燥熱過度導致脾胃津液乾涸而成消渴症,則是土中濕氣不足,應以寒涼藥物滋陰抑陽、除濕潤燥,使土氣恢復平衡,稱為「補脾胃之本」。因此張仲景治療傷寒裡熱極盛、胃中乾涸煩渴時,主張急用甘草、大黃、芒硝等大寒藥物組成「調胃承氣湯」瀉熱存津,正是此理。
陰陽作用雖異,但寒濕性質相近。土屬陰,與風、熱、燥性質不同。土為萬物生長之基,水為生命之源,水土共同滋養萬物。若土地乾旱缺水濕,萬物根基失潤,枝葉自然枯萎。《內經》指出生命活動的根基在於中焦,食物入胃後經脾運化,輸布營養以滋養五臟百骸,關鍵在於胃中水穀津液的潤澤——既不可過濕也不可過燥,如同土地需避旱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脾胃濕潤之氣滋養。《內經》提到濕積化熱,豈能用溫藥補益濕土?溫性屬春木之氣,本就能克制濕土。
若將臟腑與六氣割裂,誤將所有濕證歸為「陽盛則實熱,陽衰則虛寒」,這僅是寒熱虛實的表象,未觸及五行生剋本質。臟腑經絡病變未必源於本氣虛實,而常因六氣交互影響。例如胃寒虛冷實為胃中陰水過盛、陽火不足,當溫補胃陽以制陰水,而非因胃土本虛而補濕。
補瀉脾胃的根本原則:燥濕即為瀉,潤燥即為補。土性本濕,若陽實陰虛致風熱耗傷水濕成燥證,實為水濕不足,應清熱散風、滋液潤燥以救陰濕。若誤用溫補,企圖以此消除臟腑壅塞,實屬荒謬。
有人誤認中風是腎水虛冷所致。實則陰水虧虛必致陽火亢盛而生熱,豈會轉寒?臨床證候明確顯示屬熱。問及為何中風熱證反用烏頭附子類熱藥?意在借藥性疏通經絡、宣暢氣血,但必佐以清熱散結的寒藥制衡。若服熱藥後熱症加劇則當停用,強行攻逐將導致陰氣暴脫而亡。
因此諸方中,至寶丹(全由寒藥組成)與靈寶丹(溫熱藥配寒藥制約)最為精妙,既能散風開結、宣通氣血以除鬱熱,又需隨證調節,補不足損有餘。切記不可純用峻熱藥攻痹證,否則將耗竭已衰的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