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治法 (2)
論治法 (2)
1. 論治法
衛氣之隙,由於表氣不固,則散藥似不可用矣。然用溫藥為散,則不可。若用涼藥為散,乃至妙之法。蓋涼則腠理斂,而散則衛氣通。嘗見偏枯兼有麻木者,《內經》謂:衛氣不通者,為皮痹不仁。衛氣痹閉,即麻木也。或用滋陰養血之劑而愈者,緣受病本輕,得此甘寒陰藥,解其內熱耳。
若受病稍重者,便難取效。可知此症,非從血治也。其過服溫補者,多至成廢。蓋此症本由於內熱,而又多外熱之邪也(東風溫、南風熱、西風燥,四方之氣,熱居其三)。
南方地土溫暖,其人腠理常開而衛氣疏,故多中風。北方地土寒涼,其人腠理常閉而衛氣密,故中風者少。惟尊貴人,溫暖太過者偶有之,然亦易愈也。南人中風後,赴北方而愈者,嘗見三人矣(俱服蘇合香丸而愈)。《素問》曰:陰精所奉者,其人壽。《西洋志》:歐邏巴以北,地寒,人多壽;葛淄巴處南,四時皆熱,其人不壽。
非虛言也。凡久病,必先顧其脾胃,以血氣之生髮,全憑脾胃之運化也。然二者之治法判然不同。脾為陰、為臟,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其治法宜燥,燥則健;宜補,補則強,故其藥宜甘溫。胃為陽、為腑,為水穀之海。其治法宜潤,潤則化(凡乾土不能腐物,必濕土始能腐物);宜通,通則運。
故其藥宜清涼。喻嘉言謂:養胃與補脾有天淵之別。葉天士謂:胃不強者,以涼通之則強;脾不健者,以溫補之則健。《內經》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寒飲即清涼養胃之義,熱飲即甘溫補脾之義。腸即小腸也。為受盛之地(凡水穀之腐化皆在小腸之內),變腐水穀,而後脾始挹其精微,以生氣血(水穀精氣上輸於脾)。故不言脾而言腸也。
喻氏、葉氏之言,正與《內經》合,特二君皆從治病悟出,故立言不與《內經》同耳。
脾胃之治不同,然則何以別之?曰:即以其病別之。其病起於寒症,而不能食者,則宜燥補脾土,而用甘溫藥;其病起於熱症,而不能食者,則宜潤通胃氣,而用清涼藥。不獨始病為然,即久病亦然。譬如偏寒、偏熱之病,既退之後,猶不能食,投以涼劑,則胃氣立開。世俗只知補脾之法,不知養胃之法,往往見熱病不食,輒以涼藥礙脾,疑而不敢用,其貽害者多矣。李東垣作《脾胃論》,不能確切分疏,僅為調停之說,亦由傳派不清,內景不明耳。
其有先患熱病,後變寒症者,則用補脾法;先患寒病,後變熱症者,則用養胃法。凡病久脾胃不旺,仍各從其病為治也。
白話文:
人體衛氣的空隙,是因為體表防禦之氣不夠穩固,這時用發散藥物似乎不適合。但如果用溫熱藥來發散,更不妥當。若是用寒涼藥來發散,反而是極佳的方法。因為寒涼能使毛孔收斂,而發散又能使衛氣暢通。我曾見過半身不遂兼有麻木的病人,《黃帝內經》說:衛氣不通暢,就會導致皮膚麻木不仁。衛氣閉塞不通,就會麻木。有些人用滋陰養血的藥物就能治好,那是因為他們病情較輕,服用甘涼滋潤的藥物,就能解除內熱。
如果病情稍重,就難以見效。可見這種病不是從血來治療的。過度服用溫補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癱瘓。因為這種病本來就是因為體內有熱,而且又多受到外來的熱邪(東風溫、南風熱、西風燥,四種方位的氣候,熱就佔了三種)。
南方氣候溫暖,人們的皮膚毛孔經常打開,衛氣比較疏鬆,所以容易中風。北方氣候寒冷,人們的皮膚毛孔經常閉合,衛氣比較緻密,所以中風的人比較少。只有富貴人家,因為過於保暖才偶爾會中風,但也容易治癒。南方人中風後,到北方居住而痊癒的,我見過三人(都服用蘇合香丸而痊癒)。《素問》說:陰精充足的人,會長壽。《西洋志》記載:歐洲北部,氣候寒冷,人們多長壽;葛淄巴地區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很熱,那裡的人不長壽。
這並非虛假之言。凡是久病,必須先顧及脾胃,因為氣血的產生,完全依靠脾胃的運化。然而脾胃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脾屬於陰,屬於臟,是為胃運送津液的。它的治療原則宜燥,燥則健壯;宜補,補則強盛,所以用藥宜甘溫。胃屬於陽,屬於腑,是水穀的海洋。它的治療原則宜滋潤,滋潤才能消化(乾燥的土壤無法腐熟食物,必須濕潤的土壤才能腐熟食物);宜通暢,通暢才能運轉。
所以用藥宜清涼。喻嘉言說:養胃和補脾有天壤之別。葉天士說:胃不強壯,用寒涼通暢的方法就能使它強壯;脾不健康,用溫補的方法就能使它健康。《黃帝內經》說:胃喜歡喝冷的飲料,腸喜歡喝熱的飲料。冷飲就是清涼養胃的意思,熱飲就是甘溫補脾的意思。腸就是小腸,是接受食物的場所(所有食物的腐熟都在小腸內進行),腐熟食物後,脾才能吸取精華,產生氣血(水穀精微向上輸送到脾)。所以不說脾而說腸。
喻嘉言和葉天士的說法,完全符合《黃帝內經》的理論,只是他們都是從治病經驗中領悟出來的,所以論述和《黃帝內經》不完全相同。
脾胃的治療方法不同,那麼要如何區分呢?答案是:根據它們的病症來區分。如果病起於寒症,導致食慾不振,就應該用溫燥補脾的方法,使用甘溫的藥物;如果病起於熱症,導致食慾不振,就應該用滋潤通胃的方法,使用清涼的藥物。不僅初期發病如此,即使是久病也是如此。比如偏寒、偏熱的病,即使症狀消退後仍然食慾不振,使用清涼的藥物,胃氣就會立刻暢通。世俗之人只知道補脾的方法,不知道養胃的方法,常常看到熱病導致的食慾不振,就用涼藥來損傷脾胃,心生疑慮而不敢使用,這樣造成的禍害太多了。李東垣寫的《脾胃論》,未能明確地加以區分,只是採取調和折中的說法,也是因為學術傳承不清,對內在病理不夠明瞭。
如果先患熱病,後來轉變成寒症,就應該用補脾的方法;如果先患寒病,後來轉變成熱症,就應該用養胃的方法。凡是久病導致脾胃虛弱的,仍然要根據它們的病症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