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藥餌 (1)
論藥餌 (1)
1. 論藥餌
昔扁鵲但論脈書(即《難經》),未傳禁方,故無方論。因未遇傳人,而遽遭李謐之害也(秦國太醫自以技不如扁鵲,使刺客害之)。《神農本經》、伊尹湯液又無傳書,往往為後世所淆亂。張仲師有《金匱方》,亦多散逸。如葛雅川、孫思邈之徒,皆剽竊《金匱方》而自為書,究不能明其旨。
白話文:
以前的扁鵲只寫了《難經》這本書,並沒有傳授祕方,所以沒有方劑論述。這是因為他沒有遇到傳人,卻突然遭到了李謐的迫害(秦國太醫自認爲技術不如扁鵲,派刺客謀害他)。《神農本草經》和伊尹的《湯液經》也沒有傳授下來,常常被後世的人弄亂。張仲景有《金匱要略》,但很多都失傳了。像葛雅川、孫思邈之類,都是剽竊《金匱要略》而寫自己的書,但最終也不能闡明它的深刻含義。
近世如李時珍之《綱目》,未免太雜(雖小說妄談,亦為採入,以亂其真,故其書太雜)。汪訒庵之《本草》,未免太迂(淡竹葉,隰草也,乃隸木部,其他舛謬亦多)。方藥之道幾於晦矣。竊以平生所試驗,質諸仲景遺書,充類至盡,固可以意求之也。茲擇其切要者列下。
白話文:
近來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未免太雜亂(雖然是小說雜談,但也被採入,因而混淆了真偽,所以他的書太雜亂了)。汪訒庵的《本草》一書,未免太過迂腐(淡竹葉是隰地生長的草,卻被歸類為木部,此外還有很多錯誤)。所以現在藥方的知識幾乎要失傳了。我個人平生所嘗試過的療法,都經過了仲景遺書的驗證,分類至盡,因此可以根據藥方結合自身病症去尋求治療。現在我將其中重要的治療方法列舉了出來。
病在衛氣,則當從衛分用藥。衛氣有表裡不同,表者行津為汗,溫養形體之陽氣也;里者受命之根,水中之火,即腎間動氣也。腎間動氣,即衛氣之根,出於下焦,附以脂膏,為水中之火,其治有四法:火衰者,溫中以益之,如燈之添草也。其藥則有附子、肉桂、胡巴、故紙、乾薑、吳萸,及椒、磺、茴香之屬;其方則有四逆、回陽、理中、溫中之類。火盛者,壯水以制之,如燈之添油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衛氣,那麼就要從衛分用藥。衛氣有表裡之分,表衛氣行津為汗,溫養形體之陽氣;裡衛氣是受命之根,水中之火,也就是腎間的動氣。腎間動氣,也就是衛氣的根源,出於下焦,附著脂膏,是水中之火,其治療方法有四種:
-
火衰者,溫中以益之,就像燈添草一樣。其藥有附子、肉桂、胡巴、故紙、乾薑、吳茱萸,以及椒、磺、茴香等。其方劑有四逆湯、回陽救逆湯、理中湯、溫中湯等。
-
火盛者,壯水以制之,就像燈添油一樣。其藥有知母、玄參、地黃、麥冬、五味子、黃柏等。其方劑有滋陰降火湯、清骨散、瀉青丸等。
-
火虧者,溫陽以補之,就像燈添柴一樣。其藥有附子、肉桂、吳茱萸、乾薑等。其方劑有四逆湯、回陽救逆湯、理中湯、溫中湯等。
-
火旺者,寒涼以清之,就像燈添水一樣。其藥有知母、玄參、地黃、麥冬、五味子、黃柏等。其方劑有滋陰降火湯、清骨散、瀉青丸等。
其藥則有地黃、白芍、知母、黃柏、元參、龜膠,及丹皮、芩、連之屬;其方則有八味(知柏八味)、六味、封髓(古有三方封髓丹)、固精之類。火離於水,虛陽外浮者,則先用溫中,引陽下歸於根,後用壯水戀陽,使不復越,則陰平陽秘矣。火鬱於水,真陽不伸者,則於益陽之中加以透發,如麻黃附子細辛之意,則陰退陽盛矣。
白話文:
藥物有生地黃、白芍藥、知母、黃柏、元參、龜板膠,還有丹皮、黃芩、黃連等藥物;藥方有「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封髓丹」、「固精丸」等。
如果火熱偏旺,虛陽外溢的人,先用溫補藥物溫暖人體中部,把陽氣引導歸回根本,再用滋補腎水的方法牽制陽氣,使它不再越過水,這樣陰虛就得到平復,陽氣也得到收斂。
如果火熱困鬱於水,真陽不能伸展的人,就在滋補陽氣的藥物中加上發散的藥物,如麻黃、附子、細辛等,這樣陰邪就會退去,陽氣就會旺盛。
衛行脈外,為守邪之神,溫於肌肉,運於形體,為肌表之陽,其治有六法:或表陽外閉,無汗煩悶,則發汗以疏之,如麻黃、桂枝、羌活、獨活之類。或表陽外泄,汗出不止,則固表以斂之,如白芍、龍骨、牡蠣、附子、黃耆之類。或表陽太盛,肌熱如灼,則涼肌以解之,如石膏、知母、胡連、地皮之類。
白話文:
衛氣在脈絡之外運行,是守護身體抵禦外邪的精氣,它溫養肌肉,周遍全身,是肌膚表面的陽氣。治療衛氣的病症有六種方法:
-
表陽外閉,沒有汗卻煩悶,則用發汗的方法來疏通,如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等藥物。
-
表陽外泄,汗出不止,則用固表的方法來斂攝,如白芍、龍骨、牡蠣、附子、黃耆等藥物。
-
表陽太盛,肌膚熱得像灼燒一樣,則用涼肌的方法來解除,如石膏、知母、胡連、地皮等藥物。
或表陽太虛,厥冷惡寒,則溫經以助之,如桂枝、乾薑、參、耆、香、蔻之類。或衛氣盛於陽經,而衰於陰經,上逆者,則苦以降之,如龍膽、梔子、黃連、蘆薈之類。或衛氣盛於陰經,而衰於陽經,下陷者,則辛以升之,如升麻、葛根、白朮、黃耆之類。
以上皆從衛分審病,用藥之大略也。若夫中風之治,則又當細辨之。
白話文:
如果陽氣太虛,手腳冰冷,畏寒,則溫暖經絡以幫助它,就像桂枝、乾薑、參、耆、香、蔻之類的藥物。如果衛氣盛於陽經,而衰於陰經,上逆者,則用苦寒的藥物來降低之,就像龍膽、梔子、黃連、蘆薈之類的藥物。如果衛氣盛於陰經,而衰於陽經,下陷者,則用辛熱的藥物來升提之,就像升麻、葛根、白朮、黃耆之類的藥物。
風為陽邪,衛為陽氣,兩陽相合,而不相爭,故無惡寒發熱等症。陽主開,故有自汗。衛為風所淆,則知覺運動俱為之不用,故猝倒不知人。仲景用獨活以解外(因其有汗,故只用輕表),白菊、秦艽以解風,白芍以固衛氣,歸身以附營氣,白朮以安宗氣,尤妙。入白礬以澄之,不使風與衛相渾,以遺日後之患,此侯氏黑散所以為至當至確之法也。
但中風必有從寒、從熱之不同,則此方亦有加溫、加涼之各異,特孫思邈從《金匱》錄方時多遺脫耳。
白話文:
風是陽性邪氣,衛氣是人體正氣的一種,也是陽性的,兩種陽性氣候相互配合,而不互相爭鬥,所以不會出現惡寒發熱等症狀。陽氣主開,所以會自汗。衛氣被風邪所擾亂,人的知覺和運動都會因此而喪失,所以會突然倒地不醒人事。仲景用獨活來解表,因為病人有自汗,所以只用輕表藥;用白菊、秦艽來解風;用白芍來固衛氣;用歸身來補益營氣;用白朮來安中氣,實在是妙不可言。加入白礬以澄清水溶液,不讓風邪和衛氣混雜在一起,以免留下後患,這就是侯氏黑散之所以為至當至確的方法。
中風之從寒化者,何以辨之?曰:其四肢必厥,必無汗(寒則腠理閉),餘症與前同。其治宜峻表,如麻黃加三生飲之類。嘗用防風通聖散而愈者五人。其方則麻黃、桂枝、防風、羌活、白朮、白芍、當歸、枳殼、大黃、芒硝也,因藥力甚猛,自能分開邪正,故不加入白礬。
白話文:
使用膽礬(硫酸銅)、青礬(硫酸亞鐵)和硝石(硝酸鉀)加入沒食子酸(單寧酸)中。
中風之從熱化者,何以辨?曰:其舌必枯(乾裂如錯),四肢必熱,必大汗(熱氣所蒸),餘症與前同。其治宜涼解,如清涼飲子及玳瑁散主之,然總不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為妙。生平嘗用此二方治十餘人,皆有殊效。亦因藥力甚猛,自能分開邪正,故亦不必白礬澄之也。
以上二條,皆初起用藥之法,若不如此,多至拘攣痿廢矣。其後治之法,又當細辨之。
白話文:
中風病是從熱邪化出來的,應該怎麼辨別呢?方法是:舌頭一定乾裂(乾裂如碎裂),四肢必定是熱的,必定大汗淋漓(熱氣所蒸),其餘症狀與前面的熱化中風相同。它的治法宜於清涼解熱,如清涼飲子和玳瑁散為主,然而總的來說不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有效。平時我曾用這二種方子治癒十幾個人,都有特別的效果。也是因為藥力很猛,自然就能夠分辨出邪正,所以也不必用白礬澄清。
中風數日之後,人事漸醒,諸症漸減者,邪風衰也。然餘邪之與衛氣相融者,必不能淨,衛氣之為風耗者,必難驟復,故往往有偏枯、善忘諸恙。其治又當從養營、養氣之中,加入竹瀝、荊瀝為引,或加薑汁為引(初起從寒化者可加,熱化者忌)。然藥力既輕,取效必不能速,又宜久服之,乃能有功也。
蓋竹瀝、荊瀝,乃草木行津之處,衛氣之在表,亦如樹木之以皮行津,故用此為引。
白話文:
中風幾天後,人慢慢清醒,各種症狀逐漸減輕,說明邪風力量衰退。但是,患者體內餘留的邪氣與衛氣交融在一起,難以完全清除。衛氣被風邪消耗,難以迅速恢復,因此,患者往往會有偏癱、健忘等症狀。治療方法仍應從養營、養氣入手,可以加入竹瀝、荊瀝作為引藥,也可以加入薑汁作為引藥(初期以寒邪化熱者可以加入,熱邪化熱者不宜加入)。由於藥力較弱,療效不會很快,需要長期服用才能取得效果。
中風日久,則衛氣必衰,在表之衛氣盛,必須益其腎間動氣,如樹木培其根本,則枝葉暢茂也。若專用耆、術,以補表陽,則宗氣必僭而生熱,而風之餘邪不除(人參、黃耆、白朮,皆補宗氣之藥)。若加入歸、芍、地黃以配之,則又僅生營血而已,而於衛氣無益。若用桂、附之類,雖能益腎間動氣,亦易於生熱。
白話文:
中風的病程時間一久,則衛氣必定虛衰。而位於體表的衛氣旺盛,必須充沛腎間的動氣,就好像樹木培養其根基,那麼枝葉就會茂盛繁茂。如果只用人參、黃耆、白朮,以補益有形之陽,則宗氣必定會太過而產生熱邪,而風邪的餘邪則不能消除。(人參、黃耆、白朮都是補益宗氣的藥物)。如果加入當歸、芍藥、地黃與之相配,則又只能生長營血而已,而對於衛氣卻沒有益處。如果使用桂枝、附子這一類的藥物,雖然能夠充沛腎間的動氣,但也容易產生熱邪。
昔人創易老地黃飲子,用桂枝、附子,與生地、麥冬,白菊同用,服之亦有效驗(必加竹瀝、荊瀝方效)。然總不如紫河車之妙,其性得血氣之餘,既非草木可比,且又不寒不熱,而為衛氣生髮之源。蓋人身結胎時,其形如兩甲,即兩腎也。此衛氣受生之始,河車即從此兩甲而生,以包護於五官、四體之外,即衛氣外行軀殼,衛外為固之始,以血肉之屬補,為血肉之同氣相求,乃無上妙品也。
白話文:
古人創始的易老地黃飲,用桂枝、附子,加上生地、麥冬、白菊花一起服用,也有效驗(一定要加竹瀝、荊瀝纔有效)。但是總比不上紫河車的奇妙,它的特性獲得血氣的精華,不是草藥可以比擬,而且不寒不熱,是衛氣生長的來源。
人的身體在形成胎兒時,形狀像兩個甲殼,也就是兩個腎臟。這是衛氣開始形成的地方,紫河車就是從這兩個甲殼而產生,包護在五官、四肢之外,也就是衛氣在外面的軀殼運行,衛外是固定的開始,用血肉的東西補充,因為血肉氣味相同就會相互吸引,這是無上的妙藥。
近日廣東出有再造丸,服之亦間有效者,而不知其為何藥。後於靜芸齊《集驗良方》中見之,即蘇合丸之加減耳。其方皆辛香行氣之藥,用之於寒化者則效,用之於熱化者多不效。其曰:中左者用四物湯下,中右者用四君子湯下,亦不過沿襲左血右氣,為詭遇之計,究非治病正理。
白話文:
最近廣東生產了再造丸,服用後效果也不錯,但大家不知道它是什麼藥。後來在《靜芸齊集驗良方》中看到,其實就是蘇合丸加減而成的。它的藥方都是辛香行氣的藥物,用於寒性體質的人效果好,用於熱性體質的人大多沒有效果。書中說:左側疼痛的人用四物湯送服,右側疼痛的人用四君子湯送服,也不過是沿襲左血右氣的說法,為了應付不同的情況而採取的權宜之計,究其根本,並非治療疾病的正道。
夫人益衛氣之法,多主用酒。《靈樞》謂飲酒者,衛氣盛,先行絡脈,後行經脈,是以知有何脈之動。今驗之人事,凡飲酒者,懦夫有強毅之氣,愚夫有明決之氣,笨人有輕便之氣,靜者好動,嚅者多言,此皆緣衛氣先盛,則知覺運動迥異於常耳。是以扁鵲對齊桓侯有酒醪之語。
白話文:
養護衛氣的方法,大多以酒為主。《靈樞》說,飲酒的人,衛氣旺盛,先流到絡脈,後流到經脈,因此知道有脈搏的跳動。現在驗證到人身上,凡是飲酒的人,懦弱的人有剛毅之氣,愚鈍的人有明智的決斷,笨拙的人有輕快的氣質,安靜的人喜歡動,口拙的人則口若懸河,這些都是因為衛氣先盛,所以知覺和運動都跟平常不太一樣。所以扁鵲對齊桓侯說了酒醪這番話。
然則欲益衛氣,正不必戒酒,但不可太過,太過反耗氣,不可太熱,太熱反生病(宜別圖浸酒之法)。紹酒乃馬蓼曲所作,馬蓼曲性克削,能盪滌腸胃,非過食油膩者不能受。燒酒雖熱,然是水中之火,故為佳,但不宜多飲耳。蓋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是在養生者宜自為斟酌也。
揚州有百花酒甚佳,京都史國公酒亦佳。
白話文:
想要增強體質,不一定要戒酒,但不能太過量,太過量反而會消耗元氣;酒不能太燙,太燙反而會生病(應該另外想辦法來浸酒)。紹興酒是用馬蓼曲製成的,馬蓼曲性味辛辣,具有清除腸胃的作用,一般人喝不慣,只有吃太多油膩食物的人才能接受。燒酒雖然很熱,但是它畢竟是水中之火,所以是好的,但也不宜多喝。天地之間沒有完美的事物,聖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能力,所以養生的人應該自己斟酌。
食物不必過拘,不論寒熱,皆可取食。蓋食雜則無偏寒、偏熱之患,若認定一類為食,則偏矣。《素問》曰:物增而久(謂專食一物者),夭之由也。可以知戒。嘗見中風偏枯人,謹守醫戒者,雖服藥而不愈,其放飯流歠者,雖不藥而自愈。可知治病之道,在於得訣,不在於戒口也。
白話文:
食物不需要過於拘束,不論寒性或熱性,都可以食用。因為飲食種類多樣,就不會出現偏寒或偏熱的問題。如果只認定一類食物為食物,那就偏頗了。《素問》說:長期只吃一種食物,會導致身體早衰。這可以讓人戒除只吃一種食物的習慣。我曾經見過中風偏癱的人,他們謹守醫生的戒律,雖然服藥但並不見好轉;而那些放寬飲食、隨意飲食的人,雖然沒吃藥,症狀卻自然痊癒了。由此可知,治療疾病的方法在於掌握訣竅,而不是在於忌口。
唯是習俗相沿,必多疑慮,今亦從俗,但戒動風之物,如雄雞、鯉魚、黃鱔、鮮蝦、香椿、鮮菌六者而已,其他俱不必戒也。至於日用暈肉蔬菜,與衛氣相習已久,戒之則無以養胃氣矣。
白話文:
那是過去留下來的習慣,難免疑慮多多,現在也跟隨習俗,只禁止吃動風的動物,包括雄性雞、魚、黃魚、鮮魚、香菜、食用真菌等六種。其他日常吃的肉類和蔬菜,與衛氣(六種食物的粗氣)已經成為好友很長時間了,如果禁止,就沒辦法養胃氣了。
凡素有小恙,與中風本病無涉者,則不必兼治,反分藥力,縱欲除盡,亦必愈後治之。如腸風痔血等症,此血溢於陽明正絡而來,《內經》所謂:陰絡傷(腸在下,故曰陰絡),則血下溢為圊血(大便曰圊)是也。此屬血分,與衛氣風邪無涉,故不必兼治。且此為輕恙,風為重恙,不可治輕而棄重也。
白話文:
凡是本來就有小毛病,而與中風的病狀無關的,則不必同時治療,否則會分散藥力,即使想要全部消除,也必須等到中風病治好之後再治療。像腸風痔血等病症,這種血是從陽明的正經溢出來的,《內經》上說:陰絡受傷(腸在下,所以稱做陰絡),血就會往下溢出成為大便中的血。這屬於血的病症,與衛氣、風邪無關,所以不必同時治療。何況這是輕微的病症,中風則是嚴重的病症,不能僅治療輕微的病症而放棄嚴重的病症。
凡服藥餌,有不宜服而服之反無恙者,以其本無甚病,縱誤服藥餌,亦不過如多食寒物、多食熱物而已。蓋無病,則人身氣血不為之動,故得無恙也。若因其無恙,而輒信為可服,服之日久,未有不增病者矣。此亦物增而久之義也。有不宜服而服之即有害者,以其本有病,稍一誤用,則其害立應。
蓋有病,則人身氣血已動,再加誤藥,以助其病,則病愈劇矣。故曰:不服藥為中醫。
白話文:
當一個人服用藥物或食物時,有些人不適合服用,但服用後卻沒有任何異狀,那是因為他們本身沒有嚴重的疾病,即使誤服藥物或食物,就如同吃多了寒涼的食物或是吃多了燥熱的食物一樣。因為沒有疾病,因此人體的氣血不會受到影響,所以沒有不適。如果因為沒有不適,就認為可以繼續服用,長期服用下去,一定會增加疾病。這也是事物累積久了而產生的問題。有些人不適合服用,一服用就產生危害,那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有疾病,只要稍微誤用,危害就會立竿見影。
凡過服藥餌者,其效遲,往往寒之不見其涼,溫之不見其熱,因其胃口與藥習慣耳。有連服十數劑,不甚見功,其實已暗受其益,譬如嗜酒之人,一旦使之戒酒,則反難過矣。
白話文:
凡是服用藥物者,藥效通常會比較慢,時常服用寒涼藥物卻感受不到涼爽,服用溫熱藥物卻感受不到溫熱,這是因為胃腸已經習慣了藥物的性質。有的人連續服用十幾劑藥物,好像沒有什麼效果,但其實已經暗中得到了益處。就如嗜酒的人,如果突然讓他戒酒,就會感到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