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4)
卷下 (4)
1. 任脈穴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上行會於咽喉。至承漿止。凡二十四穴。是科只用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四穴。(後載會陰一穴云凡喉風禁針故不列入總條)
白話文:
任脈起於會陰部,沿著腹部向上行走到咽喉,到承漿穴停止。共有二十四個穴位。常用穴位有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四個穴位。(後載會陰一穴,但喉嚨有風不可針灸,因此不列入總條)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經云。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口眼喎斜。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偏風半身不遂。刺三分。徐徐引氣而出。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
白話文:
承漿穴(別名天池穴、懸漿穴),位於下巴前沿、下脣稜狀突起下的凹陷處。經絡學說認為,承漿穴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匯穴。針刺承漿穴的深度為二分,針刺後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並灸三壯。承漿穴主治口眼歪斜,嘴巴緊閉不能張開,突然不能說話,中風導致半身不遂。針刺承漿穴的深度為三分,慢慢將氣引出。有人認為,承漿穴還可治療中風引起的面部歪斜和腫脹,消渴症引起的飲水不止,以及口腔內牙齒和牙齦的潰瘍和瘡口。灸承漿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每天可灸七壯,直到灸滿七七四十九壯為止。
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千金云。小兒唇緊。灸三壯。百症賦云。瀉牙痛而即移。通元賦云。治頭項強。
白話文:
氣血通暢,那麼其風也在應當的時候立時痊癒。艾炷不必太大、但只要正對著經脈,就能夠迅速治療疾病。《千金》中說:小兒的脣部緊閉,灸三次。《百病賦》中說:止住了牙齒疼痛且立即移動。《通元賦》中說:治療頭頸強直。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水)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面取之。經云陰維任脈之會。按刺瘧論所載云。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刺三分。
白話文:
廉泉穴(別名本池、舌水)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正中的舌根下方。仰面取穴。古籍《針灸經》中說:廉泉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根據《刺瘧論》中記載的「舌下兩脈」的穴位就是廉泉穴。《氣府論》中說:足少陰經的廉泉穴在舌下共有一個。衛氣篇中說:足少陰經的標穴,在背俞穴與舌下兩條脈絡之中。因此,廉泉穴不只是一個穴位。應該是指舌根下方左右兩側的湧泉穴,而且是足少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時,深度為三分。
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縱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涎出口瘡。
百證賦云。兼刺中衝穴。堪攻舌下腫痛。
白話文:
留三呼的時間,灸三次。主要治療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頭伸長、舌下腫脹說話困難、舌根收縮急迫不能進食、口水流出、口腔潰瘍。
《百證賦》中說,同時針刺中衝穴,能夠治療舌下腫痛。
天突(一名玉戶),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刺五分。留三呼。灸二壯。低頭取之。主治上氣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癰。吐咯膿血。咽腫暴喑。身寒熱咽乾。舌下急。不得下食等症。
白話文:
天突穴(別名玉戶),位於喉結下三寸的中央。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灸二壯。低頭取穴。主治上氣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癰、吐咯膿血、咽腫暴喑、身寒熱咽乾、舌下急、難以下嚥等症。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實症。
白話文:
璇璣穴位,位於天突穴下陷一寸處。取穴時,病人仰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部位脹滿、咳嗽、呼吸不暢、喘不過氣、說不出話來、咽喉腫痛、水液難以吞嚥等病症。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宜灸不宜針。主治陰寒陰中諸病。凡喉風禁針。
白話文:
會陰(又稱「屏翳」),位於大便之前、小便之後,是兩陰之間的部位。它是任脈的分支,和督脈、衝脈相會。任督沖三脈都從這裡開始,任脈由此進入腹部,督脈由此進入背部,衝脈由此進入少陰的分支。會陰適合灸治,但不宜針刺。它是治療陰寒、陰中疾病的主要穴位。凡是喉嚨有疾病的,都禁止針刺。
2. 手太陰肺經穴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出腋下循臂內行人寸口。至魚際。出大指之端。止於少商。凡十一穴。今錄六穴。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府穴,經過腋下沿着手臂內側到達手腕處,至魚際穴,出大拇指末端,終止於少商穴。總共有十一個穴位。現在列出六個穴位。
中府(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去任脈中行華蓋穴旁橫開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手足太陰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肺急胸滿。涕濁喉痹。氣逆善噎。食不下。肺風面腫。肺膽寒熱。此穴主瀉胸中之熱。其治與缺盆風府多同。
白話文:
中府穴(別名膺中俞穴),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任脈中行華蓋穴旁橫開六寸,在乳房上緣第三肋間的凹陷處。動脈在此處可觸及。仰臥取穴。歸屬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次呼吸。艾灸三壯。主治肺氣急促、胸悶氣脹、涕濁、喉痹、氣逆、善於咽噎、飲食不下、肺風導致的面部腫脹、肺與膽的寒熱證。主瀉胸中之熱。其治療作用與缺盆、風府二穴多相同。
雲門,在中府上直行一寸六分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云。刺太深令人逆息。千金云。灸五十壯。主治咽痛喉閉。癭氣傷寒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上衝心胸等症。
白話文:
雲門穴,在中府穴上直行一寸六分的位置,按壓時會感到凹陷。動脈在手底下跳動明顯。抬起手臂取穴。刺入三分。灸壯五次。甲乙經中說,刺穴太深,會令人產生逆息。千金方中說,灸壯五十次。主治咽喉疼痛、喉嚨閉塞、癭氣(因頸部淋巴結核腫大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外感風寒引起的四肢發熱不止、咳嗽逆氣、短促的氣息衝擊到心胸等症狀。
天府,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陷中。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氣逆。主治暴痹內逆肝肺相摶。血溢口鼻。飛屍鬼注。百證賦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是也。
白話文:
天府穴,位於上臂內側,腋下三寸,動脈搏動的凹陷處。用鼻尖點墨,到達的地方就是穴位。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息的時間。禁止灸,灸之會使氣逆。主治暴發的痹症,內臟逆亂,肝肺相搏擊,血溢出於口鼻。飛屍鬼注。百證賦說:兼用合谷穴,可以治療從鼻子中噴血的症狀。
手太陰所入為合。肺實瀉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甄權云。臂屈伸橫紋之間。筋骨罅中。不宜灸。主治嘔吐上氣。喉痹腹痛。心煩舌乾。及小兒慢驚風。可灸一壯。千金翼云。邪病四肢重痛。諸雜症候。尺澤主之。一名鬼堂。又云。五般肘痛尋尺澤。
魚際,在手大脂本節後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
白話文:
手太陰經的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就是合谷穴。肺有實熱時,就瀉這個穴位。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之間,艾灸三壯。甄權說,在手臂彎曲伸展時出現橫紋的地方,肌肉骨骼之間的縫隙處,不宜艾灸。合谷穴主治嘔吐、氣往上沖、喉嚨腫痛、腹痛、心煩、舌頭乾澀,以及小兒癲癇。可以艾灸一壯。千金翼方說,邪病導致四肢嚴重疼痛,以及各種雜症的症狀,都可以用尺澤穴來治療。尺澤穴又稱鬼堂穴。又說,如果肘部疼痛有五種,都要找尺澤穴治療。
手太陰所溜為榮。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咽喉乾燥。乳癰舌上黃。身熱惡寒酒病。百證賦云。兼腋門能治喉痛。一傳齒痛不能食飲。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灸。女四灸。
白話文:
手太陰經的氣血津液運行而滋潤咽喉,使得咽喉呈現健康的紅潤色澤。刺入皮膚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咽喉乾燥、乳癰、舌苔發黃、身熱惡寒、酒後不適。百證賦說:兼取氣衝穴可以治療咽喉疼痛,一傳到牙齒疼痛而不能進食、飲水。若為左側病患,取左側氣衝灸治,若為右側病患,取右側氣衝灸治。男人灸三次,女人灸四次。
少商,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宛宛中。手太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五吸。宜用三稜針刺。微出血泄諸臟之熱。不宜灸。主治項腫喉痹。煩心嘔噦。雀目不明。唇乾唾沫。飲食不下。手彎指痛。小兒乳蛾。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暴卒。昏沉痰涎壅盛。
白話文: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內側端,遠離指甲角,如韭葉般,裡面有白色的肉。是手太陰肺經的井穴。刺入一分,留針三呼五吸。宜用三稜針刺,微出血以宣洩臟腑的熱氣。不宜灸。主治頸部腫脹、喉嚨腫痛、煩躁不安、嘔吐呃逆、眼睛昏花、嘴脣乾裂、唾液增多、飲食不暢、手彎曲、手指疼痛、小兒乳蛾。乾坤生意經中指出,少商穴是十井穴之一。凡是中風暴發、突然昏迷、痰涎壅盛等證狀,都可以刺此穴。
牙關緊閉。水粒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衝。中衝。關衝。少澤。商陽。使血氣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也。
白話文:
牙關緊閉,一點水都喝不下去。趕緊用三棱針刺這個穴位,以及少衝穴、中衝穴、關衝穴、少澤穴、商陽穴,使血氣流通。這是急救死而復生的一個妙穴。
3.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
心包絡經。起自天池。循胸中出脅下。入肘內曲澤下臂行循中指出其端。終於中衝。凡九穴。今錄四穴。
白話文:
心包絡經,起始於天池穴,沿胸部中心向外到脅下,進入肘內曲澤穴下臂部,沿着中間手指到其末端,終止於中衝穴。總共有九個穴位。現在列出四個穴位。
天池(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氣府。論注曰。在乳後同身寸之二寸。手厥陰足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主治胸脅煩滿。頭痛寒熱瘧。千金云。治頸漏瘰癧。灸百壯。
白話文:
天池(又稱天會),位於乳頭後一寸,腋下三寸。它在肋骨和腹部的交界處,是氣體聚集的地方。據《論注》記載,天池位於乳頭後二寸,是手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位。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胸脅煩滿,頭痛寒熱瘧疾。根據《千金》記載,艾灸天池穴一百壯,可以治療頸部漏癧。
天泉(一名天湜),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刺六分。灸三壯。一曰刺二分。主治惡風寒胸脅痛。
曲澤,在肘內廉橫交陷中。筋內側動脈。屈肘得之。
手厥陰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
白話文:
天泉穴,又稱天湜穴,位於手臂彎曲處腋窩下方,距離肩部和手臂各兩寸。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此穴。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也有人主張針刺深度二分。主治惡風寒導致的胸脅疼痛。
曲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與肱骨內上髁交界處的凹陷中,靠近筋內側的動脈。屈肘即可找到此穴。
手厥陰經氣在此穴匯合。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身體發熱口渴、手臂肘部搖動疼痛難以伸直等症狀。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舌強痛。神農經云。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百證賦云。兼廉泉堪攻舌下腫痛。一云主治神氣不足。失志。灸三壯。乾坤生意云。
白話文:
中衝穴,位於中指端的中央,指甲後下陷處。手厥陰經氣從此通道而外發,為井穴。針刺皮膚0.1寸,留針3呼後出針。艾灸一壯。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裂痛,身熱如火,心痛煩悶,舌僵硬疼痛。神農經說:用艾條灸一壯,炷如小麥粒,可治小兒夜啼多哭。百證賦說:中衝穴配廉泉穴同用可治療舌下腫痛。一說主治精神氣血不足,失志。灸三壯。乾坤生意說:
此為十井穴。凡中風痰涎壅盛。牙關緊閉。及喉痛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少衝。並此穴。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之妙訣。
白話文:
此穴叫十井穴。凡中風後,痰涎鬱積成塊,以致牙關緊閉,或咽喉疼痛,湯藥難以下嚥時,趕快以三稜針刺少商穴、少衝穴,並刺此十井穴,使血氣能夠流通、暢通。這是使人起死回生的重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