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證候 (2)
論證候 (2)
1. 論證候
或智慮多疑。衛陽傷,則不能取決,其神不足故也。
或噯氣不食。此非不食,乃腹中不甚飢耳。衛傷一邊,則三焦氣化不速,不能消水穀也。
或消穀善飢。此惟風淫於內者有之,《內經》所謂風能消穀也。昔一友患此,治以鹹寒之藥,一日而偏枯喎僻皆愈。
或心煩不寐。衛氣浮於外,與風相合,不得行於陰,則目為之不瞑(詳《內經》)。
或貪眠嗜臥。此惟風入少陰者有之,仲師曰:少陰之為病,但欲寐。
或呵欠不止。一邊已傷之衛氣不行於陽,但欲入於陰,一邊未傷之衛氣能行於陽,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呵欠。此症最多。
或頭痛如箍。此邪風盛於三陽陽經也。三陽之脈皆上行於頭,風性上僭,故頭痛。
或背反如折。此邪風盛於太陽、督脈、陽蹺也。此三脈行於背,風邪入之,則三脈皆急。背反者,身往後仰,俗語所謂角弓反張也。《內經》名為痙。其症兼有目直視,頭搖,手足搐搦(即抽掣。中風之搐搦只一邊動)。此症較重,乃風邪兼入營分,故兼見此症。專在衛分者,無此症也。
以上十七症,初起時或有或無者也。
凡所必有之症,乃偏枯中風之本症,無此則非矣。或有或無之症,乃因其人受邪有輕重,經絡有虛實。人之形體起居不同,故病情亦有不同也。此皆從其初起而言之耳。若夫纏延日久,則人情百變,病情亦百變,雖大禹神聖,亦不能鑄鼎象物,窮盡怪相也。然可愈、不可愈,尚可以約略言之,今並附數則於下。
一、偏枯日久,以致骨節之間、肌膚之內,漸生痰涎,外見浮腫者,難愈。人身生氣寄於津液,亦猶天地生氣寄於水也。凡天下之無形而有形者,皆水也。《易》曰:天一生水。試看草木、昆蟲,莫不皆然。人身津液得衛氣以統之,則能生血、生肌,若衛氣為風所耗,則形體必瘦。
若津液停而為痰涎,注於肢節、肌膚之間,則必始瘦而後腫。《內經》謂:風氣客於諸經之絡,迫切而為沫。又謂:沃沫聚之則極,肌膚而為腫者是也。沃沫即痰涎也。俗書不知此理,或指為寒濕,或指為脾虛,誤矣。殊不知此症多生於熱,譬如以水擦手,熱則生泡,以火炙肌,亦生水泡。
可知熱從風生,沃沫微聚亦如水泡而已。此因日久,衛氣大耗,一時難於復舊,故難愈。若無此,則易矣。
一、偏枯日久,手足拘攣,不能屈伸者,難愈。《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筋雖為血所養,必得衛氣以溫之,而後舒捲自如。《難經》謂:血主濡之,氣主煦之。若日久,衛衰營血耗,無以養筋,是由氣分而累及血分,由淺入深,故難治。
一、偏枯日久,脈見沉細數急者,難治。凡中風之脈,必浮大而緩。考之《靈》、《素》、仲師,皆是如此說。驗之診治,亦是如此脈。有日久而此脈猶不退者,有日久而此脈盡退,獨見四時平脈者,有變見遲脈者,皆屬易愈。惟變成沉細數急者,最為難愈。所以然者,以其病已分入血分也。
白話文:
論證候
有些人會思慮過多、疑心重重,這是因為衛氣受損,無法果斷決策,精神也因此不足。
有些人會打嗝、不想吃飯,這並非真的不餓,而是肚子裡沒有很飢餓的感覺。這是因為衛氣有一邊受損,導致三焦氣化不順暢,無法順利消化食物。
有些人卻會消化快、容易餓,這通常是體內風邪過盛的表現。《內經》說過「風能消穀」,以前有個朋友有這種情況,用鹹寒的藥物治療,一天就治好了半身不遂和口眼歪斜的症狀。
有些人會心煩、睡不著,這是因為衛氣浮在體表,與風邪結合,無法進入體內陰分,導致眼睛無法閉合(詳細原因在《內經》中有說明)。
有些人卻會貪睡、喜歡躺著,這通常是風邪侵入少陰經的表現,張仲景說過「少陰之病,但欲寐」。
有些人會頻繁打哈欠,這是因為一邊受損的衛氣無法正常運行於陽分,只能往陰分走,而另一邊未受損的衛氣還能運行於陽分,陽氣引導向上,陰氣引導向下,陰陽互相牽引,所以會打哈欠。這種情況很常見。
有些人會頭痛,像被緊箍住一樣,這是風邪在三陽經旺盛的表現。三陽經的經脈都上行至頭部,風邪有向上侵犯的特性,所以會頭痛。
有些人會背部僵硬、像要折斷一樣,這是風邪在太陽經、督脈和陽蹺脈旺盛的表現。這三條經脈都在背部,風邪侵入會使三條經脈都變得緊張。背部僵硬代表身體向後仰,俗稱「角弓反張」。《內經》稱之為「痙」。這種症狀還會伴隨眼睛直視、頭搖晃、手腳抽搐(類似抽筋。中風的抽搐通常只發生在一側)。這種症狀比較嚴重,表示風邪已侵入營分,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只在衛分,就不會有這些症狀。
以上十七種症狀,在剛開始發病時,可能出現,也可能沒有出現。
而一定會出現的症狀,是半身不遂這種中風的基本症狀,沒有這個症狀就不是中風。至於有些可能會出現、有些可能不會出現的症狀,是因為每個人受到的風邪輕重不同、經絡的虛實不同,加上生活習慣也不同,所以病情也會有所差異。以上都是從剛開始發病時的情況來說的。如果病程拖延很久,情況就會千變萬化,病情也會跟著變化,即使像大禹這樣神聖的人,也無法將所有怪異的現象都描述清楚。不過,是否能治癒,還是可以大概判斷的,現在列舉幾種情況如下:
一、半身不遂病程拖延很久,導致關節之間、肌肉內部逐漸產生痰液,外表出現浮腫的,難以治癒。人體的生氣寄託在津液之中,就像天地的生氣寄託在水中一樣。凡是無形而能顯現為有形的,都屬於水。《易經》說「天一生水」。看看草木、昆蟲,莫不如此。人體的津液受到衛氣的統轄,才能產生血液、肌肉。如果衛氣被風邪耗損,形體一定會消瘦。
如果津液停滯而形成痰液,積存在肢體關節、肌肉之間,就會先變瘦,然後浮腫。《內經》說「風氣侵入經絡,迫使津液凝結成泡沫」,又說「泡沫聚集到極點,就會形成肌膚的腫脹」,這裡說的泡沫就是痰液。有些醫書不了解這個道理,將這種情況歸咎於寒濕,或是脾虛,這是錯誤的。要知道,這種症狀多半是因為熱,就像用水擦拭手,熱了就會起泡;用火燒烤皮膚,也會起水泡。
由此可知,熱是由風邪引起的,痰液的微小聚集也像水泡一樣。這是因為病程拖延很久,衛氣嚴重耗損,一時難以恢復,所以難以治癒。如果沒有這種情況,就比較容易治癒。
二、半身不遂病程拖延很久,手腳僵硬、不能彎曲伸直的,難以治癒。《內經》說「陽氣精純則能養神,柔和則能養筋」。筋雖然是靠血液滋養,但必須得到衛氣的溫煦,才能舒展自如。《難經》說「血主濡養,氣主溫煦」。如果病程拖延很久,衛氣衰弱、營血耗損,就無法滋養筋脈,這是從氣分影響到血分,由淺入深,所以難以治療。
三、半身不遂病程拖延很久,脈象呈現沉、細、數、急的,難以治癒。一般來說,中風的脈象應該是浮、大而緩。查看《靈樞》、《素問》和張仲景的著作,都是這樣說的。根據臨床診斷,也確實是這樣的脈象。有些病患病程拖延很久,這種脈象仍然沒有改變;有些病患病程拖延很久,這種脈象消失了,只出現正常的四季脈象;有些病患會變成遲脈,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治癒的。唯獨變成沉、細、數、急的脈象,最難治癒。這是因為病邪已經深入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