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笏

《中風論》~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昔,神農、黃帝、岐伯、俞跗,以神聖之資,闡陰陽之奧,創興醫籍,拯濟疾苦,實與教養政治相輔而行,故三墳之書先於五典。蓋醫之學,備在君相矣。厥後有伊尹湯液,亦其類也。東遷以來,君相罕有知者,而其學遂降為藝術。若醫和、醫緩、扁鵲之儔,皆其最也。始皇焚百家之說,不禁醫卜,故《靈樞》、《素問》、《神農》、《本經》、《扁鵲難經》猶傳於世。漢之太倉公、華元化、張仲景之徒,皆精其術。

倉公、元化無傳書,惟仲景有《傷寒》、《金匱》兩書,實與《本經》、《湯液》、《靈》、《素》、《難經》相為表裡,此醫學之大成也。晉太醫令王叔和,錯解義例,纂亂原文,而醫學始晦。相沿至今,卒無起而正之者。雖有諸家輩出,各抒所見,究與《靈》、《素》、《難經》不能符合。

其弊在於不信古經,不明內景,枉逞胸臆。是以得不償失,名不副實。著作雖多,去古愈遠矣。近世醫方本草諸書,專執心肝脾肺腎,顛倒金木水火土,滿紙空談,毫無實義,莫不家置一冊,沿為習俗,牢不可破。此時即起軒岐、盧扁諸聖賢而正之,不目為怪,則斥為妄耳。

笏學術淺陋,惟於古聖之書,頗曾究心,觀其診病脈法,經絡營衛,內景臟象,皆與後世諸論不同。蓋理寓於氣,氣寓於形,後人舍形氣而言理,故其術膚淺而不適於用。古人求實理於形氣之中,故其術精切而多奇中。今欲實從形氣中以求治病之理,不得不詳之如左,以就正於高明,庶不至於按劍相詫也夫。

道光辛已孟春江右熊笏叔陵甫自敘

白話文:

自序

從前,神農、黃帝、岐伯、俞跗,憑藉其高超的醫術,闡明陰陽的奧秘,創立並發展醫學典籍,救治眾多疾苦,這實際上與教化和政治治理相輔相成,所以《三墳》等醫書早於《五典》等政治典籍。可見,醫學的精髓,原本就掌握在君主和大臣手中。之後伊尹的湯液療法,也是同類的醫術。

自東遷之後,君主和大臣中很少有人了解醫學,醫學也就逐漸淪為一種技藝。像醫和、醫緩、扁鵲等人,都是當時醫術最高明的人。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沒有禁止醫卜之術,所以《靈樞》、《素問》、《神農本草經》、《扁鵲難經》等醫書得以流傳至今。漢代的太倉公、華元化、張仲景等人,都精通醫術。

太倉公和華元化沒有留下著作,只有仲景留下《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它們與《神農本草經》、《湯液經》、《靈樞》、《素問》、《難經》等互相補充,這才算得上是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晉代太醫令王叔和,錯誤地解釋醫學典籍,修改原文,使得醫學開始衰落。一直沿襲至今,都沒有人站出來糾正。雖然各家醫書輩出,各有各的見解,但最終都與《靈樞》、《素問》、《難經》等經典不相符合。

其根本原因在於不相信古代經典,不明白人體內部的景象,只是憑藉個人的臆測。因此,得不償失,名不副實。雖然醫書很多,但離古代經典的精髓卻越來越遠了。近世的醫方、本草書籍,專門執著於心、肝、脾、肺、腎,混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關係,滿篇空話,毫無實際意義,卻家家戶戶都有一本,成為一種習俗,牢不可破。如果此時有人要像軒轅、岐伯、盧扁等聖賢一樣糾正這些錯誤,不被認為是怪異,就會被斥為妄言。

我學識淺薄,只是對古代聖賢的醫書頗下過一番功夫,觀察他們的診病脈法、經絡營衛、內臟形態等,都與後世諸家的論述不同。因為道理蘊含於氣,氣蘊含於形體,後人捨棄形氣而談道理,所以他們的醫術膚淺而難以實用。古人從形氣中探求醫理,所以他們的醫術精妙而多有奇效。我現在想要從形氣中探求治療疾病的道理,不得不詳細闡述如下,以求教於高明人士,免得貽笑大方。

道光辛已孟春 江右 熊笏叔陵甫 自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