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笏

《中風論》~ 論奇經八脈

回本書目錄

論奇經八脈

1. 論奇經八脈

陽維,即手三陽、足三陽諸氣穴旁出之孫絡也。

陰維,即手三陰、足三陰諸氣穴旁出之孫絡也。

陽蹺,即足太陽之別,支通少陰者也。男子脈度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

陰蹺,即足少陰之別,支通太陽者也。女子脈度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

督脈,即背脊當中一條督脈之孫絡。

任脈,即胸前當中一條任脈之孫絡。

以上六者,共有三百六十五氣穴,此皆旁出孫絡,不入營行之度。

衝脈為血海,循腹右下行,與右腎相通,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胞即子宮,為月事所從出,即天癸也。《難經》謂右腎為命門,即此衝脈行腹右,與左乳虛里穴相對。蓋人身血液分為兩途,其從左乳下隨宗氣動而行於十二經脈之中者,名為營血,所以蔭形而生肌者也。其從腹右下注衝脈通於右腎者,名為天癸,所以種子傳生者也。

營血從左乳下發源,行於脈中,故左乳旁下有動氣應手;沖血從腹右下注於右腎胞中,其血本靜,故右乳旁下並無動氣,此左右之所以不同也。營血養身,故不可傷,傷之則死;沖血傳生,原有可泄,故閹宦者流雖傷沖血亦不死。此營血為病所以獨重,而沖血為病所以較輕也。

帶脈橫通於腰,所以聯絡諸經者也。

以上二者,皆不入營行之度,與諸經孫絡相似,故亦列於奇經。

凡此八者,皆血之積而不流者也,《內經》名為奇邪血絡,《難經》則名為奇經。蓋血之行於脈中者,如川河之流;血之溢於孫絡者,如湖海之會,古人用此以審病耳。譬如陽維之血溢於上,則為鼻衄、齒衄之類;陰維之血溢於下,則為圊血、淋血之類;兩維同病,則為吐血、嘔血之類,其孫絡上貫於膈也。沖帶為病,則為崩漏、帶下之類。

《內經》、《難經》分晰甚明,李時珍輩乃謂另有八脈,考之古經既不合,證之此身亦不確,又假此為修真之說,無識者流莫不被其誑惑,往往因修煉而成癆瘵,生平所見亦多矣,故詳辨之。

以上諸條,皆形體實義也。凡病,惟絡病最輕,經病稍重,腑病又重,臟病最重。此審病輕重之大法。

形體實義既明,然後附於形體之氣血陰陽始可得而知之矣。有宗氣、有營氣、有衛氣,另詳於左。

白話文:

論奇經八脈

陽維脈是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各穴位旁側分支出來的細小經脈。

陰維脈是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各穴位旁側分支出來的細小經脈。

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與足少陰腎經相通。男性以陽蹺脈為主脈,陰蹺脈為分支。

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女性以陰蹺脈為主脈,陽蹺脈為分支。

督脈是沿著脊椎中線行走的督脈的細小分支。

任脈是沿著胸腹正中線行走的任脈的細小分支。

以上六條經脈,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些都是旁側分支的細小經脈,不屬於主要的經脈運行路線。

衝脈是血液的匯集處,沿著腹部右側下方運行,與右腎相通,男性依靠它儲藏精氣,女性依靠它連繫胞宮(子宮)。胞宮就是子宮,月經由此排出,也就是天癸(女子經血)。《難經》稱右腎為命門,也就是說衝脈沿腹部右側運行,與左側乳房下方的乳房虛里穴相對應。人體血液分為兩路,一路從左乳房下方隨著宗氣的運行進入十二經脈,稱為營血,用以滋養形體和肌膚;一路從腹部右側下方流入衝脈,通向右腎,稱為天癸,用以孕育後代。

營血從左乳房下方發源,在經脈中運行,所以左乳房下方有脈搏跳動的感覺;衝脈的血則從腹部右側下方流入右腎和子宮,血液相對靜止,所以右乳房下方沒有脈搏跳動的感覺,這就是左右兩側不同的原因。營血滋養身體,所以不能受損,受損就會死亡;衝血負責繁衍後代,本來就可以排出,所以即使太監傷了衝血也不會死亡。這就是營血生病為何如此嚴重,而衝血生病為何相對較輕的原因。

帶脈橫向穿過腰部,連接各條經脈。

以上兩條經脈都不屬於主要的經脈運行路線,與其他經脈的細小分支相似,所以也列入奇經。

這八條奇經都是血液積聚而不流動的經脈,《內經》稱之為奇邪血絡,《難經》則稱之為奇經。血液在經脈中運行就像江河的流水;血液溢出到細小分支就像湖泊的匯聚,古人以此來診斷疾病。例如,陽維脈的血液溢出到上部,就會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症狀;陰維脈的血液溢出到下部,就會出現便血、尿血等症狀;兩條維脈同時生病,就會出現吐血、嘔血等症狀,因為它們的細小分支貫穿膈肌。衝脈和帶脈生病,就會出現崩漏、帶下等症狀。

《內經》、《難經》對此闡述得很清楚,李時珍等人卻說另有八脈,考證古籍並不符合,從人體實際情況來看也不確切,還將其與修真之說相結合,許多不明真相的人都被迷惑,往往因為修煉而患上肺癆,我親眼見到的例子很多,所以詳細解釋一番。

以上這些都是人體的實際情況。所有疾病中,絡脈疾病最輕,經脈疾病稍重,腑臟疾病更重,臟器疾病最重。這是判斷疾病輕重的大原則。

人體的實際情況明白了,然後才能了解附著於形體的氣血陰陽。有宗氣、有營氣、有衛氣,詳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