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笏

《中風論》~ 論治法 (1)

回本書目錄

論治法 (1)

1. 論治法

治法無他,專從衛氣治之而已。衛氣有根本、有枝葉,有表、有里。衛出下焦,為腎間動氣者,根本也。從少陰之分,間行五臟,則為知覺性靈,間行六腑,則為三焦氣化,此皆里也。溫養形體,為守邪之神者,表也。從諸經而行於脈外,則為運動形體,五官得之,而耳目聰明,四體得之,而手足持行,此皆枝葉也。其根本在腎,附於脂膏,則為水中之火,如燈之附於油也。

根本治法,有宜補火者,如燈之添草則光焰益大;有宜補水者,如燈之加油則長明不熄。世俗專以補火為事,則油竭者光亦熄矣。其枝葉在經,溫於肌肉,則附於汗液,如樹木之以皮行津,得春夏陽氣,而後漿汁盛也。枝葉治法,有宜用散者,如樹之津氣通則榮茂,有宜用收者,如樹之皮津泄則枯槁。

世俗專以斂補為事,則津壅者,樹必脹絕矣(如漆樹,日久不取漆,則必脹悶而枯。用樹皮行津,以比衛陽之汗,其理至確。凡過汗亡陽者,即亡衛陽耳)。是以欲衛氣之根本強,則當油草並加,不可專用熱藥,欲衛氣之枝葉盛,則當散斂兼施,不可專用補藥。凡治病養生皆然,不獨中風也。

八方之風,雖有寒熱之不同,然皆為陽邪,況又從熱化者,五居其三。人身衛氣,即是陽氣,以陽邪而與陽氣合,則水乳交融,毫無捍格矣。同類相求,而不相爭,此偏枯中風者,所以無惡寒發熱等症也。可知中風之傷衛氣,乃邪風與衛氣相混耳。其所以知覺運動皆為之不靈者,譬如三軍之卒,有一軍與賊私和,則號令不行,獨一軍不行也,勢必三軍皆為掣肘,觀望不前矣。故善治中風者,必先從而分之,使邪風與衛氣相離,而後風可淨,而衛氣仍為我用也。

此侯氏黑散,所以用白礬之意。喻嘉言謂,為填塞空竅。夫白礬善消物,豈是填塞之藥?可謂鑿矣。

凡風之入,必乘衛氣之隙,其隙多起於內熱。蓋寒則衛氣斂,故冬時之人多無汗,熱則衛氣散,故夏時之人多大汗,寒則腠理閉,故無隙可入,熱則腠理開,故有隙可乘。其內熱或生於七情,或生於飲食(每見好服溫補者,多有中風之病),此所謂以內因而感召外因也。後人有所謂胃熱生內風而致者,其言甚是,然不知此為衛氣之病,究屬一得之見。

嘉言謂猝倒不省人事為陽虛,而妄擬參附為治,總由不識衛氣有表裡之義耳。《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此論專言衛氣,煩勞即內熱也,張即開也。此衛氣因熱起隙之由也。又曰:闢積於夏,使人煎厥。闢亦開也,夏則腠理汗孔皆開也。煎即煩也,厥者逆也,謂氣逆於上,則多熱也。

此皆言內熱。又曰:目盲不可以視,耳聾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此即形狀中風昏不知人之象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討論]

治療的方法沒有其他,主要是針對衛氣進行治療。衛氣有根本和枝葉之分,也有表和裏的區別。衛氣源自下焦,腎間的動氣,這是根本。從少陰經脈間行走,貫穿五臟,形成知覺和靈性,穿過六腑,促進三焦氣化的運作,這些都是裏層的作用。溫暖身體,抵抗邪氣,這是表層的功能。沿著各條經脈在脈外運行,促進身體活動,五官因此變得聰明,四肢也因此能夠行動自如,這些都是枝葉的效果。其根本存在於腎臟,附著在脂膏上,就像水中的火,如同燈油附著於燈一樣。

對於根本的治療,有時需要補充火氣,如同在燈中添加草料,使光芒更亮;有時需要補充水氣,如同在燈中加油,使其長時間燃燒不息。一般人的做法往往是專注於補火,然而,如果油盡了,光也會熄滅。枝葉在經脈中,溫暖肌肉,附著在汗液中,如同樹木通過皮膚運行水分,得到春夏的陽氣,然後汁液才會旺盛。對於枝葉的治療,有時需要使用散發方法,如同樹木的津氣流通才能茂盛,有時需要使用收斂方法,如同樹皮津液流失就會枯萎。

一般人的做法往往是專注於收斂和補充,然而,如果津液過多,樹木必然會膨脹甚至死亡。因此,想要衛氣的根本強壯,應當同時增加油和草,不能單純使用熱藥,想要衛氣的枝葉繁茂,應當同時使用散發和收斂的方法,不能單純使用補藥。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都是如此,不僅限於中風。

八方的風,雖然有寒熱的不同,但都是陽邪,尤其是轉化為熱的風,佔了五分之三。人體的衛氣,就是陽氣,陽邪和陽氣相結合,就像水和乳交融,毫無阻隔。同類相吸,不會互相爭奪,這就是中風者不會出現惡寒發熱等症狀的原因。可以知道,中風對衛氣的傷害,就是邪風和衛氣混在一起。之所以知覺和運動功能受到影響,就像是軍隊中有一部分士兵與敵人私下和解,軍令無法執行,勢必會影響整個軍隊的行動。因此,善於治療中風的人,必須首先將邪風和衛氣分開,使邪風與衛氣分離,然後才能清除風邪,衛氣才能重新為我們所用。

這就是侯氏黑散使用白礬的原因。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填補空洞。但是,白礬具有消除作用,怎麼可能是填補的藥物呢?

風邪侵入,必定是趁著衛氣的空隙,這種空隙大多來自於內熱。因為寒冷時,衛氣收斂,所以冬天人們很少出汗,熱時,衛氣散發,所以夏天人們容易大量出汗,寒冷時,腠理閉合,沒有空隙可以進入,熱時,腠理開放,就有了被風邪乘虛而入的機會。內熱可能由情緒波動或飲食引起,有些人過度服用溫補藥物,結果導致中風,這就是所謂的由內因引起的外因。後世有人認為,胃熱引發內風,導致中風,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他們不知道這實際上是衛氣的問題,這是他們的見解有所侷限。

有人認為突然倒地、失去意識是因為陽氣虛弱,並建議使用人參附子來治療,這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衛氣有表裏之分。《素問》中提到:「煩勞則張」,這段話專門講述衛氣,煩勞即內熱,張即開放,這就是衛氣因熱而產生空隙的原因。又說:「闢積於夏,使人煎厥」,闢也是開放的意思,夏天腠理和汗孔都是開放的,煎即煩躁,厥指氣逆,指的是氣逆於上,就會感到熱。

這些都在描述內熱的情況。又說:「目盲不可以視,耳聾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這就是中風昏迷不醒的症狀。

衛氣的空隙,由於表氣不牢固,看起來似乎不能使用散發藥物。然而,使用溫藥作為散發藥物是不適合的,但如果使用涼藥作為散發藥物,卻是極好的方法。因為涼藥可以使腠理收斂,而散發藥物可以讓衛氣流通。我曾經見過一些半身不遂伴隨麻木的患者,《內經》中提到:「衛氣不通者,為皮痹不仁」,衛氣閉塞,就會出現麻木。有些患者使用滋陰養血的藥物痊癒,這是因為他們的病情較輕,得到這些甘寒陰藥,可以解除他們的內熱。

但如果病情稍微嚴重一些,就難以見效。由此可見,這種病症不能從血液治療。那些過度服用溫補藥物的人,很多最終成為殘廢。因為這種病症本來是由內熱引起的,而且還伴有外熱邪氣(東風溫暖、南風炎熱、西風乾燥,四方之氣中,熱氣佔三分之二)。

南方地區氣候溫暖,人們的腠理經常開放,衛氣疏鬆,因此中風的人較多。北方地區氣候寒冷,人們的腠理經常閉合,衛氣緊密,因此中風的人較少。只有那些地位尊貴、生活過於溫暖的人偶爾會中風,但他們通常很容易痊癒。我曾經見過三個南方人在中風後前往北方痊癒的例子(他們都服用了蘇合香丸)。《素問》中提到:「陰精所奉者,其人壽」,《西洋志》中提到:「歐邏巴以北,地寒,人多壽;葛淄巴處南,四時皆熱,其人不壽」,這些都不是空談。

對於長期患病的人,必須首先照顧好他們的脾胃,因為血氣的生成完全依賴於脾胃的運化。然而,脾胃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脾臟屬陰,是臟器,負責幫助胃部運行津液。治療脾臟的方法應該是使其保持乾燥,這樣它才能健康;應該補充營養,這樣它才能更強壯,因此適合使用甘溫藥物。胃部屬陽,是腑,是水穀之海。治療胃部的方法應該是保持濕潤,這樣它才能消化食物;應該保持通暢,這樣它才能運行。因此適合使用清涼藥物。有人認為,養胃和補脾有天壤之別。葉天士認為,如果胃部功能不強,使用清涼藥物可以增強其功能;如果脾臟功能不佳,使用溫補藥物可以增強其功能。《內經》中提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寒飲即清涼養胃的意義,熱飲即甘溫補脾的意義。腸即小腸,是食物的受盛之地(所有食物的腐化都在小腸內發生),經過腐化的食物,脾臟才能吸取其精華,生成氣血(水谷精氣向上輸送至脾臟)。因此,文中並未提及脾臟,而是提到了腸。

這些觀點正好與《內經》相吻合,只是兩位作者都是從臨牀治療中得出的感悟,所以他們的表達方式與《內經》有所不同。

脾胃的治療方法不同,那麼如何區別呢?答案是根據疾病來區別。如果疾病起源於寒症,且患者無法進食,應當使用乾燥和補脾的方法,使用甘溫藥物;如果疾病起源於熱症,且患者無法進食,應當使用濕潤和通胃的方法,使用清涼藥物。這不僅適用於疾病初期,即使在長期患病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例如,對於偏寒或偏熱的疾病,在症狀消失後,如果患者仍然無法進食,使用清涼藥物,胃氣就能迅速恢復。一般人只知道補脾的方法,卻不知道養胃的方法,往往看到熱病患者無法進食,立刻想到清涼藥物會傷害脾臟,因此懷疑不敢使用,這對患者的傷害很大。李東垣撰寫了《脾胃論》,但他未能清晰地區分脾胃的治療方法,僅僅提供了調和的說法,這也是因為他的學術流派不夠清晰,對體內環境的理解不足。

對於那些先患有熱病,後來轉變為寒症的患者,應當使用補脾的方法;對於那些先患有寒病,後來轉變為熱症的患者,應當使用養胃的方法。對於長期患病且脾胃功能不佳的患者,應當根據他們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