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10)

回本書目錄

一、五運主病 (10)

1. (分述)

又《經》曰:「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時陽虛陰實,而外無陽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陽復出之,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然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者,是言陽為表,而里為陰也。其氣復出,而並之於表,非謂陰寒之氣出之於表,而反為陽熱也。

又《經》曰:「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然氣並於陽而在於表,故言陽勝;氣並於陰而在於里,故言陰勝,此乃表裡陰陽之虛實,非寒熱陰陽之勝負,但陽氣之出入耳。

如傷寒病日深,表證已罷,而熱入於裡,若欲作大汗,則陽氣必須出之於外,鬱極乃發,而陽熱大作於裡,亢則害,承乃制,故為戰慄;而後陽氣出之於表,則蒸熱作而腠理開,大汗泄而病氣已矣!或戰慄無汗而愈者,必因發汗吐下亡津液過多,則不能作汗,但熱退氣和而愈。

或不戰慄而汗解者,雖因日深表熱不罷,內外俱熱,陽不並陰,而外氣不衰,里無亢極,故無害承乃制,則無戰慄也。或不戰慄而亦無汗愈者,陽不並陰而氣液虛損故也,故諸戰慄者,表之陽氣與邪熱並甚於里,熱極而水化制之,故寒慄也。雖爾,為熱極於裡,乃火極而似水化也!

(驚)

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故心火熱甚也。雖爾,止為熱極於裡,乃火極似水則喜驚也。反兼腎水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所謂恐則喜驚者,恐則傷腎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驚也。

(惑)

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

(悲)

悲: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於熱,喜痛,故悲痛苦惱者,心神煩熱躁亂,而非清淨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夫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五臟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憂。若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

如六慾者,眼、耳、鼻、舌、身、意也。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一作好、愛、惡。情之所傷,則皆屬火熱。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躁不寧,靜則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聖曰:六慾七情,為道之患。屬火故也。

如中風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則火能剋金,金不能剋木,則肝木自甚,而兼於火熱,則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又如酒醉而熱,則五志七情競起。故《經》曰:戰慄,驚惑,悲笑,譫妄歌唱,罵詈癲狂,皆為熱也。故熱甚癲狂者,皆此證也。

(笑)

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或心本不喜,因侮戲而笑者,俗謂之冷笑。涉人非道而伐之,使慚然失志,由是違己心則喜笑。

白話文:

(分述)

《黃帝內經》提到:瘧疾發作初期,陽氣與陰氣相結合,此時陽氣虛弱而陰氣充實,體表缺乏陽氣,因此先出現發冷顫抖的症狀。當陰氣達到極盛後,陽氣便會再度浮現,此時陽氣與陰氣在體表相結合,形成陰虛陽實的狀態,所以會先發熱而後口渴。這裡所說的陰氣極盛後陽氣再度出現,是指陽氣主外、陰氣主內的關係。陽氣重新浮現於體表,並非指陰寒之氣外散轉化為陽熱之氣。

經文又說:瘧疾的邪氣若與陽氣結合則陽氣偏盛,與陰氣結合則陰氣偏盛。陰盛則寒,陽盛則熱。當邪氣與體表的陽氣結合時稱為陽勝;與體內的陰氣結合時稱為陰勝。這實際上是描述表裡陰陽的虛實變化,而非單純的寒熱勝負,關鍵在於陽氣的出入運動。

以傷寒為例,當病程日久、表證消退而熱邪入裡時,若要引發大汗排出邪氣,陽氣必須向外宣發。當陽熱在體內鬱積到極點時,會出現劇烈反應(亢極則害),此時需要制約機制(承乃制),因此先出現寒戰;待陽氣透達體表後,就會蒸發熱氣、打開毛孔,透過大汗排出病邪而痊癒。若只寒戰卻無汗而癒者,多因發汗、催吐、瀉下過度耗傷津液,無法形成汗液,僅能靠熱退氣順而癒。

另有不經寒戰直接汗解的情況,是因表熱未消、內外俱熱,陽氣未與陰氣相搏,體表氣機未衰,體內熱邪未達極點,故無需制約機制就不會寒戰。至於無寒戰也無汗而癒者,則是陽未入陰兼氣液虧損所致。凡出現寒戰者,皆因體表陽氣與邪熱在體內過盛,熱極時觸發水氣制約機制,故表現為寒冷顫抖——這實際是裡熱極盛時,火極似水的假寒現象。

(驚證)
驚:指心神突然躁動不安。火性主動,故心火熾盛時易發。雖表現為裡熱極盛,但當火極似水時反而易驚。若兼見腎水不足的恐懼症狀,正是「亢害承制」的體現。所謂「恐懼引發驚悸」,是因恐傷腎導致水衰,心火獨亢而致驚。

(惑證)
惑:表現為疑慮不定、思緒混亂、意志不專,如同火焰搖曳不定的狀態。火實水虛時,腎水所主的意志功能失調,故生惑亂。

(悲證)
悲:屬肺金所主的情志。金性本燥,能使其更燥者為火。心火主熱而喜痛,故悲痛苦惱實為心神煩熱躁動、失去清淨所致。悲痛哭泣時涕淚俱下,正是火熱極盛反兼水化制約的表現。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志(怒喜悲思恐,悲亦作憂),情志過度會耗傷本臟。所有情志損傷本質皆屬熱證。

六慾(眼耳鼻舌身意)與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或作好愛惡)的損傷也都歸於火熱。陽主動陰主靜,故形神勞碌則躁動不寧,靜止則清涼平和。因此最高境界如水般澄靜,愚昧者似火般躁動。先賢指出:六慾七情是修道的障礙,正因其屬火。

如中風偏癱之症,多因心火暴亢而腎水不能制約,火剋金導致金不制木,肝木亢盛兼夾火熱,突然昏僕發病,常由五志七情過度引發。又如酒後燥熱會激發情志妄動。經文所述戰慄、驚惑、悲笑、譫妄歌唱、罵詈癲狂等症,皆屬熱象。故癲狂重症多屬此類。

(笑證)
笑:如草木繁茂、光彩煥發之態,屬火的表現。喜為心火所主,喜極而笑如同燃燒的火焰爆出聲響,是笑的具象化。病態發笑者多屬心火過亢。另有一種非真心喜悅的強笑(俗稱冷笑),是因違背本心受刺激後,失志強笑的反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