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14)
卷下 (14)
1. 足少陽膽經穴
千金云。凡產難針兩肩井一寸瀉之。須臾即生矣。百證賦云。治乳癰極效。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坐取之。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增治法云。治筋軟筋縮疼。寒熱頭痛。口舌咽喉及頭面腫。胸脅脹滿。心中怵惕。此為筋會。故治筋病。
足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夾溪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腧。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季脅支滿。乳癰。婦人經水不利。千金云。頸漏腋下馬刀。灸百壯。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癰疽口乾頭痛。喉痹舌強。耳聾轉筋肘不能舉。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穴
《千金要方》記載,婦女生產困難時,可在兩肩井穴外一寸處針刺放血,很快就能生產。另有《百證賦》記載,此經穴治療乳癰非常有效。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緣外側凹陷處,在脛骨前緣與腓骨之間。患者需蹲坐取穴。主治半身不遂、足膝冰冷麻木、面色蒼白、腳氣、筋攣等症。此外,還能治療筋軟、筋縮疼痛、寒熱頭痛、口舌咽喉及頭面腫脹、胸脅脹滿、心悸等症狀。此穴為筋會穴,因此能治療各種筋病。
足臨泣穴位於小趾與無名指之間的關節後方凹陷處,距夾溪穴一寸五分。它是足少陽經脈的腧穴。針刺二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主治胸悶氣喘、頭暈、心痛、脅肋脹滿、乳癰、婦女月經不通等症。 《千金要方》記載,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及腋下腫塊,可用艾灸百壯。
竅陰穴位於小趾外側指甲邊緣,距指甲約一韭葉寬。它是足少陽經脈的井穴。針刺一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主治脅肋疼痛、咳嗽氣逆、呼吸困難、手足心煩熱、無汗、癰疽、口乾、頭痛、喉嚨腫痛、舌頭僵硬、耳聾、抽筋、肘部抬舉困難等症狀。
2. 足少陰腎經穴
足少陰腎經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凡二十七穴。今取三穴。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所出為井。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喘咳有血。心中結熱。目眩頸痛。身熱喉痹。足脛寒痛。轉筋熱厥。五指盡痛。足不踐地。
然谷(一名龍澗一名然骨),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所溜為榮。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刺不宜見血。主治喘呼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少氣涎出。小腹脹。婦人陰挺出。月經不調。初生小兒臍風撮口此穴主瀉腎臟之熱若治傷寒。亦宜出血白證賦云。此穴易醒臍風。
照海,在足踝內下一寸陷中容爪甲。一云在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農經云。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穴。陰蹺所生。刺四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曰刺三分。灸七壯。主治咽乾嘔吐。腹中氣痛。攔江賦云。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席宏賦云。兼百會太衝陰交。治咽喉疾。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足少陰腎經的運行路線與部分穴位的功能及應用。
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始於腳小趾下方,斜向腳底中心的湧泉穴。接著穿過然谷穴下方,沿著內踝後方進入腳跟,再往上行至小腿內側,出現在膝蓋內側,再沿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椎連接到腎臟,並與膀胱相聯。其中一條直線的脈絡,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再沿喉嚨兩側,夾住舌根。另一條分支從肺部出來,繞過心臟,注入胸腔中央。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但這裡只介紹三個。
湧泉穴(又名地衝),位於腳掌心凹陷處,當你彎曲腳趾時,會在腳掌中形成一個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點,治療時針刺深度為三分,保留時間為三次呼吸,艾灸則為三次。主要能治療喘息咳嗽帶血、心頭熱結、眼花、頸部疼痛、身體發熱、喉嚨炎、腳脛寒冷疼痛、抽筋、熱病抽搐、手指疼痛、無法正常走路等症狀。
然谷穴(又名龍澗、然骨),位於腳內踝前方,大骨下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足少陰腎經的第二個穴位,針刺深度為二分,保留時間為三次呼吸,艾灸三次。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針刺時不要見到血液。主要能治療喘息、呼吸困難、咳嗽帶血、喉嚨炎、口渴、舌頭活動不靈、心悸、氣短、口水多、小腹脹、女性子宮脫垂、月經失調、新生兒臍風、口撮等症狀,此穴主要是用來排除腎臟熱氣,治療傷寒時,也適合放血治療。
照海穴,位於腳踝內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可以容納指甲。另一種說法是在內踝下方四分處,稍微向前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前方後方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穴位就在正中間。根據神農經記載,位於內踝正下方的白色肉邊界。這是陰蹺脈的起源,針刺深度為四分,保留時間為六次呼吸,艾灸三次。另一種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七次。主要能治療咽喉乾燥、嘔吐、腹部氣痛等症狀。攔江賦中提到,可以用三稜針在此穴放血,來治療口閉喉風。席宏賦中提到,配合百會、太衝、陰交等穴位,可以治療咽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