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 卷下 (2)
卷下 (2)
1. 十留針歌
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元機在指頭。
白話文:
留針等待氣血運行,感受氣的沉浮出入,慢慢調節,停留時間要恰當,這樣可以讓營衛之氣暢通分散。真正的巧妙在於手指上的感知。
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若出針太急。則血隨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元機全在指頭之間也。
白話文:
留針時,針灸出針的深度由天部到地部。必須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慢慢的將針刺入,在將針刺入待榮衛之氣充分宣發後方可出針入針, 若出針太快, 則血會隨著針一起流出, 反傷榮衛之氣。那巧妙的關鍵全在手指之間.
2. 十一搖針歌
搖針三部皆六搖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白話文:
搖針三部都搖六次,依次推進,排列在指尖的穴位上,孔穴大開,沒有阻塞,邪氣消除,疾病自然就會消失。
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自愈矣。
白話文:
搖動針具的操作方法。如果想要讓三部出針,當針扎到要瀉出之處時,每個部位都要搖動針具兩到三次,最多不能超過六次。用手指捻住針具,像扶著人的頭左右搖動針具,讓針孔擴大,不感到阻塞。這樣邪氣就可以排出,疾病也就會痊癒了。
3. 十二拔針歌
拔針之時切莫忙。閉門存神要精詳。不沉不緊求針尾。此訣須當韞錦囊。
白話文:
拔針的時候不要匆忙,要關門聚精會神地進行。拔針時手感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這個訣竅必須好好珍藏。
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動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存然後拔針庶不致於出血。此針家要訣。須當韞於錦囊也。
白話文:
每次針灸結束後,拔針是至關重要的,不能輕率或匆忙。當您想要拔針時,必須等到針下的氣息緩慢、不緊繃也不沉滯,感覺針輕輕地滑動,這時才能用右手的手指捏住針尾,並用左手的大拇指按住針孔和針孔周圍的皮膚,讓針孔的門戶關閉,神氣內斂,然後拔出針,這樣纔不會出血。這是針灸的要訣,必須銘記在心。
4. 針略
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為針者。勿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凡針入一分。則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則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則知四時五行。五臟順逆之氣。凡針皮毛腠理者。
白話文:
使用針灸的人,首先要了解針灸的穴位。針刺虛弱的部位,洩除實熱的部位。讓堅硬的地方柔軟,讓乾燥的地方滋潤。讓急迫的部位緩和,讓榮衛之氣正常運行。不要偏離針灸的道理。因此,進行針灸的人,不能離開心意和理論的指導。就像含著繩索,閉著眼睛一樣。想用內視來體察氣血的變化,不能胡亂進行針灸。凡是針刺進入一分,就能知道天地之氣。針刺進入二分,就能知道呼吸出入的變化,以及上下水火之氣。針刺進入三分,就能知道四時五行,五臟順逆之氣的變化。凡是針刺皮毛、腠理的,
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經絡。若誤傷之。魂魄神志知氣失亂。反誤人也。學者慎之。(千金)
白話文:
不要傷到肌肉。針刺肌肉的人,不要傷到筋脈。針刺筋脈的人,不要傷到骨髓。針刺骨髓的人,不要傷到諸經絡。如果誤傷,就會魂魄神志混亂、氣機失常,反而傷害了人。學醫的人要謹慎!(《千金方》)
5.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素問雲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月郭空無治。
白話文:
極度寒冷的時候,就不會有針刺感。(《素問》中說:「天氣寒冷時,皮膚就不會敏感;天氣溫暖時,也不會有疑慮。」)月亮初生時,不適合瀉下;月亮滿盈時,不適合補益。初次刺絡時,沒有針刺感;已經刺絡過後,就沒有內熱。大怒的時候,沒有針刺感;已經發怒過後,就沒有怒氣。過度勞累時,沒有針刺感;已經勞累過後,就沒有疲勞。大醉的時候,沒有針刺感;已經醉過之後,就沒有酒醉。大飽的時候,沒有針刺感;已經飽過之後,就沒有飽脹。大飢的時候,沒有針刺感;已經飢餓過後,就沒有飢餓。大渴的時候,沒有針刺感;已經口渴過後,就沒有口渴。月亮周圍出現空隙,患者就沒有辦法治癒。
凡乘車來者。須令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可刺之。步行來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若大驚大恐者必俟定其氣。乃刺之。(千金)
白話文:
凡是搭車來的人,必須讓他們躺下休息,大約休息到吃一頓飯的時間,纔可以進行針刺。如果是走路來的人,要讓他們坐下休息,大概休息到走十里路的時間,纔可以進行針刺。如果遇到非常驚恐的人,一定要等他們情緒平穩了,才能進行針刺。
6.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若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素問針刺)
白話文:
回答說,不必如此拘泥,肌肉的厚度不一,病邪去的快慢也不同。如果肌肉厚實的地方,針灸可以深一點;如果肌肉淺薄的地方,針灸應淺一些。病邪一去,就要趕快拔出針。如果病邪滯留,就要留針久一點,這樣就可以了。(《素問針刺》)
7. 論瀉要訣
神應經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搖動。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
白話文:
《神應經》說:選取的穴位正確後,用左手大拇指掐住穴位。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的動作,將針刺入分寸。等所有的穴位都針刺完畢後,停一下。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著針,輕輕地左右搖動。進退搓揉,使針像手顫抖的樣子。這個叫做催氣。大約做五六次,感覺針下的氣緊了,就用瀉法。比如針刺在左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著針。大拇指朝前,食指向後。
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許。(謂之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輕提往左轉。一二次。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
(大成)
白話文:
用針頭輕輕提起,往左邊轉動。如果有好幾針,都按照這個方法來。都轉動完畢後,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針。然後用食指連續搓動三次。(叫做飛針)還是輕輕提起往左邊轉動。稍微退針半截。(叫做三飛)按照這個方法進行五、六次。感覺到針扎進去很沉、很緊了,這就表示氣已經到達極限了。再輕輕地提起往左邊轉動一次或兩次。想要出針的時候,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把針拔出來。這就是瀉針的方法。
8. 論補要決
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目赤等疾。明是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治之。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也。今行補法者。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
白話文:
當一個人患有疾病時,多半是邪氣聚集所致。即使病人消瘦虛弱,也不可只用補法治療。經典中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必定虛弱。例如患有紅眼病等疾病,很明顯是邪熱所致,可以專用瀉法治療。其餘的各種疾病,只宜平和地補益和瀉邪。應先瀉後補,這樣才能先瀉除邪氣,再補益真氣。這是前輩名醫不外傳的祕方。現在施行補法的人,讓病人吸一口氣,跟著吸氣轉動針,例如針在左邊,就捻針頭轉向右邊。
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既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三進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
白話文:
-
把我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針。用食指指向前方,大拇指指向後方。仍然捻動針,使針深入到一兩分深的地方。這樣真氣就能深入肌肉之間。如果有幾個穴位,就按照這個方法依次進行治療。
-
做完之後,停一下。然後用手指在針頭上輕輕彈三下。這樣做三次。
-
仍然用我的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針。用大拇指連續搓動三下。(這叫做飛針)將針深進一兩分。把針頭朝向左側。(這叫做三進三飛)按照這個方法做五六次。
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即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捫其穴。此謂之補法是也。(大成)
白話文:
感覺針刺下去有沉重緊實感,或者針刺下去有熱氣,說明氣血已經到達了,這時就讓病人吸一口氣,跟著吸氣的動作迅速把針拔出來,再用手按住並按摩針眼,這就是補法。(大成)
樞扶氏曰。凡補法者。假如此穴合針入五分。須先針入二分。候針下得氣再入二分。是至四分又候得氣更針入一分。總共五分止。然後急出針。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針穴孔。勿令出血。是為補也。凡瀉法者。假令此穴合針五分。便即入五分。候約得氣。便將針退出二分。少停又退出二分。
是共提出四分。再少停候得氣。又起針漫漫拔出。不用手閉其針孔。令其氣出。或血出。是為瀉法也。
白話文:
樞扶氏說:凡是補針法,假設這個穴位合針深度是五分,必須先針入二分,然後等候針下得氣後,再針入二分,這時深度是四分,再次等候得氣後,再針入一分,總共五分為止,然後迅速取出針。並立即用左手大拇指按住針孔,不要讓它出血,這就是補針法。凡是瀉針法,假設這個穴位合針深度也是五分,那就直接針入五分,然後等候針下得氣後,就把針退出二分,稍停一會兒又退出二分。
9. 中指定同身寸圖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不準。
白話文:
男生的尺關在左手,女生的尺關在右手。在中指的第二節上。屈指時,兩條紋尖相距的距離為一寸。可以用稻草的中心來量度,或用薄篾來量度。都可以輕易彎曲而不伸縮的為標準。如果用繩子,就會伸縮,不方便,所以不準確。
10. 行針分寸歌
行針分寸中指傳。屈指中節兩紋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長短肥瘦審經權。
白話文:
進針的深度要適中,可以通過中指來傳達。彎曲手指,中指中節兩條橫紋的尖端之間的距離為標準。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小孩則用其中一手。根據人的身高、體型和胖瘦來審視並確定具體的經絡和穴位。
法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雖人身有長短肥瘦不同。凡入針之分數。亦有不一。而身形長者。其指節亦長身形短者。其指節亦短。但隨其長短。以取分寸。則自准矣。肥人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二分。
白話文:
做法:用中指的第二節,將兩節的尖端彎曲。相距一寸。小兒也一樣。儘管人的身體有高矮胖瘦的不同,但凡針刺的份數也不一樣。而身形高的人,其指節也長;身形矮的人,其指節也短。只要根據其長短來取分寸,就準確了。肥胖的人肌肉肥厚,血氣充盈,宜刺三分半。瘦弱的人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二分。
然雖如此。猶有經有權。不可執一而論。如遇不肥不瘦之人。只在二三分之間。酌量取之。至於心領神會。又當存乎其人矣。
白話文:
但即便如此,卻仍有輕重緩急之分,不能單純地歸屬一類。假如遇到不肥不瘦的人,處於二分至三分之間,就要根據體質酌量取用。至於對藥物劑量的掌握,就要看個人的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