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澗

《重樓玉鑰》~

回本書目錄

1. 正面氣針要穴圖(佚)

2. 任脈穴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上行會於咽喉。至承漿止。凡二十四穴。是科只用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四穴。(後載會陰一穴云凡喉風禁針故不列入總條)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經云。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口眼喎斜。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偏風半身不遂。刺三分。徐徐引氣而出。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

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千金云。小兒唇緊。灸三壯。百症賦云。瀉牙痛而即移。通元賦云。治頭項強。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水)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面取之。經云陰維任脈之會。按刺瘧論所載云。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刺三分。

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縱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涎出口瘡。

百證賦云。兼刺中衝穴。堪攻舌下腫痛。

天突(一名玉戶),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刺五分。留三呼。灸二壯。低頭取之。主治上氣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癰。吐咯膿血。咽腫暴喑。身寒熱咽乾。舌下急。不得下食等症。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實症。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宜灸不宜針。主治陰寒陰中諸病。凡喉風禁針。

白話文:

[任脈穴位]

任脈起源於會陰部位,沿腹部向上延伸至咽喉,最後到達承漿穴結束。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但在這門學科中,我們主要使用璇璣、天突、廉泉和承漿這四個穴位。(後文提及會陰穴,因為喉風病狀禁止針刺,所以沒有被列為總條)

承漿穴(又稱為天池、懸漿),位於下脣稜下方,頤前凹陷處。根據經典所述,這是足陽明和任脈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約二分,留針時間為五次呼吸,艾灸三次。主治範圍包括口眼歪斜、口部無法開合、突然失聲、偏風導致的半身不遂。針刺深度增加到三分,慢慢引出氣息。另一說法是治療偏風引起的面部歪斜和腫脹、消渴病喝水不止、口齒腐蝕生瘡。艾灸效果同樣良好,每天可進行七次艾灸,連續進行四十九次。

當血液循環順暢,風邪就會迅速消除。艾炷不需要很大,只要對準穴位就能治病。《千金方》記載,小兒嘴脣緊閉,艾灸三次。《百症賦》提到,針刺可以快速緩解牙痛。《通元賦》記載,治療頭頸僵硬。

廉泉穴(又稱為本池、舌水),位於頷下喉結上方,舌根下方的中央位置。仰臉可以找到這個穴位。經典中指出,這是陰維和任脈的交匯點。根據《瘧論》記載,舌下兩條脈絡,就是廉泉穴。《氣府論》指出,足少陰舌下各有脈絡。《衛氣篇》提到,足少陰的標誌,在背腧和舌下兩脈。由此可見,廉泉不僅一個單獨的穴位,而是舌根下方左右兩側的泉脈,同時也是足少陰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約三分。

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艾灸三次。主治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縱、舌下腫脹致言語困難、舌根收縮導致吞嚥困難、口水外流和口腔潰瘍。

《百證賦》提到,配合針刺中衝穴,可以有效治療舌下腫痛。

天突穴(又稱為玉戶),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凹陷中。這是陰維和任脈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約五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艾灸兩次。低頭時取穴。主治上氣、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癰、吐咯膿血、咽喉腫脹、突然失聲、身體寒熱、咽喉乾燥、舌下緊繃、吞嚥困難等症狀。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仰頭時取穴。針刺深度約三分,艾灸五次。主治胸脅滿、咳嗽、上氣、喘息、無法言語、喉痹、咽喉腫脹、飲水困難等實症。

會陰穴(又稱為屏翳),位於大便前端和小便後端之間,即兩陰之間。這是任脈的分支絡穴,與督脈和衝脈交匯。任脈、督脈和衝脈皆由此開始,分別沿腹部、背部和少陰部分行進。此穴適合艾灸,不適合針刺。主治陰寒、陰部各類疾病。凡是喉風病狀,禁止針刺。

3. 手太陰肺經穴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出腋下循臂內行人寸口。至魚際。出大指之端。止於少商。凡十一穴。今錄六穴。

中府(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去任脈中行華蓋穴旁橫開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手足太陰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肺急胸滿。涕濁喉痹。氣逆善噎。食不下。肺風面腫。肺膽寒熱。此穴主瀉胸中之熱。其治與缺盆風府多同。

雲門,在中府上直行一寸六分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云。刺太深令人逆息。千金云。灸五十壯。主治咽痛喉閉。癭氣傷寒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上衝心胸等症。

天府,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陷中。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氣逆。主治暴痹內逆肝肺相摶。血溢口鼻。飛屍鬼注。百證賦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是也。

手太陰所入為合。肺實瀉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甄權云。臂屈伸橫紋之間。筋骨罅中。不宜灸。主治嘔吐上氣。喉痹腹痛。心煩舌乾。及小兒慢驚風。可灸一壯。千金翼云。邪病四肢重痛。諸雜症候。尺澤主之。一名鬼堂。又云。五般肘痛尋尺澤。

魚際,在手大脂本節後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

手太陰所溜為榮。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咽喉乾燥。乳癰舌上黃。身熱惡寒酒病。百證賦云。兼腋門能治喉痛。一傳齒痛不能食飲。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灸。女四灸。

少商,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宛宛中。手太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五吸。宜用三稜針刺。微出血泄諸臟之熱。不宜灸。主治項腫喉痹。煩心嘔噦。雀目不明。唇乾唾沫。飲食不下。手彎指痛。小兒乳蛾。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暴卒。昏沉痰涎壅盛。

牙關緊閉。水粒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衝。中衝。關衝。少澤。商陽。使血氣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開始於中府穴,從腋下穿過,沿著手臂內側進入寸口,抵達魚際穴,最後從大拇指的末端結束於少商穴,總共有十一個穴道,這裡記錄了其中六個。

中府穴(也被稱為膺中俞),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處,距離任脈中的華蓋穴六寸,處於乳上方第三根肋骨間的凹陷中,可以感受到脈搏跳動,需仰躺取穴,是手足太陰經絡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艾灸三次,主要治療肺部緊繃、胸部滿悶、鼻涕稠厚、喉嚨阻塞、氣喘、易噎、吞嚥困難、肺風面部腫脹、肺膽寒熱,此穴道能清解胸中熱度,其療效和缺盆、風府穴相似。

雲門穴在中府穴上方直線一寸六分的凹陷中,可以感受到脈搏跳動,抬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次,如果刺得太深可能導致呼吸困難,也有說法是艾灸五十次,主要治療咽喉疼痛、喉頭閉塞、甲狀腺問題、傷寒後四肢持續發熱、咳嗽、氣短衝擊心胸等症狀。

天府穴在手臂內側腋下三寸的動脈凹陷中,可用鼻尖沾墨汁找到確切位置,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不建議艾灸,因為會引起氣逆,主要治療突然的肌肉麻痹、肝肺功能失調、鼻血、飛屍鬼注等。

尺澤穴在肘部約紋上方,當彎曲肘部時,會在橫紋筋骨間隙中找到動脈。

這是手太陰經的合穴,肺部實症可以使用,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艾灸三次,但甄權提醒不要艾灸,主要治療嘔吐、上氣、喉頭閉塞、腹痛、心煩、舌乾、以及小兒驚風,可艾灸一次,千金翼提到,邪病導致四肢沉重疼痛,各種複雜症狀,尺澤穴都能治療,又稱為鬼堂,還有一種說法是,五種肘痛都可找尺澤穴。

魚際穴在手掌大拇指本節後方內側的凹陷中,白色肉質邊緣。

這是手太陰經的營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艾灸三次,主要治療咽喉乾燥、乳腺炎、舌頭上有黃色物質、身體發熱、畏寒、酒精中毒,結合腋門穴能治療喉痛,有傳言說,如果牙痛影響進食,左側患病就灸左側,右側患病就灸右側,男性灸三次,女性灸四次。

少商穴在大拇指內側末端,離指甲角如韭菜葉的距離,白色肉質中央,這是手太陰經的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次呼吸五次吸氣,推薦使用三稜針輕微放血以排出臟腑熱度,不適合艾灸,主要治療頸部腫脹、喉嚨阻塞、心煩、嘔吐、視力模糊、嘴脣乾燥、口水多、飲食困難、手指彎曲疼痛、小兒扁桃腺炎,乾坤生意指出,這是十個井穴之一,對於初期中風、突然昏倒、痰多、牙關緊閉、無法吞嚥的情況,迅速使用三稜針刺此穴和少衝、中衝、關衝、少澤、商陽穴,促進血氣循環,是起死回生的急救妙穴。」

4.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

心包絡經。起自天池。循胸中出脅下。入肘內曲澤下臂行循中指出其端。終於中衝。凡九穴。今錄四穴。

天池(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氣府。論注曰。在乳後同身寸之二寸。手厥陰足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主治胸脅煩滿。頭痛寒熱瘧。千金云。治頸漏瘰癧。灸百壯。

天泉(一名天湜),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刺六分。灸三壯。一曰刺二分。主治惡風寒胸脅痛。

曲澤,在肘內廉橫交陷中。筋內側動脈。屈肘得之。

手厥陰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舌強痛。神農經云。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百證賦云。兼廉泉堪攻舌下腫痛。一云主治神氣不足。失志。灸三壯。乾坤生意云。

此為十井穴。凡中風痰涎壅盛。牙關緊閉。及喉痛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少衝。並此穴。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之妙訣。

白話文:

心包經起始於天池穴,沿著胸部中央行走,再繞過脅下,進入肘部內側的曲澤穴,再沿手臂至中指末端,最終在中衝穴結束。總共有九個穴位,以下列出四個:

  1. 天池穴,又稱為天會穴,位於乳後約一寸,腋下三寸,即腋下突起的肋骨之間。根據《論注》記載,這個位置在乳後兩寸,是手厥陰和足少陽兩條經絡的交匯點。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胸脅煩悶、頭痛、寒熱瘧疾等症狀。《千金方》記載,此穴還能治療頸部淋巴結核,灸一百壯。

  2. 天泉穴,又稱天湜穴,位於腋窩下方,離肩膀和手臂約二寸的地方,當手臂舉起時可以找到。針刺深度六分或二分,灸三壯。主治怕風寒、胸脅痛。

  3. 曲澤穴,位於肘部內側皺褶的凹陷處,靠近動脈。屈肘可找到。這是手厥陰經的合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身體發熱、手臂肘部劇痛無法伸展。

  4. 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厥陰經的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一壯。主治熱病無汗、頭痛如裂、全身高燒、心痛煩悶、舌頭疼痛。《神農本草經》記載,此穴還能治療小兒夜啼,灸一壯,灸柱大小如小麥。《百證賦》提到,此穴與廉泉穴一同使用,可以治療舌下腫痛。另一種說法是,此穴主治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灸三壯。《乾坤生意》指出,此穴是十個井穴之一,對於中風、痰多、牙關緊閉、喉痛、吞嚥困難的情況,可以用三稜針迅速刺入少商穴、少衝穴以及此穴,讓血液和氣息流通,是起死回生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