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澗

《重樓玉鑰》~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

心包絡經。起自天池。循胸中出脅下。入肘內曲澤下臂行循中指出其端。終於中衝。凡九穴。今錄四穴。

天池(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氣府。論注曰。在乳後同身寸之二寸。手厥陰足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主治胸脅煩滿。頭痛寒熱瘧。千金云。治頸漏瘰癧。灸百壯。

天泉(一名天湜),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刺六分。灸三壯。一曰刺二分。主治惡風寒胸脅痛。

曲澤,在肘內廉橫交陷中。筋內側動脈。屈肘得之。

手厥陰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舌強痛。神農經云。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百證賦云。兼廉泉堪攻舌下腫痛。一云主治神氣不足。失志。灸三壯。乾坤生意云。

此為十井穴。凡中風痰涎壅盛。牙關緊閉。及喉痛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少衝。並此穴。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之妙訣。

白話文:

心包經起始於天池穴,沿著胸部中央行走,再繞過脅下,進入肘部內側的曲澤穴,再沿手臂至中指末端,最終在中衝穴結束。總共有九個穴位,以下列出四個:

  1. 天池穴,又稱為天會穴,位於乳後約一寸,腋下三寸,即腋下突起的肋骨之間。根據《論注》記載,這個位置在乳後兩寸,是手厥陰和足少陽兩條經絡的交匯點。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胸脅煩悶、頭痛、寒熱瘧疾等症狀。《千金方》記載,此穴還能治療頸部淋巴結核,灸一百壯。

  2. 天泉穴,又稱天湜穴,位於腋窩下方,離肩膀和手臂約二寸的地方,當手臂舉起時可以找到。針刺深度六分或二分,灸三壯。主治怕風寒、胸脅痛。

  3. 曲澤穴,位於肘部內側皺褶的凹陷處,靠近動脈。屈肘可找到。這是手厥陰經的合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主治咽喉疼痛、身體發熱、手臂肘部劇痛無法伸展。

  4. 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厥陰經的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一壯。主治熱病無汗、頭痛如裂、全身高燒、心痛煩悶、舌頭疼痛。《神農本草經》記載,此穴還能治療小兒夜啼,灸一壯,灸柱大小如小麥。《百證賦》提到,此穴與廉泉穴一同使用,可以治療舌下腫痛。另一種說法是,此穴主治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灸三壯。《乾坤生意》指出,此穴是十個井穴之一,對於中風、痰多、牙關緊閉、喉痛、吞嚥困難的情況,可以用三稜針迅速刺入少商穴、少衝穴以及此穴,讓血液和氣息流通,是起死回生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