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13)
一、五運主病 (13)
1. (分述)
故《易》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又言:「離火為戈兵。」故火上有水制之,則為既濟;水在火下,不能制火,為未濟也。是知水善火惡。
而今病陽盛陰虛,則水弱火強,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惡發,罵詈不避親疏。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熱之所生也,平人怒罵亦同。或本心喜而無怒,以為戲弄之罵,亦心火之用也。故怒罵者,亦兼心喜罵於人也,怒而惡發可嗔者,內心喜欲怒於人也。
(驚駭)
驚駭:駭,驚愕也。君火義同。
(胕腫)
胕腫:熱勝肉,而陽氣鬱滯故也!
(疼酸)
疼酸:痠疼也。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旺而為兼化,故言痠疼也。
(氣逆衝上)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禁慄)
禁慄如喪神守:慄,戰慄也。禁,冷也。又義見君火化中。禁,俗作噤。如喪神守者,神能御形,而反禁慄,則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也。
(嚏)
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癢,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火故也。或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神華,太陽真火,晃耀於目,則心神躁亂。而發熱於上,則鼻中癢而嚏也。傷寒病再經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癢,癢發鼻則嚏也。
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甚不可忍者,因嚏之氣攻衝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嘔)、(瘡瘍)
嘔、瘡瘍:君火化同。
(喉痹)
喉痹:痹,不仁也,俗作閉,猶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耳鳴)
耳鳴: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經》言: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
(聾)
聾之為病,俗醫率以慓悍燥烈之藥制之,往往謂腎水虛冷故也。夫豈知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榮衛之盛衰,猶權衡也,一上則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熱,虛則寒矣;腎水本寒,虛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病耶?
《經》言:足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意不樂,大便難,善恐心惕,如人將捕,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下血,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以此見腎虛為病,皆是熱證。
《經》又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骨熱而髓虛,故發骨痿。」注言:「陽氣內伐,謂伐腹中之陰氣也;水不勝火,以熱舍於腎中也。」
白話文:
(分述)
《易經》說:「滋潤萬物的,莫過於水。」又說:「離火象徵戰爭。」因此,火上有水制約,便是「既濟」之象;若水在火下無法制火,則為「未濟」。由此可知,水的性質溫和,而火則易生禍害。
現今病症多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導致水弱火強,無法抑制金氣以平衡木氣,因而善念消退、惡念滋生,使人不分親疏地辱罵他人。狂躁、喜怒無常等症狀,皆因火熱之氣所生,一般人發怒罵人也是同樣道理。有時內心本無怒意,卻以嬉戲態度罵人,這也是心火的作用。因此,憤怒罵人者,往往內心同時帶有愉悅,藉由發怒來滿足某種心理。
(驚駭)
驚駭:駭,指震驚恐懼。與「君火」的性質相似。
(胕腫)
胕腫:因熱邪勝過肌肉,陽氣鬱滯不通所致。
(疼酸)
疼酸:即痠痛。由於火氣過盛壓制金氣,無法平衡木氣,使木氣旺盛而產生兼化現象,故稱痠痛。
(氣逆衝上)
氣逆衝上:因火性炎上,導致氣機向上衝逆。
(禁慄)
禁慄如喪神守:慄,指身體顫抖;禁,指寒冷(另見「君火化」的解釋)。「禁」俗寫作「噤」。「如喪神守」意為:神本應主宰形體,卻因寒冷顫抖而失去控制形體的能力。
(嚏)
嚏:鼻中發癢,氣噴出而發出聲響。鼻為肺之竅,癢感屬火象。心火邪熱侵犯陽明經,發於鼻腔而癢,故打噴嚏。或以物品刺激鼻腔致癢而嚏,是因擾動火氣所致。亦有因直視太陽而嚏者,因目為五臟精華所聚,太陽真火照耀雙眼,使心神躁動,熱氣上衝鼻腔發癢而嚏。傷寒病後期打噴嚏,是因火熱已退,虛熱致癢而引發。
若風熱上攻,頭鼻堵塞,脈浮而無其他症狀,可將藥置入鼻腔,得嚏後氣機暢通而癒。但若某處疼痛,因打噴嚏而加劇,則是因嚏氣衝擊鬱結之處,使氣血不通所致。
(嘔)、(瘡瘍)
嘔吐、瘡瘍:與「君火」的變化原理相同。
(喉痹)
喉痹:痹,指麻木不通,俗稱「閉塞」。火性主腫脹,故熱邪侵襲上焦,導致咽喉腫脹阻塞。
(耳鳴)
耳鳴:耳中確實有聲響,並非幻聽。耳為腎之竅,與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經相交會。若腎水虛而心火實,熱氣上衝經絡,侵擾耳中,則震動聽覺器官,依脈氣強弱而產生不同聲響。《內經》言:「陽氣上亢而躍動,故耳鳴。」
(聾)
耳聾之病,庸醫常以燥烈藥物治療,誤認為腎水虛寒所致。殊不知水火陰陽、心腎寒熱、氣血盛衰,猶如天平,一方上升,另一方必下降。因此,高的要壓抑,低的要提升,才是平衡之道。心火本屬熱,虛則顯寒;腎水本屬寒,虛則顯熱。腎水不足,怎會反而表現為寒證?
《內經》記載:足少陰腎水虛弱時,會出現腹脹、身重、腹瀉、瘡瘍流膿、腰腿疼痛、膝關節活動不便、煩悶、足痿無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便秘、易驚恐、口苦、咽乾腫痛、氣逆、心痛、黃疸、便血、脊背與大腿內側痛、嗜睡、足底熱痛等症狀。由此可見,腎虛之病皆屬熱證。
《內經》又言:「長途勞累後遇高熱口渴,陽氣內伐陰液,熱邪積聚於腎。腎為水臟,骨受熱則髓虛,因而引發骨痿。」註解稱:「陽氣內伐,指損傷體內陰氣;水不制火,故熱邪留滯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