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藥餌 (1)
論藥餌 (1)
1. 論藥餌
昔扁鵲但論脈書(即《難經》),未傳禁方,故無方論。因未遇傳人,而遽遭李謐之害也(秦國太醫自以技不如扁鵲,使刺客害之)。《神農本經》、伊尹湯液又無傳書,往往為後世所淆亂。張仲師有《金匱方》,亦多散逸。如葛雅川、孫思邈之徒,皆剽竊《金匱方》而自為書,究不能明其旨。
近世如李時珍之《綱目》,未免太雜(雖小說妄談,亦為採入,以亂其真,故其書太雜)。汪訒庵之《本草》,未免太迂(淡竹葉,隰草也,乃隸木部,其他舛謬亦多)。方藥之道幾於晦矣。竊以平生所試驗,質諸仲景遺書,充類至盡,固可以意求之也。茲擇其切要者列下。
病在衛氣,則當從衛分用藥。衛氣有表裡不同,表者行津為汗,溫養形體之陽氣也;里者受命之根,水中之火,即腎間動氣也。腎間動氣,即衛氣之根,出於下焦,附以脂膏,為水中之火,其治有四法:火衰者,溫中以益之,如燈之添草也。其藥則有附子、肉桂、胡巴、故紙、乾薑、吳萸,及椒、磺、茴香之屬;其方則有四逆、回陽、理中、溫中之類。火盛者,壯水以制之,如燈之添油也。
其藥則有地黃、白芍、知母、黃柏、元參、龜膠,及丹皮、芩、連之屬;其方則有八味(知柏八味)、六味、封髓(古有三方封髓丹)、固精之類。火離於水,虛陽外浮者,則先用溫中,引陽下歸於根,後用壯水戀陽,使不復越,則陰平陽秘矣。火鬱於水,真陽不伸者,則於益陽之中加以透發,如麻黃附子細辛之意,則陰退陽盛矣。
衛行脈外,為守邪之神,溫於肌肉,運於形體,為肌表之陽,其治有六法:或表陽外閉,無汗煩悶,則發汗以疏之,如麻黃、桂枝、羌活、獨活之類。或表陽外泄,汗出不止,則固表以斂之,如白芍、龍骨、牡蠣、附子、黃耆之類。或表陽太盛,肌熱如灼,則涼肌以解之,如石膏、知母、胡連、地皮之類。
或表陽太虛,厥冷惡寒,則溫經以助之,如桂枝、乾薑、參、耆、香、蔻之類。或衛氣盛於陽經,而衰於陰經,上逆者,則苦以降之,如龍膽、梔子、黃連、蘆薈之類。或衛氣盛於陰經,而衰於陽經,下陷者,則辛以升之,如升麻、葛根、白朮、黃耆之類。
以上皆從衛分審病,用藥之大略也。若夫中風之治,則又當細辨之。
風為陽邪,衛為陽氣,兩陽相合,而不相爭,故無惡寒發熱等症。陽主開,故有自汗。衛為風所淆,則知覺運動俱為之不用,故猝倒不知人。仲景用獨活以解外(因其有汗,故只用輕表),白菊、秦艽以解風,白芍以固衛氣,歸身以附營氣,白朮以安宗氣,尤妙。入白礬以澄之,不使風與衛相渾,以遺日後之患,此侯氏黑散所以為至當至確之法也。
白話文:
論藥餌
古時候扁鵲只論述脈象和經絡(也就是《難經》),並沒有留下禁方,所以沒有專門論述藥方的著作。因為沒有遇到傳承衣缽的弟子,就突然遭到李謐的暗害(秦國太醫自恃醫術不如扁鵲,便派刺客殺害了他)。《神農本經》、伊尹的湯液方劑也沒有流傳下來完整的醫書,常常被後世人弄混淆。張仲景有《金匱要略方》,也散失了很多。像葛洪、孫思邈等人,都剽竊《金匱要略方》而自行編寫醫書,卻始終不能闡明其精髓。
近世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內容未免太雜亂(即使是小說、妄誕之談,也都被收錄進去,混淆了真正的藥理,所以他的書太雜了)。汪機的《本草述鉤》,又過於拘泥於古法(例如,淡竹葉,是生長在潮濕草地的植物,卻被歸類到木部,其他錯誤也很多)。藥方之道幾乎已經變得晦澀難懂了。我私下根據平生所驗證的,參照仲景的遺著,盡力將藥方分類,確實是可以從中推測出藥理的。現在我選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列在下面。
疾病在衛氣,就要從衛分用藥。衛氣有表裡之分,表衛行氣生津液化為汗,溫養身體的陽氣;里衛是生命之根,像水中的火一樣,也就是腎間的動氣。腎間動氣是衛氣的根本,源於下焦,附著在脂肪和膏脂上,如同水中的火,其治療方法有四種:火衰弱的,溫補中焦以增強它,就像給燈添草一樣。藥物有附子、肉桂、草烏、炮附子、乾薑、吳茱萸,以及胡椒、硫磺、茴香等等;方劑有四逆湯、回陽救逆湯、理中湯、溫中湯之類。火盛的,就要滋補腎陰以抑制它,就像給燈添油一樣。
藥物有熟地黃、白芍藥、知母、黃柏、玄參、龜甲膠,以及丹皮、黃芩、黃連等等;方劑有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封髓丹(古代有三種封髓丹)、固精之類。陽氣脫離陰液,虛陽外浮的,先要溫補中焦,引導陽氣下歸於根本,然後再滋補腎陰以約束陽氣,使之不再外越,則陰陽平和了。陽氣鬱結於陰液之中,真陽不能舒展的,要在溫補陽氣的同時加入發散的藥物,如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用意,則陰退陽盛了。
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是抵禦外邪的神氣,溫煦肌肉,運行於全身,是肌表之陽,其治療方法有六種:如果表陽外閉,無汗煩悶,就要發汗以疏通它,比如麻黃、桂枝、羌活、獨活之類。如果表陽外泄,汗出不止,就要固表斂汗,比如白芍藥、龍骨、牡蠣、附子、黃耆之類。如果表陽太盛,肌膚燥熱如灼,就要清熱涼肌,比如石膏、知母、胡黃連、生地黃之類。
如果表陽太虛,手足厥冷惡寒,就要溫經以助陽氣,比如桂枝、乾薑、人參、黃耆、肉桂、砂仁之類。如果衛氣盛於陽經,而衰於陰經,陽氣上逆的,就要用苦寒之藥瀉下,比如龍膽草、梔子、黃連、蘆薈之類。如果衛氣盛於陰經,而衰於陽經,陽氣下陷的,就要用辛溫之藥升提,比如升麻、葛根、白朮、黃耆之類。
以上都是根據衛分辨證論治,用藥的大概方法。至於中風的治療,則需要更細緻地辨別。
風邪屬陽邪,衛氣屬陽氣,兩種陽邪相遇,而不互相爭奪,所以沒有惡寒發熱等症狀。陽氣主開洩,所以會有自汗。衛氣被風邪擾亂,則感覺和運動功能都會喪失,所以會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仲景用獨活解表(因為有汗,所以只用輕微發汗的藥),白菊花、秦艽解風,白芍藥固衛氣,當歸補益營氣,白朮安扶宗氣,尤其妙。加入白礬澄清藥液,防止風邪和衛氣混雜,留下後患,這就是侯氏黑散之所以是最佳最確切的治療方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