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3)
卷下 (3)
1. 十留針歌
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元機在指頭。
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若出針太急,則血隨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元機全在指頭之間也。
白話文:
留針的目的是在等待氣感,感受針下的氣息是沉是浮,是進是退,這過程要慢慢來,務必要讓針在體內停留足夠時間,才能使經絡中的營氣與衛氣充分散開。真正的技巧與奧祕,都在於施針者手指間的靈活運用。
所謂留針,是指當針尖抵達人體表面的天部位置,以及深入到接近肌肉的地部位置時,針的位置應該保持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然後緩慢地讓針在體內停留,讓營氣與衛氣得以充分擴散後,才能進行出針或入針的操作。如果出針太快,可能會導致血液跟著針一起流出,反而會傷害到體內的營氣與衛氣。整個留針的技巧與奧祕,全在於施針者如何靈活地運用手指。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如果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2. 十一搖針歌
搖針三部皆六搖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自愈矣。
白話文:
在施行搖針法時,分為上、中、下三段部位,每段部位在要進行泄氣治療時,針要搖動二到三次,最多不超過六次。用手指像輕輕扶著人的頭那樣搖動針身,讓針孔擴大,確保沒有任何阻礙,這樣可以讓邪氣退出,疾病自然就會消除。
搖針法就是在三個不同部位分別搖針,全部加起來共六次。透過手指的技巧,讓針孔盡可能的放大,確保過程順暢無阻。當邪氣被清除後,病痛就會自動消失。
3. 十二拔針歌
拔針之時,切莫忙。 閉門存神,要精詳。 不沉不緊,求針尾。 此訣須當韞錦囊。
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動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存;然後拔針。庶不致於出血。此針家要訣,須當韞於錦囊也。
白話文:
在拔針的時候千萬不要匆忙。應該關上門,專心凝神,並且要非常細緻。在針既不沉也不緊的時候去尋找針尾,這條訣竅必須像珍貴的錦囊一樣好好收藏。
凡是進行完針灸後,拔針這步驟是最需要細緻的,不可以隨便草率,也不能慌亂。如果想要把針拔出來,必須等到針下的氣息平穩,既不深沉也不緊繃,感覺到針輕鬆移動,滑順且快速時,才用右手抓住針尾,再用左手的大拇指按住針孔以及針孔外的皮膚,確保針孔的入口閉合,讓氣血留在體內,然後再拔針,這樣就不會導致出血。這是針灸師最重要的訣竅,應該像珍貴的錦囊一樣藏在心裡。
4. 針略
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 故為針者,勿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 凡針入一分,則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則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則知四時五行,五臟順逆之氣。 凡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經絡。 若誤傷之,魂魄神志知氣失亂,反誤人也。學者慎之。(千金)
白話文:
對於使用針灸的人來說,首先必須清楚瞭解穴位的位置。在治療上,要懂得如何補充虛弱、排解實火,根據病況選擇是用硬針還是軟針,且掌握好快慢節奏,使人的營氣與衛氣正常運行,不要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因此施針時,心中和口述的穴位不可有誤,如同緊盯著繩索上的結,想要洞察身體內部的情況,瞭解氣血的流動,不可讓它們胡亂運行。當針插入一分深度時,就能感知天地間的氣息;針插入兩分深度時,就能瞭解呼吸的節奏,以及體內上下水火氣的運轉;針插入三分深度時,就能理解四季五行的變化,以及五臟氣息的順逆。凡是在皮膚表層施針,要注意不要傷及肌肉;在肌肉層施針,要避免傷害到筋脈;在筋脈處施針,要小心不要影響骨髓;如果針到骨髓層,更要防止損傷經絡。如果誤傷到這些部位,會導致人的魂魄、神志及氣息紊亂,反而會傷害到病人。學習針灸的人要謹慎對待。(千金)
5.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素問雲: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月郭空無治。
凡乘車來者,須令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可刺之。(千金)。步行來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若大驚大恐者,必俟定其氣,乃刺之。(千金)。
白話文:
[針灸禁忌法]
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下,不要進行針灸治療。(根據《素問》所述:天氣非常冷時不應施針,天氣溫暖時則沒有此顧慮)
月亮剛升起時,不宜採用針灸中的瀉法。
月亮圓滿時,不宜採用針灸中的補法。
新近有房事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有房事。
情緒非常憤怒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陷入極度憤怒的情緒。
非常勞累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做過度勞累的事。
喝醉酒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喝酒。
非常飽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大量進食。
非常餓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空腹。
非常口渴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飲水。
當月經期間,不宜進行治療。
凡是坐車來診的人,必須讓他躺下休息,大概像吃一頓飯那麼久,才能進行針灸。
走路來診的人,必須讓他坐下休息,大概像走了十里的路那樣久,才能進行針灸。
如果病人非常驚慌或恐懼,必須等他平靜下來,才能進行針灸。
6.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若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素問針刺)
白話文:
回答說,實際上並不是那麼死板的規定。因為肌肉有薄有厚,病情的好轉也有快有慢。如果在肌肉厚實的地方,就可以扎得深一些;如果是在肌肉較薄的地方,就應當扎得淺一些。如果病情好轉得快,就應當迅速拔出針頭;如果病情好轉得慢,那就讓針多留在身體裡一些時間。這樣做就可以了。(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針刺篇)
回答是,這並沒有固定的規則。因為人的肌肉厚度不一,疾病恢復的速度也不同。如果是在肌肉豐厚的地方,針可以插深一些;若是在肌肉較薄的地方,針就應淺插。如果病情快速好轉,就應馬上拔針;如果病情改善緩慢,則讓針在體內多停留些時間。這樣做就對了。(源自《黃帝內經.素問》的針刺章節)
7. 論瀉要訣
[神應經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搖動,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
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許。(謂之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輕提往左轉,一二次。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大成)
白話文:
【討論泄法的關鍵】
根據《神應經》所述,當我們確定了正確的穴位位置後,先用左手的大拇指按住該穴位,然後右手將針放置在穴位上。讓患者咳嗽一聲,在咳嗽的同時將針刺入到適當的深度。等到所有穴位都針完後,稍作停頓。接著,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進行細微的搖動,前後搓捻,讓針像手在顫抖一樣,這種手法稱為"催氣"。通常施行五到六次後,若感覺到針下的氣感變得緊繃,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泄法了。
如果針在左側,就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以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的方式,輕輕提起針頭往左旋轉。如果有多個針,都要依照這個方法旋轉。旋轉完畢後,仍然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然後用食指連續搓捻三次(這被稱為"飛"),再輕輕提起針頭往左旋轉,稍微退出針一半的長度(這被稱為"三飛")。依照這個方法執行五到六次,感覺到針下沉且緊繃,表示氣已達到頂點。再輕輕提起針頭往左旋轉一兩次,準備拔針時,讓患者再次咳嗽一聲,隨咳嗽的動作將針拔出,這就是所謂的泄法。
(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