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14)
一、五運主病 (14)
1. (分述)
《經》又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曰:「腎熱者,色黑齒槁。」凡色黑齒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虛則火實,而熱亢極則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腎水衰少,不能潤澤,故黑乾焦槁也;齒、耳屬腎,故甚也。如瘡瘍熱極無液,則肉乾焦而色黑也。然則水衰為熱明矣,豈可反言寒耶!
故《仙經》以息為六字之氣,應於三陰三陽,臟腑之六氣。實則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衰則行其勝己之字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所謂六字之氣者,肝籲,心呵,相火唏,脾呼,肺呬,腎本吹也。故吹去腎寒則生熱,呵去心熱則生寒,故曰:春不呼,夏不呬,秋不籲,冬不呵。
四時常有唏,謂三焦無不足;八節不得吹,謂腎狀難得實。然以吹驗之,吹去腎水寒氣,則陽熱暴甚,而目瞑昏眩,虛為熱證明矣,豈可反言腎虛為冷,而以熱藥養水耶?況水少不能勝火,又服熱藥,寧無損歟!
《經》言:「以寒治熱。」謂寒養水而瀉火;「以熱治寒,」謂熱助火而耗水也。《經》雖或言「以熱治熱」。謂病氣熱甚,能與寒藥交爭,而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熱。熱病既消,寒性乃發,則病熱除愈。如承氣湯寒藥,反以熱服之類是也。傷寒同法。《經》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亦是治熱類也。故治病之道,瀉實補衰,平而已矣。
或謂病熱火實水虛,反言腎虛為冷,心迷正理,不敢用對證寒藥,誤以食前服其助陽熱藥,欲令下部水勝,退上焦心火,食後兼服微涼之藥,而退火熱,豈知十益不及一損也,病本熱而無寒,又得熱藥,則病熱轉甚。食後雖服大寒之藥,亦難解其勢之甚也,況以微涼乎?豈不詳熱藥證中,止言治寒助熱,安有養水瀉火之言哉!
《經》言:五臟以平為期。及夫一法,無問五臟生克興衰,一概言熱為實,寒為虛者,通言陽氣之興衰也。假令下部寒者,謂下焦火氣之虛也,故以熱藥補之,非助腎水之藥爾!由水虛不能反為寒也。凡諸疾之所起也,不必臟腑興衰變動相乘而病,但乘內外諸邪所傷,即成病矣。
大凡治病必求所在,病在上者治其上,病在下者治其下。中外臟腑經絡皆然。病氣熱則除其熱,寒則退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豈可見病已熱,而反用熱藥,復言養水而勝心火者,可謂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深可戒哉!
所以或言腎虛而下部冷者,非謂水虛也,所謂「腎有兩枚」,《經》曰:「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楊上善注《太素》曰:「人之脊骨有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傍,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小心也。」《難經》言:「心之原,出於太陵。然太陵穴者,屬手厥陰包絡相火,小心之經也。
白話文:
(分述)
《黃帝內經》提到:「骨痿症是由體內過度燥熱所引起。」又說:「腎臟有熱的人,臉色會發黑,牙齒會乾枯。」凡是臉色發黑、牙齒乾枯的人,必定身體消瘦且耳朵焦枯。這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虛火旺盛,當熱邪過盛時會產生危害,此時需要制衡機制來調節,因此反而會顯現出腎水本色的黑色;腎水衰竭不足,無法滋潤身體,所以出現發黑、乾枯、焦黃的現象;牙齒和耳朵都與腎相關,所以症狀特別明顯。就像瘡瘍因熱極缺乏津液時,肌肉會乾枯焦黑一樣。由此可見,腎水衰竭導致燥熱是顯而易見的,怎麼能反過來說是寒症呢?
《仙經》記載將呼吸分為六種氣息,對應三陰三陽經脈和臟腑的六氣。實症時用對應臟腑的字音來瀉除病氣,虛症時用能克制該臟腑的字音來瀉除,這就是所謂的「消除病邪」。六種氣息分別是:肝屬「籲」,心屬「呵」,相火屬「唏」,脾屬「呼」,肺屬「呬」,腎屬「吹」。因此用「吹」法去除腎寒就會產生熱,用「呵」法去除心熱就會產生寒,所以說:春天不宜用「呼」,夏天不宜用「呬」,秋天不宜用「籲」,冬天不宜用「呵」。
四季都可使用「唏」,表示三焦氣機充足;八節氣時不宜用「吹」,因為腎氣難得充盈。通過「吹」法驗證,當吹去腎臟的寒氣後,陽熱會突然加劇,導致眼睛昏花、頭暈目眩,這證明虛症實為熱症,怎麼能反說腎虛是寒症,還用熱性藥物來補水呢?何況腎水不足已無法制約火氣,再服用熱藥,豈不是更加損傷?
《內經》說:「用寒藥治療熱症。」是指寒藥能滋養腎水而瀉火;「用熱藥治療寒症。」是指熱藥助長火氣而消耗腎水。《內經》有時也提到「用熱藥治療熱症」,是指當病熱極盛時,寒藥會與病氣激烈對抗而難以奏效,因此改將寒藥熱服,順應病熱之勢。待熱病消退後,寒藥的藥性才發揮,從而治癒熱症。例如承氣湯本是寒藥,卻故意熱服就是這個道理。治療傷寒也是同樣方法。《內經》所說「寒藥熱用」、「熱藥寒用」,都屬於治熱症的方法。所以治病的原則在於瀉實補虛,達到平衡即可。
有人認為熱症是火實水虛,卻誤說腎虛屬寒,違背正確認知,不敢使用對症的寒藥,錯誤地在飯前服用助陽的熱藥,企圖讓下焦腎水增強來抑制上焦心火,飯後再服用微涼藥物退熱。殊不知這樣做益處遠不及損害!病症本是熱症而無寒象,再服熱藥只會加重熱症。飯後即使服用大寒藥物,也難以緩解已加劇的病勢,何況只是微涼藥物?難道沒注意到熱藥的適應症中,只提到治療寒症和助熱,哪裡有滋陰瀉火的說法?
《內經》強調五臟以平衡為健康標準。但有一種說法不考慮五臟生剋和盛衰,籠統地將熱歸為實症、寒歸為虛症,這其實是泛指陽氣的盛衰。比如下焦感到寒冷,是指下焦火氣不足,所以用熱藥補益,這並非滋補腎水的藥物!因為腎水虛弱本身不會轉化為寒症。許多疾病的發生,不一定是臟腑盛衰互相影響所致,只要受到內外邪氣侵襲,就會形成疾病。
治療必須找準病位,病在上焦就治上焦,病在下焦就治下焦。無論表裡、臟腑、經絡都遵循此原則。病性屬熱就清熱,屬寒就散寒,六氣治療方法相同。瀉實補虛,祛邪扶正,恢復平衡就是醫道!怎麼能見到熱症反而用熱藥,還聲稱要滋水制火?這簡直是捨近求遠、化簡為繁,必須引以為戒!
所謂「腎虛下焦寒冷」,並非指腎水虛弱。正如《內經》所言「腎有兩枚」,第七脊椎旁有「小心」。楊上善注釋《太素》時說:「人體脊椎有二十一節,從下數第七節旁,左側是腎,右側是命門。命門就是小心。」《難經》記載:「心之原穴在太陵。而太陵穴位於手厥陰心包經,屬於相火,正是小心經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