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清朝醫家熊笏所著的《中風論》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內科理論著作,成書於道光辛已(1821年),後經吳錫璜整理闡述,於1922年出版。熊笏的《中風論》共一卷,分為十八論,內容廣泛而深入,涵蓋了中風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各個面向,並反映了自《內經》、《難經》以降,直至清代的重要學術觀點,書末更附有醫案數則,以佐證其理論。

從熊笏的自序中,可見其深厚的古典醫學根基及其對後世醫學發展的批判性視角。他高度推崇上古神農、黃帝、岐伯、俞跗、伊尹,以及漢代張仲景等醫家及其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神農本經》、《扁鵲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認為這些著作是醫學的「大成」。然而,他認為自晉代太醫令王叔和以降,醫學逐漸偏離古訓,尤其弊端在於「不信古經,不明內景,枉逞胸臆」,導致醫術膚淺,與實際不符。他特別批評近世醫書專執於表面的五行生剋,空談理論,毫無實義。熊笏強調「理寓於氣,氣寓於形」,認為後世醫者捨棄形氣而空談道理,失其本真;古人則「求實理於形氣之中」,故醫術精準。因此,他撰寫本書的宗旨,便是回歸形氣之本,從中探求治病之理,並將其心得呈現出來,以求正於高明。

《中風論》便是熊笏這一學術思想的具體呈現。在對中風病的論述之前,他鋪陳了詳細的理論基礎,例如在「論臟象」中,他詳細闡述了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經絡歸屬、四時旺衰及與情志、形體的關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對心主(手厥陰)與三焦(手少陽)的解釋,皆強調其「有氣而無形」的本質,並明確區分了宗氣(積於胸中,名曰氣海,為心主)與衛氣(出於下焦,間行於六腑,為三焦)。他嚴厲批評後世對「相火」的誤解(如誤認右腎為相火),認為這是對古經不察、誤解脈法(如王叔和將三焦配入右尺)所致。這顯示了他力圖撥亂反正,回歸《內經》等經典對內景臟腑本質的認識。

在「論經絡次序」與「論經絡淺深」中,熊笏則深入辨析了氣血在經脈系統中的運行規律。他明確區分了營血(營氣)與衛氣的循行途徑:營血由宗氣領導,行於脈中,其循行次序有定規;衛氣則行於脈外(衛行脈外)。他特別指出左乳旁下的虛里穴(或稱大包穴)是經脈之源(宗氣領營血發源之處),並詳細列出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的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的循環路徑,以及總長度與運行速度。這種對經絡運行細節的關注,體現了他對「形氣」,特別是經絡形跡和氣血運行規律的精確把握,認為這是理解疾病、施治的關鍵。他對虛里穴的強調,也再次印證了他對《內經》微言大義的重視,並藉此批判後世醫家對如此重要穴位的不解。

正是基於這種對臟腑、經絡、氣血(宗氣、衛氣)的精微認識,熊笏在其十八論中,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剖析。如書中補充介紹所述,他認為中風病的發病與痰、瘀、風、火等病理因素密切相關,並提出了「痰是本病的基礎,瘀是發病的關鍵,風和火是導致病情加重的因素」的獨到觀點。這種觀點並非脫離其對內景的理解,而是將這些病理產物和邪氣,置於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失調的框架下進行闡釋。例如,痰瘀的生成與脾肺腎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相關;風火的內動則與肝心等臟腑的病變有關,而這些臟腑病變與宗氣、營血、衛氣的紊亂互為因果。他的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辨證施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痰開竅等,也無不體現其從病機(痰、瘀、風、火)及所累及的臟腑經絡出發,進行精準治療的思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針對瘀血阻絡;祛痰開竅針對痰濁蒙竅;而辨證施治則需結合患者整體臟腑氣血失調的具體情況。

因此,《中風論》不僅是一部專論中風的著作,更是一部藉由中風一病,闡述熊笏對古典中醫理論,特別是《內經》關於內景、形氣、臟腑、經絡、氣血等fundamental ideas的理解與傳承的力作。他對後世醫家偏離古經、空談理論的現象進行批判,並身體力行地展示了如何從「形氣」中探求實理。書末附錄的醫案,則為讀者提供了理論聯繫實際的例證,使抽象的理論更具說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流傳亦頗具傳奇色彩。據林慶祺所撰的序言可知,《中風論》初為抄本,因緣際會為當時名醫陳修園門人所得而傳鈔,後經數十年的輾轉,直至其成書後約六十餘年(光緒甲申,1884年),才由林慶祺及其兄資助付梓,得以廣為流傳。這段軼事也側面印證了本書在當時醫界已具一定聲譽與價值,其學術思想獲得了同行的高度認可。

總之,熊笏的《中風論》是一部集理論深度與臨床實踐於一體的醫學著作。它不僅為後世研究中風病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參考,更在學術上倡導回歸古典,注重內景與形氣的實證研究方法,對中醫理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 significant 影響。熊笏透過對中風病的深入剖析,展現了他對中醫本源理論的獨到理解和精湛應用,使其成為中風病研究史上一部不可忽視的著作。吳錫璜後來的闡述版本,也說明其學術思想在後世得到了延續和發揚。


自序

論臟象 (1)

論臟象 (2)

論經絡次序

論經絡淺深

論奇經八脈

論總

論宗氣

論營氣

論衛氣 (1)

論衛氣 (2)

論脈訣 (1)

論脈訣 (2)

論病因

論中風

論八風

論輕重

論寒熱

論證候 (1)

論證候 (2)

論證候 (3)

論風脈

論治法 (1)

論治法 (2)

論藥餌 (1)

論藥餌 (2)

論藥餌 (3)

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