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8)
一、五運主病 (8)
1. (分述)
又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故諸所運用,時習之則氣血通利,而能為用;閉壅之則氣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若病熱極甚則鬱結,而氣血不能宣通,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隨其鬱結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鬱則不能視色,耳鬱則不能聽聲,鼻鬱則不能聞香臭,舌鬱則不能知味,至如筋痿骨痹,諸所出不能為用,皆熱甚鬱結之所致也;故仲景論少陰病熱極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腎先絕也。」《靈樞經》曰:「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證明矣。
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復用榆皮、黃芩、蘧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閟)
閟: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熱在於腸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義同泄痢後重之義,見「下迫」論中。
(身熱惡寒)
身熱惡寒,此熱在表也。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或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言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仲景法曰:「無陽病寒,不可發汗。」又言:「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愈。」然則豈有寒者歟?又如熱生壅腫瘡瘍而惡寒者,亦由邪熱在於表也。
雖爾,不可汗之。故仲景曰:患瘡者汗之則作痓,大法煩躁多渴,欲寒惡熱,為病熱也。
亦有亢則害,承乃制之,則病熱甚而反覺其冷者也。雖覺其冷,而病為熱。實非寒也。其病熱鬱甚,而反惡寒,得寒轉甚,而得暖少愈者,謂暖則腠理疏通,而陽氣得散,怫熱少退,故少愈也。其寒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熱轉甚,故病加爾。上下中外,周身皆然。俗因之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投之,為害多矣。
假令或因熱藥以使怫熱稍散而少愈者,藥力盡則病反甚也。其減則微,其加則甚。俗無所悟,但云服之而獲效,力盡而病加,因而加志服之,由是諸熱病皆生矣。
陽熱發則鬱甚於上,故多目昏眩,耳聾鳴,上壅癲疾。上熱甚而下熱微,俗輩復云腎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虛熱也。抑不知養水瀉火,則宜以寒,反以熱藥欲養腎水,而令勝退心火,因而成禍不為少矣。可不慎歟?
(戰慄)
戰慄: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慄者,寒冷也。或言寒戰為脾寒者,未明變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然寒慄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後熱退,則戰慄愈矣。
白話文:
(分述)
中醫認為,血氣是人體的根本,必須謹慎調養。若經常活動鍛鍊,氣血運行通暢,身體機能便能正常運作;反之,若氣血閉塞不通,則運行衰弱,導致身體虛弱無力。當熱邪極盛時,氣血會鬱結不通,精神無法發揮作用,機能受阻,其影響程度視鬱結的輕重而定。
因此,眼睛鬱結則無法辨色,耳朵鬱結則聽不清聲音,鼻子鬱結則嗅覺失靈,舌頭鬱結則味覺遲鈍,甚至筋骨痿弱、關節痹痛,這些症狀都是熱邪鬱結所致。張仲景在論述少陰病熱極時提到:「小便失禁、胡言亂語、雙眼直視,是腎氣衰竭的表現。」《靈樞經》也說:「腎主司二陰(指前後陰)。」若腎水虧虛,熱邪侵襲二陰,導致鬱結痿痹,精神失用,便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症狀,這正是熱證的明證。
民間流傳的方劑理論中,雖有「冷淋」之說,但治療時仍使用榆皮、黃芩、蘧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等寒性藥物。這種說法雖有謬誤,但方劑卻是正確的,只是未能理解氣血運行的變化機制,因而誤判病情。有人認為淋症服用茴香、益智、滑石、醇酒等溫熱藥物後痊癒,難道不是寒證嗎?殊不知這些藥物皆有利尿作用。醇酒、益智性熱,茴香性溫,滑石性寒,它們能疏通鬱結,使氣血津液暢通,熱邪消散而病癒。
(閟)
「閟」即大便乾澀不通,是因熱邪耗損津液,使糞便堅硬,大腸乾燥收斂所致。若大便稀溏卻仍排便困難,則是腸胃外有燥熱、內有濕熱的緣故,與洩瀉後重的原理相同。
(身熱惡寒)
身熱卻怕冷,是熱邪在體表的表現。邪熱在表淺處,正氣與邪氣相爭,故發熱卻反覺惡寒。有人誤以為惡寒是表寒,或認為身熱惡寒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都是錯誤的。張仲景指出:「無陽證的寒症不可發汗。」又說:「身熱惡寒者,可用麻黃湯發汗,汗出熱退即癒。」由此可見,此證並非真寒。又如瘡瘍腫痛而惡寒,也是邪熱在表的緣故。
但瘡瘍患者不可發汗,否則可能引發痙攣。一般而言,煩躁口渴、喜涼惡熱,多屬熱證。
有時熱極反而出現假寒現象,雖覺寒冷,實為熱證,並非真寒。若熱鬱嚴重而惡寒,遇冷加劇,遇暖稍緩,是因暖氣使腠理疏通,陽氣得以宣散,熱邪稍退,故症狀減輕;反之,寒冷使腠理閉塞,陽氣鬱滯,熱邪更盛,病情加重。這種情況全身皆可發生,但常人誤以為是寒證,錯誤使用熱藥,危害極大。
若因熱藥使鬱熱暫時消散而症狀緩解,藥效過後病情反而加劇。一般人未能察覺,以為服藥有效,遂繼續使用,導致熱病惡化。
陽熱上亢時,熱鬱於上,常見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癲狂等症。此時上熱盛而下熱輕,有人誤以為是「腎水不足,無法制約心火」,妄稱虛熱。殊不知應以寒藥滋陰瀉火,卻誤用熱藥補腎,反使心火更旺,釀成大禍,不可不慎。
(戰慄)
戰慄是身體顫抖,屬火的表現。陽主動,陰主靜,水火相剋,故肢體僵直、屈伸不利多為寒證。但寒戰並非脾寒所致,而是心火過旺,亢極而戰,反現水象(寒戰)以自製。這種寒戰實為火極似水,並非真寒。用大承氣湯瀉下後,常見燥屎排出,熱退則戰慄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