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2)
卷下 (2)
1. 五指循歌
部分經絡要指循。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使來臨。
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血氣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白話文:
[五指循行歌]
有時需沿著特定的經絡路線用手指循行。這樣做是為了讓針刺後的感覺更加顯著且集中。向前推是為了促進氣血流通,向後引是為了停止氣血過度流動,來回地循行,都是為了調和血氣,使其順利到達應到之處。
通常在下針之後如果感覺不到氣感,就該用手在針刺部位的相關經絡上,上、下、左、右地推按,或輕拉、或靜止,反覆地循行,目的是使全身的血氣能夠均衡流動。這樣一來,針下的感覺自然會變得沉穩緊密,這就是得到氣感後再進行瀉法的意涵。
2. 六攝法歌
攝法原因氣滯經。大指爪中切莫輕以指持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
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滯澀不行也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澀。而針下自覺活動矣。
白話文:
凡是施行攝針法,都是因為針刺處的邪氣滯留,無法順暢流動,隨著經絡上下的關係。使用大拇指的指甲重重地掐按,讓正常的氣得以流通,這樣邪氣就不會再滯留阻塞。當你施行針刺時,就能感受到針下自動變得活躍靈活。」
3. 七退針歌
退針手法理須知。三才訣內總元機。一部六數三吸氣。須臾病痛自然除。
凡退針全在手法三才之內。皆有要訣元機。不可不識。如欲退針。必須緩緩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漸退至天部。俱用少陰之六數瀉之。每一部六數。須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數。令病人吸氣三口。隨吸隨提。徐徐退至天部。疾病自然愈矣。
白話文:
瞭解退針手法的原理是必要的。在三才訣中,藏有根本的操作要點,這些都是必須認識的。若要進行退針,必須緩慢地從地部開始拔出,退到人部,再慢慢退至天部,這整個過程都使用少陰脈的六次節奏來操作。在每個部位,都要停留六次,也就是在地、人、天三部各停留六次,一共是十八次。讓病人吸三口氣,在他們吸氣的時候輕輕提針,慢慢地退到天部,這樣病痛就會自然消除。
這就是退針的整個手法,全部包含在三才訣中,每一環節都有其重要性,不可忽視。
4. 八搓針歌
搓針瀉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就移。渾如搓線悠悠轉。急則纏針肉不離。
搓針者凡進退搓捻皆催其氣至。以瀉邪氣也。如覺針下氣緊。切勿就移用須以瀉法。但微微動轉如搓線之狀。若轉之太緊。必至肉纏針頭。邪氣滯澀而不能除矣。
白話文:
搓針瀉氣的技法十分奇妙。當氣感到達時,針不要隨意移動。操作時就像搓揉線頭一樣緩慢輕柔。如果轉動得太急,會導致針頭纏住肌肉組織,使邪氣滯留,無法順利排除。
搓針法,無論是進針或退針,搓捻動作都是為了引導氣感到達,以達到排除邪氣的效果。當感覺到針下的氣感緊繃時,千萬不要立即移動針頭,必須使用瀉法。操作時,應輕微地轉動針頭,就像搓線那樣。如果轉動得過於劇烈,必然會造成針頭纏繞肌肉組織,使得邪氣滯澀,無法順利清除。
5. 九捻針歌
捻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功。內外轉移行上下。助正驅邪疾自輕。
凡捻針時。雖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兩般也。如欲治上。則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氣向上也。如欲治下。則大指向內捻。內捻者。令其氣至下也。內捻為之補。外捻為之瀉。如經絡向下者。轉針頭逆之。則為迎也。經絡向上者。移針頭順之。則為隨也。指法得宜。則正氣自復。而邪氣自退矣。
白話文:
捻針的手法各有不同,雖然同樣用在手上,但手法不同導致功效也會有所差異。通常來說,針刺部位的上下調節,是通過手指捻針的方式來實現的。如果要治療身體上部的疾病,就讓大拇指往外捻,這種外捻手法可以引導氣息向上;如果要治療身體下部的疾病,就讓大拇指往內捻,這種內捻手法可以引導氣息往下。其中,內捻手法用於補益,外捻手法用於瀉出。當經絡走向向下時,針尖反方向捻動,稱為逆向操作;當經絡走向向上時,針尖順著方向捻動,稱為順向操作。只要手法適當,就能使體內的正氣得到恢復,邪氣自然就會消退。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