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8)
卷下 (8)
1. 足太陽膀胱經穴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直者。從腰中下俠脊貫臀入膕中。其直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終於至陰。凡六十三穴。今取五穴。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睛內眼角。向上額交接頭頂。直走的經脈,從頭頂進入腦絡中,再出來,分別向下頸項,沿著肩胛骨、脊椎內側到腰部,進入沿著脊椎聯絡腎臟,屬於膀胱。直走的經脈,從腰部向下,沿著脊椎外側,貫穿臀部,進入膕中。直走的經脈,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胛骨,沿著脊椎內側,經過髀樞,沿著大腿外側從後邊向下,和膕中相交,再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小腿外踝之後出去,沿著外踝骨到小指外側,終於「至陰」穴。總共有六十三個穴位。這裡選取五個穴位。
睛明(一名淚乳),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刺一分。留六呼。灸三壯。甲乙經曰。刺六分。一曰禁灸。主治目痛視不明。見風淚出。胬肉攀睛。白翳眥癢疳眼頭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之。席宏賦云治目若未效。併合谷光明不可缺。靈光賦云。治胬肉。
白話文:
睛明穴(又名淚乳穴),位於眼睛內眥外側一分的位置,宛宛陷中。
《氣府論注》說:它是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條經脈的交會穴。
針刺睛明穴,深刺一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甲乙經》說:針刺睛明穴,深刺六分,但不可灸。
睛明穴主治目痛、視物不明、見風流淚、胬肉遮擋眼睛、白翳、眼瞼癢、疳眼、頭痛、頭暈等症狀。
凡是治療雀目的人,可以在睛明穴久留針,然後快速出針。
席宏的《賦》中說:治療眼睛疾病如果沒有效果,同時針刺合谷穴,效果可以得到提升。
《靈光賦》中說:治療胬肉,可以針刺睛明穴。
攢竹(一名始先一名員柱一名夜光一名光明),在眉頭陷者中刺一分。留六呼不宜灸。甲乙經云。灸三壯。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眼目大明刺三分。出血。主治目視𥆨𥆨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及腮臉瞤動不臥。玉龍賦云。兼頭維。治目疼頭痛。
白話文:
攢竹穴(別名:始先、員柱、夜光、光明),位於眉頭凹陷處,刺入一分,留針六呼,不宜灸。甲乙經中說,灸三壯。明堂穴,用細三棱針刺入,宣瀉熱氣,使眼睛明亮。刺入三分,出血,主治視力模糊,流淚,眼暈,瞳孔發癢,眼睛發紅疼痛,以及腮部,臉部腫動,不能睡覺。玉龍賦中說,再加上頭維穴,治療眼睛疼痛,頭痛。
通天(一名天歸),在承光後一寸五分。一曰橫直百會旁一寸五分。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頭旋項痛不能轉側。鼻塞偏風口喎衄血。頭重耳鳴青盲內障。
白話文:
通天穴(別名天歸穴),位於承光穴後一寸五分處。另一種說法是,位於百會穴旁一寸五分處,橫向和縱向都是這個距離。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治頭暈目眩、頸項疼痛、不能轉動、鼻塞、面癱、口角歪斜、鼻血、頭重耳鳴、青光眼、白內障。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上在於大杼。氣穴論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禁灸。非有大急不可灸也。主治傷寒汗不出。腰脊項背強痛不得臥。喉痹煩滿。頭痛咳嗽。膝痛不可伸屈。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後項部,在第一塊頸椎的下方,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取穴時,患者端坐。海論上說,衝脈的輸上去交會於大杼穴。氣穴論上說,督脈別絡交會於手足三陽經穴。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五壯。另一種說法是禁用灸法,除非有大急症,否則不可灸刺。大杼穴主治傷寒汗不出,腰、脊、項、背部僵痛不得臥,喉嚨痛、氣滿,頭痛、咳嗽,膝部疼痛,不能屈伸。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五呼。灸三壯五壯。主治風寒頭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脅痛。轉筋心煩。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席宏賦云。專治腳膝腫。百證賦云。兼屏翳。治遍身癢痛之疾。張仲文。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
白話文:
最陰位於足部小指的外側,距離指甲角的分叉處與韭葉的寬度相同。此處為足太陽經的井穴,刺入深度為一分,每次治療留針的時間為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到五壯。主治風寒導致的頭暈沉重,鼻子不通氣、眼睛疼痛、產生翳膜;胸脅部疼痛、腳部和腿部抽筋、心煩、腳部發熱、小便不通暢、遺精。席宏賦中提到,此穴可專門治療腳膝腫脹。百證賦中提到,此穴可兼治翳膜,治療遍身發癢疼痛的疾病。張仲文曾經治療過一名難產的婦女,首先生出的是手臂,各種符咒和藥物都無效。於是,在右腳小指尖灸三壯,每壯如小麥般大小。施灸之後,產婦立刻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