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藥餌 (3)
論藥餌 (3)
1. 論藥餌
然則欲益衛氣,正不必戒酒,但不可太過,太過反耗氣,不可太熱,太熱反生病(宜別圖浸酒之法)。紹酒乃馬蓼曲所作,馬蓼曲性克削,能盪滌腸胃,非過食油膩者不能受。燒酒雖熱,然是水中之火,故為佳,但不宜多飲耳。蓋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是在養生者宜自為斟酌也。
揚州有百花酒甚佳,京都史國公酒亦佳。
食物不必過拘,不論寒熱,皆可取食。蓋食雜則無偏寒、偏熱之患,若認定一類為食,則偏矣。《素問》曰:物增而久(謂專食一物者),夭之由也。可以知戒。嘗見中風偏枯人,謹守醫戒者,雖服藥而不愈,其放飯流歠者,雖不藥而自愈。可知治病之道,在於得訣,不在於戒口也。
唯是習俗相沿,必多疑慮,今亦從俗,但戒動風之物,如雄雞、鯉魚、黃鱔、鮮蝦、香椿、鮮菌六者而已,其他俱不必戒也。至於日用暈肉蔬菜,與衛氣相習已久,戒之則無以養胃氣矣。
凡素有小恙,與中風本病無涉者,則不必兼治,反分藥力,縱欲除盡,亦必愈後治之。如腸風痔血等症,此血溢於陽明正絡而來,《內經》所謂:陰絡傷(腸在下,故曰陰絡),則血下溢為圊血(大便曰圊)是也。此屬血分,與衛氣風邪無涉,故不必兼治。且此為輕恙,風為重恙,不可治輕而棄重也。
凡服藥餌,有不宜服而服之反無恙者,以其本無甚病,縱誤服藥餌,亦不過如多食寒物、多食熱物而已。蓋無病,則人身氣血不為之動,故得無恙也。若因其無恙,而輒信為可服,服之日久,未有不增病者矣。此亦物增而久之義也。有不宜服而服之即有害者,以其本有病,稍一誤用,則其害立應。
蓋有病,則人身氣血已動,再加誤藥,以助其病,則病愈劇矣。故曰:不服藥為中醫。
凡過服藥餌者,其效遲,往往寒之不見其涼,溫之不見其熱,因其胃口與藥習慣耳。有連服十數劑,不甚見功,其實已暗受其益,譬如嗜酒之人,一旦使之戒酒,則反難過矣。
白話文:
想要增強身體的衛氣,其實不一定要完全戒酒,只是不能喝太多,喝太多反而會耗損氣;也不宜喝太熱的酒,太熱反而會生病(可以另外研究浸泡藥酒的方法)。紹興酒是用馬蓼這種草的酒麴釀造的,馬蓼的藥性比較強烈,可以清理腸胃,但不是吃很多油膩食物的人無法承受。燒酒雖然性熱,但它是水中的火氣,所以是比較好的選擇,只是也不宜多喝。天地間沒有完美的事物,聖人也沒有全能,這都需要養生的人自己去衡量。
揚州的百花酒很好,京城史國公家的酒也不錯。
食物方面不用過於限制,無論是寒性還是熱性的食物,都可以吃。因為吃得雜,就不會有偏寒或偏熱的問題;如果只固定吃某一類食物,就會產生偏頗。《素問》說:「如果長期增加單一食物的攝取,就會短命。」這可以作為警惕。我曾看過中風偏癱的人,謹守醫囑戒口,即使吃藥也不見好轉;反而那些不戒口、隨意吃喝的人,即使不吃藥也能自己痊癒。由此可知,治病的關鍵在於掌握訣竅,而不是戒口。
只是因為習俗的關係,大家容易產生很多疑慮,現在我也順應習俗,只戒掉容易引發風邪的食物,像是公雞、鯉魚、黃鱔、鮮蝦、香椿和鮮菇這六種,其他的都不必戒。至於每天吃的肉類和蔬菜,身體早已習慣,如果戒掉反而會無法養護胃氣。
凡是原本就有小毛病,與中風這個大病無關的,就不用一起治療,這樣反而會分散藥力;即使想要完全根除,也必須等中風治好後再處理。像是腸風痔瘡出血等症狀,這是血從陽明經脈溢出來的,《內經》說:「陰經受傷(腸在下方,所以說是陰經),就會血從下方流出,形成糞便帶血。」這是屬於血分的問題,與衛氣和風邪無關,所以不用一起治療。而且這只是小病,中風是大病,不可以為了治療小病而忽略大病。
凡是吃藥,有不該吃卻吃了反而沒事的,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沒什麼病,就算吃錯藥,也只不過像是多吃了寒涼或燥熱的食物而已。因為沒病,身體的氣血就不會受到影響,所以不會有事。但如果因為沒事,就認為這種藥可以吃,長期吃下來,沒有不加重病情的。這也是「長期增加單一食物攝取」的道理。有不該吃卻吃了就會有害的,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有病,稍微吃錯藥,就會立刻產生不良反應。
因為有病,身體的氣血已經受到影響,再吃錯藥,就會加重病情。所以說:「不吃藥是中醫的最高境界。」
凡是過量服用藥物,藥效就會比較慢,往往感覺不到藥的寒涼或溫熱,那是因為胃口已經習慣了藥性。有些人連續吃了十幾帖藥,效果不明顯,其實已經在暗中受到益處了,就像嗜酒的人,一旦要他戒酒,反而會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