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輕重
論輕重
1. 論輕重
兩邊齊中,左右俱不仁者最重,不能運動,不知痛癢者,名為不仁,此即仲師所謂卒病(卒病者,陡然猝發,昏不知人也)。或左或右,但中一邊者稍輕,此即仲師所謂偏枯也(詳《金匱》)。此二者,皆病之大經者也,若中風入臟,則不可救矣。
或但口眼喎斜,或但臂不舉,或但足不用,或但舌喑不能言,或但麻木有定處(麻木即不仁),此五者,皆病之在孫絡者,若久而不治,亦能漸入大經矣(左右二十八脈名為大經,三百六十五穴名為孫絡)。故在臟者極重,其生死只在二三日間,在大經者稍輕,往往連年累月始可漸愈,在孫絡最輕,有不藥而亦能自愈者。
以上從病之所在論輕重也。
人身衛氣,應於五神則為知覺,溫於四體則為運動,原是左右齊應,兩邊合用,故能使耳目聰明,心思精詳,手足便利。若風邪傷衛,有一處不相應,即有一邊不為用,則知覺運動皆為之遲鈍矣。所謂一馬不行,百馬休也。所以中風之後,往往多滯鈍之病,雖平生極性急爽利之人,亦變而為迂柔寬緩。
蓋心欲前,而身不與之俱前,以志不能率氣(衛氣),氣不能率形也,是以知覺多錯亂迷忘,運動多艱難遲鈍。此皆論病後邪風已衰,衛氣未復原也。當夫初起之時,則全視邪風之微甚,以定病情之輕重。其邪風之甚者,昏不知人,即邪風之微者,亦昏不知人。其風中一邊者,昏不知人,即風中小絡者,亦昏不知人。
以衛氣猝為邪風所襲,不能自主也。一二日後,或七八日後,邪風少衰,衛氣之已傷於左者,雖未能驟復,其未傷於右者,則必運動,而人事始漸清醒矣。再數日後,或一二月後,未傷之衛氣必漸溉及已傷之衛氣,於是偏枯者亦漸漸靈活矣。若治之得法,則未傷之衛氣既可漸溉相助,而已傷之衛氣又可逐日生髮,如是則兩邊均平,而知覺運動依然復舊矣。
其辨輕重之法,初起昏不知人,痰鳴氣促,一日之後即能平靜清醒,此受邪極微,病之最輕者也。或一二日後,始能平靜清醒,此受邪略甚,病之稍重者也。或七八日後,或十餘日後,始能平靜清醒,此受邪較甚,病之重大者也。或仍不能平靜清醒,而反息高鳴喘者,此受邪最重,直入於臟,正氣盡去,病之不可救者也。
以上從邪風之微甚,診輕重也。
白話文:
論輕重
身體兩側同時失去知覺,且無法動彈、感覺不到痛癢,病情最嚴重,稱為「不仁」,這是仲景所說的「卒病」(突然發病,昏迷不醒)。只有一側受影響則較輕微,這是仲景所說的「偏枯」(詳見《金匱要略》)。這兩種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如果中風侵犯到臟腑,那就無法挽救了。
如果只是口眼歪斜、單臂抬不起來、單腿不能行走、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或是麻木但區域固定(麻木即不仁),這五種情況都是病症累及孫絡(經絡分支),如果久治不愈,也會逐漸影響到大經(主要經絡)。因此,病在臟腑最嚴重,生死只在一兩天之間;病在大經則較輕,往往需要好幾年才能逐漸康復;病在孫絡最輕,有些甚至不需治療也能自愈。
以上是從病灶位置論述病情輕重的。
人體的衛氣,與五臟六腑相應則產生知覺,溫煦四肢則產生運動能力,原本左右兩側是互相協調運作的,所以才能耳聰目明,心思敏捷,手腳靈便。如果風邪侵犯衛氣,導致某處功能失調,就會有一側失去功能,知覺和運動能力都會遲鈍。如同「一匹馬不行,百匹馬都休想走」。所以中風之後,常常會有遲鈍的症狀,即使原本性格急躁爽利的人,也會變得遲緩溫和。
這是因為心裡想往前走,但身體卻跟不上,因為意志無法支配衛氣,衛氣也無法支配形體,所以知覺會錯亂迷糊,運動會困難遲緩。這都是因為邪風已經減弱,但衛氣尚未恢復的緣故。疾病剛發作時,病情輕重完全取決於邪風的輕重。邪風很重,會昏迷不醒;邪風輕微,也可能昏迷不醒。邪風侵犯一側,會昏迷不醒;邪風侵犯小絡,也可能昏迷不醒。
這是因為衛氣突然被邪風侵襲,失去自主能力。一兩天後,或七八天後,邪風減弱,即使左側衛氣受損尚未恢復,但右側衛氣未受損的部分仍能運作,人的意識也開始漸漸清醒。再過幾天或一兩個月後,未受損的衛氣會逐漸滋養受損的衛氣,偏枯的症狀也會慢慢好轉。如果治療得當,未受損的衛氣就能漸漸滋養受損的衛氣,受損的衛氣也能逐日恢復,這樣就能使兩側平衡,知覺和運動能力就能恢復如初。
辨別病情輕重的辦法是:疾病剛發作時昏迷不醒,痰鳴氣促,一天之後就能恢復清醒,這是受邪最輕微的,病情最輕;一兩天後才能恢復清醒,這是受邪稍微嚴重一些,病情較重;七八天或十幾天後才能恢復清醒,這是受邪較為嚴重,病情較重;如果仍然不能恢復清醒,反而呼吸急促,喘息不止,這是受邪最嚴重,邪氣直入臟腑,正氣耗盡,病情危重,不可救治。
以上是從邪風的輕重來判斷病情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