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澗

《重樓玉鑰》~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督脈穴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一云在百會前一寸。刺二分。灸五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鼻多清涕。頸項腫痛。咽喉諸症。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刺二分。灸五壯。小兒八歲以前禁針。蓋其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主治腦虛冷痛。頭風腫痛項痛飲酒過多。頭皮腫。風癇清涕。一云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可灸二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

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凡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即頭風永除。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之熱氣。主治頭風頭痛。鼻血鼻涕鼻塞。目眩不能還視晴痛。以三稜針刺。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玉龍賦云。治鼻淵頭風。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癲狂面腫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主治頭風目淚諸症。凡喉風切禁針灸。

素髎(一名面王),在鼻端準頭。刺一分。禁灸。主治鼻中瘜肉不消。多涕。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效。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邪惡鬼擊。不省人事。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齦交(齒根肉),在唇肉上齒縫中。任督二經之會。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壯。主治面赤心煩痛。鼻生瘜肉不消。目淚多眵赤痛。牙疳腫痛。小兒面瘡久癬不除點烙亦佳。百證賦云。專治鼻痔。

白話文:

督脈穴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骨頭凹陷處。也有人說在前一寸。針刺深度二分,灸五壯。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面部紅腫、小兒驚癇、鼻涕過多、頸項腫痛、咽喉疾病等。神農經記載,可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粒。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灸五壯。八歲以下兒童禁用針刺,因為囟門未閉合,針刺有危險,可能導致夭折。主治腦部虛冷疼痛、頭痛、頭部腫痛、項部疼痛、飲酒過度、頭皮腫脹、風癇、鼻涕過多等。也有人說可以治療頭暈目腫、鼻塞嗅覺失靈等。灸二到七壯,初次灸治不會疼痛,病癒後會感到疼痛,疼痛即停止灸治。如果鼻塞,灸治四天後症狀逐漸減輕,七天痊癒。

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得氣後瀉針。凡是頭痛伴有白色頭皮屑、嗜睡等症狀,針刺效果更佳。針刺後,用鹽和生麻油混合塗抹髮根處,可以有效預防頭痛。

上星穴(又名神堂穴)位於鼻子上直上入髮際一寸凹陷處,可容納一粒豆子。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五壯。也有人說宜用三稜針放血,以瀉去陽氣之熱。主治頭痛、鼻出血、鼻涕、鼻塞、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眼睛疼痛等。用三稜針刺血,可以宣洩陽氣的熱氣,避免衝擊頭目。玉龍賦記載,此穴可治療鼻淵和頭痛。

神庭穴位於鼻子上直上入髮際五分處。頭髮高的人,髮際就是穴位;頭髮低的人,需向上加二三分。為督脈、足太陽經、陽明經交會穴。灸三壯,禁針刺。針刺會導致癲狂、面腫、失明。也有人說灸七壯,最多灸至二十一壯。主治頭痛、流淚等症狀。凡喉風,嚴禁針灸。

素髎穴(又名面王穴)位於鼻尖準頭穴。針刺深度一分,禁灸。主治鼻息肉、鼻涕過多等。也有人說可以治療酒醋風,用三稜針放血效果好。

水溝穴(又名人中穴)位於鼻下人中凹陷處,督脈、手足陽明經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得氣後瀉針,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粒。灸治不如針刺效果好。主治中風、口噤、牙關緊閉、中邪、昏迷等。神農經記載,可以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粒。

齦交穴(齒根肉)位於上唇齒縫處的牙齦肉上,任督二脈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逆向針刺,灸三壯。主治面紅心煩、疼痛、鼻息肉、眼屎多、眼睛紅腫疼痛、牙齦腫痛、小兒面部瘡瘍、久治不愈的皮膚病等。點烙也有效。百證賦記載,此穴專治鼻痔。

2. 手陽明大腸經穴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拄骨之上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終於迎香。凡二十穴。今取七穴。

商陽(一名絕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主治胸中氣滿喘咳。口乾頤腫。齒痛目盲。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沉昏。牙關緊閉。咽喉腫痛。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商中衝少衝。使血氣流通。乃急救回生之妙訣。

合谷(一名虎口),在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主治頭痛脊強。面腫目翳。發熱惡寒。口噤不開。喉閉乳蛾等症。一云能下死胎。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墮胎。千金云產後脈絕不還。刺合谷。入三分急補之。百證賦云。兼天府。治鼻衄。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療頭痛並面腫。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能令病自安。

陽谿(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喉閉。耳鳴齒痛。目赤爛翳。寒熱痰瘧。席宏賦云。兼二間。治牙痛喉痹。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兌肉之端。按之肉起。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齒痛煩腫。瘰癧手痹不仁。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所入為合。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百壯。主治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皮膚乾燥痂疥。婦人經脈不通。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舉臂莫梳頭。喉痹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席宏賦云。兼合谷。治手不如意。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禁刺。灸三壯。一曰十壯。主治肘臂疼痛難動寒熱瘰癧。

巨骨,在肩尖上行兩乂骨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刺六分。灸三壯五壯。一曰禁刺。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痛不得伸屈。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食指末端,沿著手指的上緣,穿過合谷(虎口)兩骨之間,再深入至手腕兩筋中間,沿著手臂上緣,穿過肘部外側,然後沿著上臂前側,穿過肩部,出現在肩髃骨前方,再向上穿過鎖骨,進入缺盆,絡絡於肺部,下穿膈肌,最後歸屬於大腸。其中一支脈從缺盆向上到頸部,穿過頰部,進入下齒中,再迴繞出口周圍,交會於人中,左右相交,然後向上沿著鼻翼兩側,終點在迎香穴。總共有20個穴位,但現在主要講述7個穴位。

  • 商陽穴(又稱絕陽),位於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陽明經的起點,針刺深度約一分,留針時間為一個呼吸的時間,灸法使用三壯。可以治療胸中氣滿、喘咳、口乾、頰腫、齒痛、目盲等症狀。此外,這是十井穴之一,對於中風、突然昏迷、牙關緊閉、咽喉腫痛、吞嚥困難等情況,可使用三稜針迅速刺激此穴,以及少商、中衝、少衝等穴,以促進血氣流通,是急救回生的妙方。

  •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骨縫中間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經過的原穴,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時間為六個呼吸的時間,灸法使用三壯。可以治療頭痛、背痛、面部腫脹、眼睛障礙、發熱、惡寒、口閉不開、喉閉、扁桃腺炎等症狀。有說法認為,此穴可引產,婦女懷孕期間刺激此穴可能導致流產。《千金要方》提到,產後脈搏消失不回復的情況下,針刺合谷穴,深度三分,快速補針,可治療多種疾病。

  • 陽谿穴(又稱中魁),位於手腕上方兩筋間的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行經的經穴,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的時間,灸法使用三壯。可以治療精神錯亂、熱病心煩、喉閉、耳鳴、齒痛、眼紅爛、寒熱、瘧疾、席宏賦等症狀。同時配合二間穴,可治療牙痛和喉痹。

  • 手三里穴,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肌肉交界處,按壓會使肌肉隆起。針刺深度約三分,灸法使用三壯。可以治療齒痛、煩躁腫脹、淋巴結腫大、手部麻痹不靈活等症狀。

  • 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的輔骨,當彎曲手肘時,位於曲骨中間。將手拱起,對準胸部取穴。這是手陽明經進入的合穴,針刺深度約七分,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的時間,灸法使用三壯,或一百壯。可以治療手臂紅腫、肘部疼痛、半身不遂、皮膚乾燥、癬癩、婦女月經不調等症狀。馬丹陽的天星十二穴療法中提到,此穴善於治療肘部疼痛、半身不遂、拉弓無法開展、舉臂不能梳頭、喉閉、高燒不退、全身癬癩等症狀,針刺後即可獲得緩解。席宏賦中也提到,配合合谷穴,可治療手部活動受限。

  • 五里穴,位於肘部上方三寸,沿著脈絡向內的大脈中央。另一說法是在天府穴下五寸,禁止針刺,灸法使用三壯,或十壯。可以治療肘臂疼痛難以移動、寒熱、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 巨骨穴,位於肩尖上方,沿著兩根叉骨之間的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和陽蹺脈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約六分,灸法使用三壯或五壯,另一說法禁止針刺。可以治療驚癇、吐血、胸中瘀血、臂痛無法伸縮等症狀。

以上便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主要穴位及其功能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