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9)

回本書目錄

一、五運主病 (9)

1. (分述)

或平人冒極寒而戰慄者,由寒主閉藏,而陽氣不能散越,則怫熱內作故也。如冬寒而地中反暖也。

或云:冬,陽在內而陰在外,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則反此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為地陰極,而生陽上升,至夏則陽在上而陰在地中者,當地上熱而地中寒可也。奈何夏至為天陽極,而生陰下降,至冬則入地反暖,地上反寒歟!或曰:冬後陽升而出,則陰降而入,夏後陽降而入,則陰升而出者,乃妄意也,如冬至子正一陽升,而得其復䷗(《易》地雷復卦),至於已則陰絕,而六陽備,是故得其純乾䷀(八純乾);夏至午正則一陰生,而得姤䷫(天風姤),至於亥則陽絕,而六陰備,是故得其純坤䷁(八純坤),至於冬至則陽復也。然子後面南,午後面北,視卦之爻,則子後陽升,午後陰降明矣。

安得反言冬後陰降,而夏後陽降耶?

所謂四時天氣者,皆隨運氣之興衰也。然歲中五運之氣者,風、暑、燥、濕、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為期歲也。歲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屬木,故溫和而多風也;春分至小滿屬君火,故暄暖也。小滿至大暑屬相火,故炎熱也;大暑至秋分屬土,故多濕陰雲雨也;秋分至小雪屬金,故涼而物燥也;小雪至大寒屬水,故寒冷也。然則豈由陰陽升降於地之內外乎?

其地中寒燠者,《經》言:火熱主於出行,寒水主於閉藏。故天氣熱,則地氣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猶人汗出之後體涼;天氣寒則地凝凍而閉塞,氣難通泄,故怫鬱而地中暖也。《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如水本寒,寒極則水冰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厚則水溫,即閉藏之道也。

或大雪加冰,閉藏之甚,則水大溫,而魚乃死矣,故子正一陽生,而至於正月寅,則三陽生,而得其泰䷊(地天泰)。泰者,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陰生,而至於七月申,則三陰生,而得否䷋(天地否)。否者,否塞而非通泰也,然而否極則泰,泰極則否。故六月泰極,則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極,則地中至暖。

然則地中寒燠,明可見焉。故知人之冒於寒,而內為熱者,亦有之矣。

或問曰:人冬陽在內而熱,夏陰在內而寒者,何也?答曰:俗已誤之久矣!夫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適其脈候,明可知也。如夏月心火生而熱,則其脈滑數洪大而長,煩熱多渴,豈為寒也?余候皆然。

或平人極恐而戰慄者,由恐為腎志,其志過度,則勞傷本臟,故恐則傷腎,腎水衰則心火自甚,而為戰慄也。又如酒苦性熱,養於心火,故飲之過多,則心火熱甚,而為戰慄。俗謂之酒禁也。

《經》曰:「陽並於陰,陰則實而陽明虛,陽虛故寒慄而鼓頷也。」注曰:「陽並於陰,言陽氣入於陰分也。陽明胃脈也,故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鼓頷振動也。」然陽明經絡在表,而主於肌肉,而氣並於里,故言陽明虛也。

白話文:

(分述)

一般人受到極度寒冷而發抖顫慄,是因為寒氣主閉藏,導致陽氣無法向外發散,因而在體內鬱積生熱。這就像冬天大地表面寒冷,但地底反而溫暖一樣。

有人說:冬季陽氣在內而陰氣在外,所以地表寒冷而地底溫暖;夏季則相反。這是自然的道理。例如冬至時陰氣達到極致,陽氣開始上升,到了夏季陽氣在上而陰氣在地中,因此地表炎熱而地底寒冷。然而,夏至時陽氣達到極盛,陰氣開始下降,到了冬季陰氣入地反而使地底溫暖,地表卻寒冷。有人認為,冬至後陽氣上升而陰氣下降,夏至後陽氣下降而陰氣上升,這其實是錯誤的理解。根據《易經》,冬至子時陽氣初生,對應復卦(䷗),到了巳月陰氣消失,六陽俱全,形成純乾卦(䷀);夏至午時陰氣初生,對應姤卦(䷫),到了亥月陽氣消失,六陰俱全,形成純坤卦(䷁),直到冬至陽氣才重新萌生。觀察卦象變化,子時後陽氣上升,午時後陰氣下降,這是顯而易見的,怎麼能說冬至後陰氣下降,夏至後陽氣下降呢?

四季天氣的變化,其實是受五運六氣的盛衰影響。一年中五運之氣(風、暑、燥、濕、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計為一年。六部主氣則從大寒到春分屬木,氣候溫和多風;春分到小滿屬君火,溫暖舒適;小滿到大暑屬相火,炎熱高溫;大暑到秋分屬土,潮濕多雨;秋分到小雪屬金,涼爽乾燥;小雪到大寒屬水,寒冷嚴峻。這些變化並非單純由陰陽在地表與地底的升降所決定。

地底的冷暖變化,《內經》提到:火熱之氣主導發散,寒水之氣主導閉藏。因此天氣炎熱時,地氣向外散發,地底反而寒冷,就像人出汗後身體變涼;天氣寒冷時,地氣凝結閉塞,難以散發,因而鬱積使地底溫暖。《內經》說:「人受寒邪侵襲,反而會發熱。」又如水本屬寒,極寒時結冰,但冰下的水卻不冷,冰層越厚,水溫越高,這是閉藏的作用。

若大雪加厚冰層,閉藏過度,水溫過高,魚類甚至會死亡。因此,子時陽氣初生,到正月寅時三陽生,形成泰卦(䷊),象徵通暢;午時陰氣初生,到七月申時三陰生,形成否卦(䷋),象徵閉塞。但否極泰來,泰極否至,所以六月地底最冷,十二月地底最暖。由此可見地底冷暖的變化規律,也能理解人受寒後體內生熱的現象。

有人問:為何人體冬季陽氣在內而覺熱,夏季陰氣在內而覺寒?回答:這是長久的誤解!人體氣血隨四時五運六氣變化,不會相反。從脈象即可明白,例如夏季心火旺盛,脈象滑數洪大,伴隨煩熱口渴,怎麼會是寒呢?其他季節也是如此。

一般人極度恐懼時發抖,是因為恐屬腎志,過度恐懼會損傷腎臟,腎水不足則心火亢盛,導致顫慄。又如酒性苦熱,助長心火,飲酒過量會使心火過旺而顫抖,俗稱「酒禁」。

《內經》說:「陽氣併入陰分,陰實而陽虛,陽虛故寒戰鼓頷。」註解指出,陽氣進入陰分,陽明胃經不足,因此惡寒顫抖、下頷抖動。陽明經絡在體表主肌肉,若氣血內斂,則陽明經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