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7)
一、五運主病 (7)
1. (分述)
若夫世傳銀粉之藥,以治水腫而愈者,以其善開怫鬱痞隔故也,慎不可過度而加害爾!況銀粉亦能傷牙齒者,謂毒氣感於腸胃,而精神氣血水穀不能勝其毒,故毒氣循經上行,而至齒齦嫩薄之分,則為害也。上下齒縫者,手足陽明胃之經也。凡用此藥,先當固濟爾!或云陰水遍身,而又惡寒,止是寒者,非也。
《經》言:「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悲笑譫妄,謂少陰君火熱氣之至也。」詳見下文惡寒戰慄論中。
(瞀)
瞀:昏也,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郁)
郁:怫鬱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如火煉物,熱極相合,而不能相離,故熱鬱則閉塞而不通暢也。然寒水主於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腫脹)
腫脹: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也。火主長而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鼻窒)
鼻窒: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䐜脹則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也。蓋陽氣甚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於左竅,故風熱鬱結,病偏於左。則右竅反塞之類也。俗不知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於鼻孔,但見側臥則上竅通利,下竅窒塞,反疑為寒爾。
所以否泰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縮也。
(鼽)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有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以火鍊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及身熱極,則反汗出也;水體柔順,而寒極則反冰如地也。土主濕陰雲雨而安靜,土濕過極,則反為驟注,烈風,雨淫潰也。
木主溫和而生榮,風大則反涼而毀折也。金主清涼,秋涼極而萬物反燥也。皆所謂過極則反兼鬼賊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也。《經》曰:鼻熱者,出濁涕。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爍致之然也。
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彼但見鼽、嚏、鼻窒,冒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極怫鬱,而病愈甚也。
(衄)
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衄也。
(血溢)
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血泄)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淋)
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然,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臟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
白話文:
(分述)
世間流傳用銀粉治療水腫而痊癒的案例,是因為銀粉能疏通鬱結、化解痞塞,但切記不可過量使用,以免造成傷害。銀粉還會損傷牙齒,這是因為毒氣侵襲腸胃,而人體的精氣、血氣和飲食營養無法抵禦其毒性,導致毒氣沿經脈上行,到達牙齦薄弱處,進而產生危害。上下牙縫屬於手足陽明胃經,使用此藥前,必須先鞏固身體的防禦力。有人認為陰水遍佈全身且惡寒只是單純的寒症,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內經》提到:「少陰經病變會導致驚恐、惡寒顫抖、悲喜無常、胡言亂語,這是少陰君火熱氣過盛的表現。」詳細內容可參閱下文關於惡寒顫抖的論述。
(瞀)
瞀:指昏沈迷糊。熱氣過盛會導致神志混亂、昏昧不清。
(郁)
郁:指鬱結不暢。氣機壅滯阻塞,無法流通,即熱氣過盛時,腠理緊閉而鬱結。如同火煉物體,熱極則黏合難分,因此熱鬱會造成閉塞不通。雖然寒水主司閉藏,但此處歸因於熱,是因為火熱極盛時,反而會兼有水性的制約作用。
(腫脹)
腫脹:體內熱氣過盛,導致氣機鬱滯而形成腫脹。陽熱之氣旺盛,則腹部脹滿。火性主生長繁茂,外顯於形貌,升發明暢、舒展榮華,皆是腫脹的表現。
(鼻窒)
鼻窒:窒,即阻塞。火性主腫脹,熱邪侵犯陽明經,使鼻腔腫脹而堵塞。有人誤以為鼻塞是寒症,這是錯誤的。實際上,陽氣上盛時,側臥會使上側鼻孔通暢而下側阻塞,這是因為陽明經脈左右交叉,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於左竅,當風熱鬱結偏於一側時,另一側反而會堵塞。一般人不知陽明經脈的左右交叉關係,只看到側臥時上通下塞,便誤以為是寒症。
肺金的盛衰變化,反映了身體的順逆狀態。
(鼽)
鼽:指鼻流清涕。五行之理,輕微時表現為本質特性,嚴重時則會兼有克制之象。如《內經》所言:「過亢則有害,需制約以平衡。」《易經》也提到:燥萬物者,莫過於火。火煉金時,熱極反而化為水;身體極熱時,反而會出汗。水性本柔順,但寒極則凝結成冰;土性主濕潤雲雨而安靜,但濕土過極則轉為暴雨狂風。
木性溫和而生發,風過大則轉涼而摧折;金性清涼,秋涼至極則萬物反顯乾燥。這些都是「過極則反兼克制之化」的表現。因此,肝熱盛則流淚,心熱盛則出汗,脾熱盛則流涎,肺熱盛則流涕,腎熱盛則多唾。《內經》說:鼻熱者,流濁涕。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皆因火熱極盛,灼燒津液所致。
有人誤以為流清涕是肺寒,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受寒後鼻塞、打噴嚏加重,便以為是寒症。殊不知寒邪傷皮毛時,腠理閉塞,熱鬱更甚,病情反而加劇。
(衄)
衄:指鼻出血。陽熱鬱結,侵犯足陽明經而上衝,熱極則血妄行,導致鼻衄。
(血溢)
血溢:指血上溢而出。心主血,熱盛則血有餘而妄行。有人誤將嘔吐紫黑血塊歸為寒症,其實這並非寒凝所致,而是熱極灼血成稠濁,且熱極時水氣制約,使血色赤中帶黑而呈紫。
(血洩)
血洩:熱邪侵犯下焦,導致大小便出血。
(淋)
淋:小便澀痛。因熱邪侵犯膀胱,鬱結無法滲洩所致。有人認為小便澀而不通是熱症,遺尿不禁是寒症。但實際上,熱邪侵犯腎部,乾擾足厥陰經,使尿道鬱結極甚,氣血不通,則會導致痿痹無力,神失所控,使津液滲入膀胱而遺尿失禁。《內經》說: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行,臟得血而能化液,腑得血而能行氣。血隨氣行,氣血暢通,則神清智明,機能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