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臟象 (1)
論臟象 (1)
1. 論臟象
肝藏魂,屬足厥陰經,有正絡入肝絡膽,主春木風令,旺於春,以膽為腑,屬足少陽經,有正絡入膽絡肝,七情主怒,聲主呼,液為淚,五官目(凡臟腑之相表裡者,因諸經相屬相絡也。後世用五行干支相配,亦屬鑿空腐談)。
心藏神,屬手少陰經,有正絡入心絡小腸,主夏君火熱令,旺於夏,以小腸為腑,屬手太陽經,有正絡入小腸絡心,心君無為,五官舌。
心主無形,代心君行事,屬手厥陰經,有正絡歷膻中,遍歷三焦,主長夏相火暑令,旺於夏,以三焦為腑,亦無形,屬手少陽經,有正絡歷三焦絡膻中,七情主喜,聲主笑,液為汗。
脾藏意,屬足太陰經,有正絡入脾絡胃,主四季濕土令,寄旺於四季,以胃為腑,屬足陽明經,有正絡入胃絡脾,七情主憂思,聲主歌,液為涎,五官口。
肺藏魄,屬手太陰經,有正絡入肺絡大腸,主秋金燥令,旺於秋,以大腸為腑,屬手陽明經,有正絡入大腸絡肺,七情主悲,聲主哭,液為涕,五官鼻。
腎藏精與智,左藏智,右藏精,屬足少陰經,有正絡入腎絡膀胱,主冬水寒令,旺於冬,以膀胱為腑,屬足太陽經,有正絡入膀胱絡腎,七情主恐懼,聲主呻,液為精,五官耳。
五臟以心為君、為主,心君無為,寂然不動,其臟堅固,邪不能侵,侵之則神去而死。凡心之用,皆手厥陰心主代為用事也。
心主即膻中宗氣也,但有氣而無形,專代心君用事,故名之相火,譬如宰相代人君施政也。後世錯認右腎為相火,考之《靈》、《素》、《難經》及仲景書,皆無此說。此因叔和脈法將三焦配入右尺,三焦本屬相火,故遂錯認右腎為相火耳。心主是本名,因心主無形可指,故《素問》借任脈之膻中穴名之曰膻中,是從其外而名之也。《靈樞》借護心之脂膜名之曰心包絡,是從其內而名之也。
二者皆是借名,非本名也。唯心主二字,乃是本名,因其代心君行事,為性情之主,故曰心主。
三焦亦有氣而無形,即衛氣之間行於腑者也。扁鵲名為原氣,乃腸胃中行津化液之氣也。蓋心主是宗氣,《內經》所謂大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者是也。凡肝之怒、肺之悲、腎之智、脾之思,皆秉此氣為用。三焦是衛氣,《內經》所謂衛出下焦,間行於六腑者是也。凡上焦之飲食主納、中焦之主腐化、下焦之二便主出,皆秉此氣為用,此二者皆有氣而無形。馬元臺謂三焦有形如脂者,妄也。
腎有兩枚,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男子以右腎藏精,女子以右腎系胞。此言出於《難經》,不見於《內經》,然《內經》謂衝脈為血海,循腹右繫於腎。又謂男子二八太衝脈盛,精始至,女子二七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又謂男子無月事,衝脈不泄,則上榮而生髭鬚;女子有月事,衝脈下泄,則髭鬚不生。
白話文:
[討論臟器功能]
肝臟儲存著我們的魂魄,與足厥陰經相關聯,肝臟有正絡進入自身並連接膽囊,主要掌管春季的木風令,春季是它最旺盛的時期。膽囊作為腑,與足少陽經相關,有正絡進入膽囊並連接肝臟。在七情中,肝臟主怒,聲音表現為呼喊,分泌的液體為淚水,對應的五官是眼睛。臟腑之所以能互相表裡,是因為各經絡相互連接的原因。(後世有人將五行和干支相配合,這只是一種空洞無據的理論)
心臟儲存著我們的精神,與手少陰經相關聯,有正絡進入心臟並連接小腸,主要掌管夏季的君火熱令,夏季是它最旺盛的時期。小腸作為腑,與手太陽經相關,有正絡進入小腸並連接心臟。心臟如同君主,無需親自處理事務,主要器官是舌頭。
心主無形,代替心臟行使功能,與手厥陰經相關聯,有正絡穿越膻中,遍歷三焦,主要掌管長夏的相火暑令,夏季是它最旺盛的時期。三焦作為腑,同樣無形,與手少陽經相關,有正絡穿越三焦並連接膻中。在七情中,心主喜悅,聲音表現為笑,分泌的液體為汗水。
脾臟儲存著我們的意志,與足太陰經相關聯,有正絡進入脾臟並連接胃部,主要掌管四季的濕土令,在四季中都能旺盛。胃作為腑,與足陽明經相關,有正絡進入胃部並連接脾臟。在七情中,脾臟主憂慮和思考,聲音表現為歌唱,分泌的液體為口水,對應的五官是嘴巴。
肺臟儲存著我們的魄力,與手太陰經相關聯,有正絡進入肺臟並連接大腸,主要掌管秋季的金燥令,秋季是它最旺盛的時期。大腸作為腑,與手陽明經相關,有正絡進入大腸並連接肺臟。在七情中,肺臟主悲哀,聲音表現為哭泣,分泌的液體為鼻涕,對應的五官是鼻子。
腎臟儲存著我們的精華和智慧,左腎儲存智慧,右腎儲存精華,與足少陰經相關聯,有正絡進入腎臟並連接膀胱,主要掌管冬季的水寒令,冬季是它最旺盛的時期。膀胱作為腑,與足太陽經相關,有正絡進入膀胱並連接腎臟。在七情中,腎臟主恐懼,聲音表現為呻吟,分泌的液體為精液,對應的五官是耳朵。
五臟中,心臟被視為君主和主宰,心臟無需親自處理事務,保持靜默,它的結構堅固,邪氣無法侵犯,一旦被侵犯,精神就會離開導致死亡。心臟的所有功能,都是由手厥陰心主代替執行的。
心主就是膻中宗氣,只有氣體而無實質形態,專門代替心臟行使功能,因此被稱為相火,就像宰相代替君主治理國家一樣。後世有人錯誤地認為右腎是相火,但在《靈樞》、《素問》、《難經》以及張仲景的著作中,都沒有這種說法。這是因為王叔和的脈診方法將三焦配入右尺,而三焦本身屬於相火,所以才錯誤地認為右腎是相火。心主是真正的名稱,由於心主無形可指,所以《素問》借用任脈上的膻中穴命名為膻中,這是從外部來命名的。《靈樞》借用保護心臟的脂肪組織命名為心包絡,這是從內部來命名的。
這兩個名字都是借用的,不是原本的名稱。唯有「心主」二字,纔是原本的名稱,因為它代替心臟行使功能,掌控性情,因此稱為心主。
三焦也有氣體而無實質形態,是衛氣在腑中間行進的部分。扁鵲稱之為原氣,是腸胃中運行津液化生的氣體。心主是宗氣,《內經》所說的大氣積聚在胸中,被稱為氣海,就是指的心主。肝臟的怒氣、肺臟的悲傷、腎臟的智慧、脾臟的思考,都依靠這種氣體來發揮作用。三焦是衛氣,《內經》所說的衛氣出現在下焦,間行於六腑,就是指的三焦。上焦的飲食攝入、中焦的腐熟消化、下焦的排泄,都依賴這種氣體來發揮作用,這兩者都有氣體而無實質形態。馬元臺認為三焦有形如脂肪的觀點是錯誤的。
腎臟有兩個,左側的是腎臟,右側的是命門。男性以右腎儲存精華,女性以右腎連接子宮。這種說法出自《難經》,在《內經》中並未提及,但《內經》提到衝脈是血海,沿腹部右側下行連接到右腎。又提到男性在十六歲時衝脈旺盛,精華開始生成,女性在十四歲時衝脈旺盛,月經開始來潮。又提到男性沒有月經,衝脈不會洩露,所以面部會長出鬍鬚;女性有月經,衝脈會洩露,所以不會長出鬍鬚。宦官損傷了衝脈,鬍鬚也不會生長。
從《難經》中「男性以右腎儲存精華,女性以右腎連接子宮」的描述來看,右腎作為命門,就是《內經》中提到的衝脈沿腹部右側下行連接到右腎,這是男女生命起源和繁衍的通道,可以說是生命的門戶。因此,命門是水,而不是火。後世沿襲王叔和的錯誤觀點,認為左腎是水,右腎是相火,已經是大錯特錯,李時珍反而使用這種方法批評《難經》,可以看出後世醫學家對於體內臟器的認識完全不清楚,卻還妄自撰寫醫學著作,這樣的作品怎麼可能值得信賴呢?
有人問:你把命門視為天癸,那麼腎臟中就沒有火了,如果沒有火,腎臟中的真陽又是什麼呢?回答是:腎臟中的真陽就是衛氣的根源,《內經》提到衛氣出現在下焦,《難經》提到腎間的動氣,以及生氣的源頭,就是指的真陽。這種真陽在兩腎中都有,而且在膀胱中也有,為什麼偏偏要歸屬到右腎呢?
《內經》提到:初生的精華被稱為精華(男女交合產生精華,萬物得以繁衍生息,即右腎儲存精華)。兩個精華結合被稱為神(陰陽合一產生神明,即心臟儲存神)。跟隨神明來回運行被稱為魂(神明活動產生知識,即肝臟儲存魂)。與精華一起出入被稱為魄(精華充足產生運動,即肺臟儲存魄)。心中有所記憶被稱為意(脾臟主管思考,所以儲存意)。思考良好並採取行動被稱為智(腎臟是技巧之官,所以儲存智)。這是五臟儲存的五種精神,所謂的性。
五臟都不應該生病,其中心臟是最為重要的。然而,《內經》和《難經》在討論疾病時,大多以五臟為主題,這是指五臟主管的疾病,而不是指五臟是疾病發生的部位。例如,怒氣由肝臟主管,但實際上疾病發生在衛氣和宗氣的上端,如《內經》所說的「氣有餘善怒」。再比如,恐懼由腎臟主管,但實際上疾病發生在衛氣和宗氣的下端,如《內經》所說的「氣不足善恐」。常規的醫書不知道從受疾病影響的氣分進行治療,而是輕率地針對五臟使用藥物,這是錯誤的。
五臟是儲存精神最為密切的部位,被稱為陰,因為它們屬於陰經。六腑是傳遞和接受廢物的部位,被稱為陽,因為它們屬於陽經。只有膽囊是清潔的地方,不受污穢污染,也被稱為腑,因為它屬於陽經。《內經》提到臟腑的運作都取決於膽囊,因此膽囊被稱為決斷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