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2)
卷下 (2)
1. 十留針歌
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元機在指頭。
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若出針太急。則血隨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元機全在指頭之間也。
白話文:
留針的目的是在等待氣感,感受針下的氣息是沉是浮,是進是退,這過程要慢慢來,務必要讓針在體內停留足夠時間,才能使經絡中的營氣與衛氣充分散開。真正的技巧與奧祕,都在於施針者手指間的靈活運用。
所謂留針,是指當針尖抵達人體表面的天部位置,以及深入到接近肌肉的地部位置時,針的位置應該保持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然後緩慢地讓針在體內停留,讓營氣與衛氣得以充分擴散後,才能進行出針或入針的操作。如果出針太快,可能會導致血液跟著針一起流出,反而會傷害到體內的營氣與衛氣。整個留針的技巧與奧祕,全在於施針者如何靈活地運用手指。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如果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2. 十一搖針歌
搖針三部皆六搖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自愈矣。
白話文:
在施行搖針法時,分為上、中、下三段部位,每段部位在要進行泄氣治療時,針要搖動二到三次,最多不超過六次。用手指像輕輕扶著人的頭那樣搖動針身,讓針孔擴大,確保沒有任何阻礙,這樣可以讓邪氣退出,疾病自然就會消除。
搖針法就是在三個不同部位分別搖針,全部加起來共六次。透過手指的技巧,讓針孔盡可能的放大,確保過程順暢無阻。當邪氣被清除後,病痛就會自動消失。
3. 十二拔針歌
拔針之時切莫忙。閉門存神要精詳。不沉不緊求針尾。此訣須當韞錦囊。
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動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存然後拔針庶不致於出血。此針家要訣。須當韞於錦囊也。
白話文:
在拔針的時候千萬不要匆忙。應該關上門,專心凝神,並且要非常細緻。在針既不沉也不緊的時候去尋找針尾,這條訣竅必須像珍貴的錦囊一樣好好收藏。
凡是進行完針灸後,拔針這步驟是最需要細緻的,不可以隨便草率,也不能慌亂。如果想要把針拔出來,必須等到針下的氣息平穩,既不深沉也不緊繃,感覺到針輕鬆移動,滑順且快速時,才用右手抓住針尾,再用左手的大拇指按住針孔以及針孔外的皮膚,確保針孔的入口閉合,讓氣血留在體內,然後再拔針,這樣就不會導致出血。這是針灸師最重要的訣竅,應該像珍貴的錦囊一樣藏在心裡。
4. 針略
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為針者。勿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凡針入一分。則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則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則知四時五行。五臟順逆之氣。凡針皮毛腠理者。
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經絡。若誤傷之。魂魄神志知氣失亂。反誤人也。學者慎之。(千金)
白話文:
對於使用針灸的人來說,首先必須清楚瞭解穴位的位置。在治療上,要懂得如何補充虛弱、排解實火,根據病況選擇是用硬針還是軟針,且掌握好快慢節奏,使人的營氣與衛氣正常運行,不要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因此施針時,心中和口述的穴位不可有誤,如同緊盯著繩索上的結,想要洞察身體內部的情況,瞭解氣血的流動,不可讓它們胡亂運行。當針插入一分深度時,就能感知天地間的氣息;針插入兩分深度時,就能瞭解呼吸的節奏,以及體內上下水火氣的運轉;針插入三分深度時,就能理解四季五行的變化,以及五臟氣息的順逆。凡是在皮膚表層施針,要注意不要傷及肌肉;在肌肉層施針,要避免傷害到筋脈;在筋脈處施針,要小心不要影響骨髓;如果針到骨髓層,更要防止損傷經絡。如果誤傷到這些部位,會導致人的魂魄、神志及氣息紊亂,反而會傷害到病人。學習針灸的人要謹慎對待。(千金)
5.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素問雲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月郭空無治。
凡乘車來者。須令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可刺之。步行來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若大驚大恐者必俟定其氣。乃刺之。(千金)
白話文:
[針灸禁忌法]
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下,不要進行針灸治療。(根據《素問》所述:天氣非常冷時不應施針,天氣溫暖時則沒有此顧慮)
月亮剛升起時,不宜採用針灸中的瀉法。
月亮圓滿時,不宜採用針灸中的補法。
新近有房事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有房事。
情緒非常憤怒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陷入極度憤怒的情緒。
非常勞累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做過度勞累的事。
喝醉酒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喝酒。
非常飽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大量進食。
非常餓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空腹。
非常口渴的人,不宜進行針灸。
已經進行針灸後,不宜立即飲水。
當月經期間,不宜進行治療。
凡是坐車來診的人,必須讓他躺下休息,大概像吃一頓飯那麼久,才能進行針灸。
走路來診的人,必須讓他坐下休息,大概像走了十里的路那樣久,才能進行針灸。
如果病人非常驚慌或恐懼,必須等他平靜下來,才能進行針灸。
6.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若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素問針刺)
白話文:
回答說,實際上並不是那麼死板的規定。因為肌肉有薄有厚,病情的好轉也有快有慢。如果在肌肉厚實的地方,就可以扎得深一些;如果是在肌肉較薄的地方,就應當扎得淺一些。如果病情好轉得快,就應當迅速拔出針頭;如果病情好轉得慢,那就讓針多留在身體裡一些時間。這樣做就可以了。(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針刺篇)
回答是,這並沒有固定的規則。因為人的肌肉厚度不一,疾病恢復的速度也不同。如果是在肌肉豐厚的地方,針可以插深一些;若是在肌肉較薄的地方,針就應淺插。如果病情快速好轉,就應馬上拔針;如果病情改善緩慢,則讓針在體內多停留些時間。這樣做就對了。(源自《黃帝內經.素問》的針刺章節)
7. 論瀉要訣
神應經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搖動。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
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許。(謂之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輕提往左轉。一二次。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
(大成)
白話文:
【討論泄法的關鍵】
根據《神應經》所述,當我們確定了正確的穴位位置後,先用左手的大拇指按住該穴位,然後右手將針放置在穴位上。讓患者咳嗽一聲,在咳嗽的同時將針刺入到適當的深度。等到所有穴位都針完後,稍作停頓。接著,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進行細微的搖動,前後搓捻,讓針像手在顫抖一樣,這種手法稱為"催氣"。通常施行五到六次後,若感覺到針下的氣感變得緊繃,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泄法了。
如果針在左側,就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以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的方式,輕輕提起針頭往左旋轉。如果有多個針,都要依照這個方法旋轉。旋轉完畢後,仍然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然後用食指連續搓捻三次(這被稱為"飛"),再輕輕提起針頭往左旋轉,稍微退出針一半的長度(這被稱為"三飛")。依照這個方法執行五到六次,感覺到針下沉且緊繃,表示氣已達到頂點。再輕輕提起針頭往左旋轉一兩次,準備拔針時,讓患者再次咳嗽一聲,隨咳嗽的動作將針拔出,這就是所謂的泄法。
(大成)
8. 論補要決
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目赤等疾,明是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治之。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也。今行補法者,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
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既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三進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
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即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捫其穴,此謂之補法是也。(大成)
樞扶氏曰:凡補法者,假如此穴合針入五分,須先針入二分,候針下得氣,再入二分,是至四分,又候得氣,更針入一分,總共五分止,然後急出針,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針穴孔,勿令出血,是為補也。凡瀉法者,假令此穴合針五分,便即入五分,候約得氣,便將針退出二分,少停,又退出二分。
是共提出四分,再少停候得氣,又起針漫漫拔出,不用手閉其針孔,令其氣出,或血出,是為瀉法也。
白話文:
【對於補法的討論】
只要人體生病,都是因為外來的病邪聚集。雖然病人可能身形消瘦,但我們不能單純地採用補益的療法。古籍記載:「疾病之所以產生,肯定是人體正氣已經虛弱。」例如,如果眼睛出現紅腫等症狀,這明顯是由於邪熱造成的,可以專門使用清熱解毒的治療方法。對於其他的病症,最適合的是平衡地使用補和瀉的方法,必須先瀉後補,也就是說,先排除體內的邪氣,然後再補充人體的正氣,這是前輩們不願公開的祕訣。
當今施行補法時,會讓病人先深吸一口氣,在吸氣的同時轉動針身,比如針在左側,就把針頭轉向右側。由我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食指朝前,大拇指朝後,再稍微捻動針身深入一兩分,這樣能使正氣深入到肌肉層。如果有幾個穴位,就依此方法一一進行。過一小段時間,再用手指輕彈針頭三次,重複三次。再換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用大拇指連搓三次,再將針深進一兩分,針頭向左邊,依此方法重複五六次。
感覺針身下沉且緊繃,或是針下的部位感到溫熱,這就是正氣已經充足了。這時讓病人深吸一口氣,在吸氣的同時拔出針,立即用手按住針孔,這就是補法的具體操作。
樞扶氏說:對於補法來說,假如這個穴位應該針刺五分,那麼先針刺兩分,等到針下得到正氣,再針刺兩分,達到四分,再等待得到正氣,再針刺一分,總共五分,然後迅速拔針,立即用左手大拇指緊按針孔,防止出血,這就是補法。
對於瀉法來說,假如這個穴位應該針刺五分,那麼直接針刺五分,等到得到正氣,就把針退出兩分,稍作停頓,再退出兩分,一共退出四分,再稍作停頓,等待得到正氣,再慢慢拔出針,不必用手按住針孔,讓其氣血自然排出,這就是瀉法。
9. 中指定同身寸圖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不準。
白話文:
「在量測人體部位時,男性以左手,女性以右手為準。具體方法是利用手的中指第二節的長度作為標準,當手指彎曲時,從兩條指紋尖端之間的距離即為一寸。為了更準確地量測,可以使用稻稈的芯或薄竹片來比對,因為這些材料容易折斷且不會伸縮變形。如果使用繩子來量測,由於繩子會有伸縮的情況,所以量測結果可能就不夠精確了。」
10. 行針分寸歌
行針分寸中指傳。屈指中節兩紋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長短肥瘦審經權。
法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雖人身有長短肥瘦不同。凡入針之分數。亦有不一。而身形長者。其指節亦長身形短者。其指節亦短。但隨其長短。以取分寸。則自准矣。肥人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二分。
然雖如此。猶有經有權。不可執一而論。如遇不肥不瘦之人。只在二三分之間。酌量取之。至於心領神會。又當存乎其人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針灸時如何確定針刺深度的一種方法,內容如下:
在針灸時,用中指來衡量針刺的深度。具體做法是,彎曲中指,看第二節指骨上兩條紋路的尖端,兩點之間的距離即為一寸。對於孩童來說,也採用同樣的標準。雖然每個人的手指長度和身材胖瘦各不相同,但針灸時的針刺深度也是因人而異的。身材高大的人,手指關節也會比較長;反之,身材較矮的人,手指關節也會比較短。因此,在實際操作時,要根據個體的手指長度來決定針刺深度。
對於肌肉豐厚、體態較胖的人,由於他們的皮下組織豐富,血氣充足,針刺深度可選擇在三分半左右。對於肌肉較薄、體態較瘦的人,由於他們的皮下組織較少,血氣不足,針刺深度則應控制在二分左右。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原則,實際操作時仍需靈活變通,不能死板地套用。例如,對於那些既不算太胖也不算太瘦的人,針刺深度就應在二到三分之間靈活調整。至於如何掌握這種「恰到好處」的感覺,則需要靠實踐經驗和個人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