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清代醫家鄭梅澗所著的《重樓玉鑰》,是中醫學史上論述咽喉疾病的一部重要專著。此書成書於乾隆年間,但從書中的原敘來看,遲至嘉慶、道光年間仍在流傳與刻印,足見其在當時的醫學界已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書名「重樓」常被用來比喻咽喉重疊的生理結構,「玉鑰」則象徵著開啟疾病奧秘、解除病痛的關鍵。整本書的內容,正是圍繞著如何認識、診斷及治療咽喉部的各種疑難病症,猶如一把精妙的鎖鑰,旨在為醫者提供通往療癒的道路。

一、 成書背景與作者淵源

《重樓玉鑰》的問世,根植於深厚的醫學傳承與豐富的臨床實踐。作者鄭梅澗,據書中原敘所述,是一位具有家族喉科秘傳的醫家。這代表本書並非空穴來風的理論彙編,而是代代相傳的經驗累積與個人心得的結晶。在清代,隨著醫學的發展,各個專科開始逐漸形成並出現專門的論著。咽喉科作為一個與呼吸、飲食息息相關,且許多疾病進展迅速、危急生命的分支,尤其需要系統化的理論指導和實用的治療方法。

書中的兩篇原敘,強烈地表達了當時社會對優質喉科醫療的迫切需求。原敘者直陳咽喉病「生死決於數日,安危判於頃刻」,其危急程度甚至超過許多其他病症。他們批評當時許多從事喉科的醫者「學無根柢,不得真傳,株守寒涼,膠於偏見」,導致「夭枉人命者眾矣」。這種批判,反襯出鄭梅澗醫術的高超——原敘中描述他「刺其頸出血如墨,豁然大愈」,以及救治危重患者「不可勝數」,且「未嘗受人絲粟之報,惟以利人為急」,顯示了他不僅醫術精湛,醫德亦極為高尚。

正是為了扭轉當時喉科醫學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面,並將寶貴的家族經驗及個人臨床體悟公諸於世,以「濟世利人」,鄭梅澗及其後繼者(或傳抄、整理者)最終決定將這部秘傳之書付梓流傳。這本書的成書目的,可謂是為了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提升喉科治療水平、減少因誤治導致的死亡,尤其對於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一本操作性強的指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 書籍結構與核心內容剖析

《重樓玉鑰》的內容結構清晰,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層層深入。雖然提供的資料未能完整呈現全書卷帙,但從概述與節錄部分,已可見其體系之概貌:

  1. 咽喉生理與病因病機的闡述: 書中開宗明義地對咽喉的構造與功能進行辨析。如《咽喉說》及《喉科總論》所言,區分了「喉嚨」與「咽」的差異——喉嚨主呼吸,為「息道」,屬肺系;咽主吞咽,為「水穀之道」,屬胃系。雖然「咽喉並行」,但其功能各異,這一點對於理解咽喉疾病的症狀表現至關重要。書中將咽喉視為「肺胃之上」、「一氣之流行通於六臟六腑」的關要之地,強調其在人體生理中的重要性。

    在病因病機方面,《重樓玉鑰》秉承了中醫「天人相應」、「整體觀念」的思想。將咽喉疾病的發生與外部環境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尤其強調風熱毒邪)以及內部情志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緊密聯繫起來。病機則歸結於邪氣蘊結、氣血運行失調,如「邪熱毒蘊積於內,傳在經絡,結於三焦,氣凝血滯」,導致「咽喉諸症種種而發」。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諸風秘論》中對當時「喉風無非熱症」觀點的批評,體現了作者辨證思路的細膩。他指出,雖然熱邪是常見病因,但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盲目使用寒涼或刀針,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同時,《咽喉說》中對虛損勞瘦導致的咽喉病變的論述,提出了「真陰虧竭,龍雷之火奔騰上灼」的病機,並指出此類晚期虛證的難治性,體現了對疾病不同階段和虛實屬性的深刻認識。

  2. 咽喉疾病的分類與辨證: 《重樓玉鑰》對咽喉疾病進行了系統的分類,記載了多達36種病症。這種精細的分類,是建立在對不同疾病病因、病機、症狀特徵深入觀察和總結的基礎之上。書中對每種疾病(如喉風、乳蛾、咽瘡、喉閉等)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幫助醫者準確辨別。

    例如,對於「喉風」,指出其由「風熱上攻」引起,症狀包括咽喉腫痛、聲啞,嚴重時甚至導致呼吸困難。對於常見的「乳蛾」(即現代醫學的扁桃體炎),則認為多由「風熱或濕熱蘊結」所致,特徵為咽喉紅腫伴有膿性分泌物。而「咽瘡」則與「火熱內灼」有關,尤其常見於「虛損」患者,這與《咽喉說》中對虛證咽喉病的論述相呼應。

    書中貫穿始終的辨證思想是區分「虛實」。實證多與外感風熱、濕熱毒邪或氣滯血瘀有關,治療宜清熱解毒、疏風散邪、活血化瘀;虛證則多與臟腑虧損、氣血兩虧、陰虛火旺有關,治療宜滋陰降火、補益氣血。準確辨別虛實,是避免誤治、提高療效的關鍵。同時,《諸風秘論》提到的「雙鵝、單鵝、重舌、木舌、重齶、雙纏喉、單纏喉、爆骨搜牙諸症」被列為「惡症」,提示醫者對這些嚴重病症需特別警惕和善於觀察。

  3. 治療原則、方法與方藥: 《重樓玉鑰》強調「見症施治」,即根據疾病的具體表現和辨證結果來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其治療體系呈現出多樣化和綜合性,包括內服藥物、外用藥物以及針灸療法,強調內外兼治、針藥結合。

    書中收錄了大量經驗方劑,這些方劑是鄭梅澗家族傳承和個人臨床驗證的精華。例如:

    • 紫正散: 常用于治療風熱犯喉引起的急症,如喉風、乳蛾,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作用。
    • 冰硼散: 這是一種經典的外用吹喉散劑,書中將其作為快速緩解喉部紅腫、疼痛的局部用藥。其成分多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品,通過直接作用於病灶,迅速發揮療效。
    • 回生丹: 針對急性、危重的喉閉症,這類病症進展極快,危及呼吸,《重樓玉鑰》提供了像回生丹這樣的應急方劑,旨在迅速開啟氣道、化痰解毒、改善呼吸困難,為搶救生命爭取時間。

    除了藥物,針灸和外治法在書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開風路針」,這是一種針對咽喉腫脹、氣道阻塞的特殊針刺方法,通過刺激特定穴位,達到消腫、開竅、改善呼吸的目的。原敘中對鄭梅澗「刺其頸出血如墨,豁然大愈」的描述,很可能就是對「開風路針」或其他類似針刺療法的紀實,顯示了其立竿見影的療效。此外,外用藥膏如「摩風膏」則用於調理喉外部的紅腫疼痛。這種將針刺、內服藥物、外用藥物相結合的治療模式,體現了多管齊下、綜合治療的策略。

  4. 急重症的應對: 咽喉疾病的最大危險在於其常能迅速發展至氣道阻塞,導致死亡。《重樓玉鑰》對此有高度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書中特別強調了對喉閉、纏喉風等急重症的快速診斷和應急處理方案。這包括判斷病情輕重、迅速採取措施解除氣道梗阻(如針刺開竅)、化解痰涎、清除熱毒等。這種對急症的精準判斷和高效處置策略,是本書在臨床實用性方面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對於缺乏完善搶救條件的時代和地區,其指導價值尤為寶貴。

三、 理論特色與學術貢獻

《重樓玉鑰》作為一部喉科專著,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咽喉專科醫學的系統化: 在其成書的時代,中醫學雖然有對咽喉疾病的認識和治療,但將其獨立出來,從生理、病因、病機、分類、診斷、治療、方藥、外治、針灸乃至急症處理進行如此全面和系統的論述,是《重樓玉鑰》的重要貢獻。它為喉科醫學奠定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框架。
  2. 臨床實用性與針對性: 書中對各種病症的描述細膩、辨證思路清晰、提供的方劑和治療方法具體,且多為經驗證實的效方,極具操作性。這種強烈的臨床導向,使其能夠直接指導醫者的診療實踐,對於提升臨床療效具有直接作用。
  3. 針藥結合的創新實踐: 《重樓玉鑰》並非偏執於某一類療法,而是強調內外兼治、針藥結合。特別是「開風路針」等針刺療法與內服外用藥物的配合應用,是其獨特的治療策略,反映了作者整合多種治療手段以最大化療效的思路。
  4. 對急重症的高度重視與應對策略: 區別於一般書籍對急症語焉不詳,《重樓玉鑰》專闢內容討論喉科急症的判斷和處置,提供了具體的應急方案,如回生丹的應用。這不僅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急診經驗,也為後世醫者處理危急情況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是其對臨床醫學的重要貢獻。

四、 對後世的影響與價值

《重樓玉鑰》自問世以來,對中醫喉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被視為清代乃至近代中醫喉科學的重要奠基之作。其系統化的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後來的喉科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基礎。許多後世的喉科醫家都從中汲取養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 其次,書中大量實用有效的方劑和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急重症的詳細處理方案,對於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本書為醫者提供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喉科診療指南,有助於更有效地應對常見和危急的咽喉疾病,減少因誤治而導致的死亡。 再者,《重樓玉鑰》體現的傳承與創新精神,也影響著中醫學的發展。它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對咽喉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展現了中醫學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特點。

五、 結語

總而言之,《重樓玉鑰》是清代醫學家鄭梅澗留給後世的一部寶貴財富。這部著作立足於臨床實際,體系嚴謹,內容豐富。它不僅詳細闡述了咽喉的生理、病因病機,精細分類了各種疾病,更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實用性強的診斷與治療方略,尤其在急重症的應對上,展現了高超的醫學智慧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重樓玉鑰》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後世喉科醫學提供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奠定了學科基礎;更在於它所蘊含的「見症施治」、「內外兼治」、「針藥結合」等辨證論治思想,以及對急症的高度警惕和高效處置原則。即使在當代,書中許多理論和方劑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現代中醫喉科的臨床和科研提供啟示。它是中醫專科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里程碑,至今仍閃耀著臨床智慧的光芒。


原敘 (1)

原敘 (2)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