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玄機原病式》~ 一、五運主病 (12)

回本書目錄

一、五運主病 (12)

1. (三)濕類

2. (總綱)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足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白話文:

(總綱)

各種痙攣僵直、水飲停積、胸悶阻塞、腹中脹滿、霍亂嘔吐腹瀉、身體沈重、浮腫肌肉鬆軟如泥、按壓後無法彈起,這些症狀都與濕氣有關。(足太陰濕土之氣,指的是脾胃的功能失調所致。)

3. (分述)

(諸痙強直)

諸痙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痓;陽痙,曰剛痓。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

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也,土濕主否故也。

(痞)

痞: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塞而為痞也。

(隔)

隔:阻滯也,謂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其常也。

(中滿)

中滿:濕為積飲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霍亂吐下)

霍亂吐下:濕為留飲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體重)

體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則體重宜也。

(胕腫)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矣。

白話文:

(分述)

各種痙攣僵直:筋脈緊繃僵硬而不柔軟,這是因為脾土主導安靜的緣故。陰性的痙攣稱為柔痓;陽性的痙攣稱為剛痓。當濕氣過於旺盛時,反而會表現出風的特性來制約它。然而這種兼有的表現是虛假的現象,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風症。

積飲:指水液停滯積聚而不散。水遇到乾燥的環境就會消散,遇到濕潤的環境就不易消散,因此形成積飲,這是因為脾土濕氣過重導致氣機不暢的緣故。

痞:與「否」意思相同,指不通暢。是指精神、營衛之氣、血氣和津液在體內運行流動的通道閉塞,從而形成痞症。

隔:指阻滯不通,腸胃之間被阻隔,導致傳導和消化功能失常。

中滿:濕氣導致積飲、痞塞和阻隔。由於脾土主導形體,位於身體中央,因此會出現中焦脹滿的症狀。

霍亂吐瀉:濕氣引起水液停滯、痞塞和阻隔,導致傳導功能失常,嚴重時就會出現上吐下瀉的霍亂症狀。

體重:輕清之氣上升為天,重濁之氣下降為地。因此脾土濕氣過重引發疾病時,身體就會感到沈重。

胕腫:肌肉腫脹如泥,按壓後無法彈起:這是泥的象徵。脾土濕氣過重就會形成泥狀。濕氣引發的疾病,如積飲、痞塞、阻隔、中焦脹滿、霍亂吐瀉、身體沈重等,嚴重時就會出現浮腫。

4. (四)火類

5. (總綱)

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手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白話文:

(總綱)

各種發熱、神志昏沈、肢體抽搐,突然失聲、頭腦昏沈,煩躁不安、狂躁妄動,罵人、驚恐害怕,皮膚腫脹、疼痛痠楚,氣逆上衝,發抖如喪失心神控制,打噴嚏,嘔吐,瘡瘍,喉嚨腫痛,耳鳴及耳聾,嘔吐、食物反流無法吞嚥,視物模糊不清。突然腹瀉,肌肉跳動或抽搐,急病猝死,這些都與火邪有關。(手少陽相火之熱,是心包絡與三焦之氣所致)

6. (分述)

(瞀)、(瘈)

瞀: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

瘈:動也。惕跳動瘈,火之體也。

(暴喑)

暴喑:猝啞也,金肺主聲,故五行惟金響。金應於乾,乾為天,天為陽,為健,為動;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斂,為勁切,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凡諸發語聲者,由其形氣之鼓擊也,鼓擊者,乃健動之用也。所謂物寒則能鳴者,水實制火,火不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熱乘金肺,而神濁氣鬱,則暴喑無聲也。

故《經》言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者,廢也。

(冒昧)

冒昧:非觸冒,乃昏冒也。昧,暗也。氣熱則神濁冒昧,火之體也。

(躁擾)

躁擾: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返復癲倒,懊憹煩心,不得眠也。或云嘔噦而為胃冷心煩疼者,非也。故煩心、心痛,腹空熱生而發,得食熱退而減也。或逆氣動躁者,俗謂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猶火之動也。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忡,俗云心忪,皆為熱也。

(狂越)

狂越:狂者,狂亂而不正定也。越者,乖越禮法而失常也。夫外清而內濁,動亂參差,火之體也;靜順清朗,準則信平,水之體也。由是腎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則腎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

或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則《素問》之說不同也。《經》注曰:「多喜為癲,多怒為狂。」然喜為心志,故心熱甚則多喜而為癲也;怒為肝志,火實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多怒而為狂也。況五志所發皆為熱,故狂者五志間發,但怒多爾。

凡熱於中,則多幹陽明胃經也。《經》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又曰:「陽明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罵詈不避親疏。」又《經》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

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注曰:膏,謂油膩肥脂也。粱,糧米也。芳草,謂芳美之味也。芳,香美也。

堅,固也。勁,硬也。慓,疾也。蓋服膏粱芳草石藥,則熱氣堅勁疾利,而為熱中消中,發為癲狂之疾,夫豈癲為重陰者歟!

(罵詈)

罵詈:言為心之聲也。罵詈,言之惡也。夫水數一,道近而善;火數二,道遠而惡。水者,內清明而外不彰,器之方員,物之氣味,五臭五色,從而不違,靜順信平,潤下而善利萬物,滌洗濁穢,以為清靜,故上善若水;水火相反,則下愚如火也。火者,外明耀而內煩濁,燔炳萬物,為赤為熱,為苦為焦,以從其己,燥亂參差,炎上而烈,害萬物,熏燎鮮明,以為昏昧。水生於金,而復潤母燥;火生於木,而反害母形。

白話文:

(分述)

瞀、瘈
瞀:指昏沈迷糊的狀態。如同酒醉後心火過旺,導致神志混濁不清而昏沈。
瘈:指肢體抽動。驚跳顫動的現象,是火性躁動的表現。

暴喑
暴喑:突然失聲。肺屬金,主掌聲音,五行中唯金能發聲響。金對應乾卦,乾象徵天,天屬陽,性質剛健、主動;金性本燥,具收斂、勁切、剛潔之特質,因此能發聲的生物皆不離此理。發聲需形氣鼓動,而鼓動源於陽剛健運的作用。所謂物體遇寒則能鳴響,是因水能制火,使火不剋金。若火旺水衰,熱邪侵肺,導致神濁氣滯,便會突然失聲。

《內經》提到,內傷虛損而氣逆,會引發失聲與肢體癱瘓(喑俳),此為腎虛所致。「俳」即廢棄之意。

冒昧
冒昧:非指觸碰外物,而是神志昏沈。「昧」即昏暗。氣分過熱則神識混濁昏昧,此為火性之表現。

躁擾
躁擾:指煩躁不安、擾動不寧,屬火性特徵。外熱盛則肢體躁動,內熱盛則神志不寧,反覆顛倒、心煩懊惱、難以入眠。有人誤將嘔吐噁心伴隨胃寒心痛歸於此症,實則煩躁心痛多因空腹生熱,進食後熱退而緩解。若氣逆躁動,俗稱「咽喉火」,是因水衰火旺,如火焰般躁動。心胸躁動稱為「怔忡」,俗稱「心忪」,皆屬熱症。

狂越
狂越:「狂」指言行狂亂失序,「越」指違背常理、舉止失常。火性外顯清明而內藏濁亂,動盪不定;水性則靜謐順暢、清朗平穩。腎主志,水火相剋,心火過旺則腎水虛衰,導致意志失控而狂越。

另有說法:「陽極則狂,陰極則癲」,與《素問》觀點不同。《經》註解釋:「多喜為癲,多怒為狂。」喜屬心志,心熱過甚則多喜成癲;怒屬肝志,火盛剋金無法制木,肝實則多怒成狂。五志過度皆化熱,故狂症雖五志交雜,但以怒為主。

熱邪蘊結常影響陽明胃經。《內經》記載:「陽明經氣逆亂會引發癲狂、奔走、腹脹難臥、面赤發熱、胡言亂語。」又雲:「陽明病見寒顫呵欠,或厭惡人與火光,聞木聲驚恐,閉戶獨處,或登高歌唱、裸奔、腹鳴脹滿、罵人無度。」另有提及:「熱中消中患者多富貴之人,若禁食肥甘厚味反違其心,禁用芳草石藥則病難癒。因芳草香美、石藥峻烈,其性急猛,非心性平和者不宜服用……熱氣與藥氣皆剽悍,恐傷脾臟。」註解指出,膏粱厚味與芳草石藥會加劇熱邪,引發癲狂,豈能說癲症屬陰盛?

罵詈
罵詈:言語為心聲,惡言即心惡。水數為一,性近善;火數為二,性偏惡。水性內斂清明,隨物成形,靜順潤下,利萬物而滌污穢,故稱「上善若水」;火性外顯耀目內藏煩濁,焚燒萬物,燥亂炎上,害物成昏。水由金生反潤其母,火由木生反傷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