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笏

《中風論》~ 論脈訣

回本書目錄

論脈訣

1. 論脈訣

後世知斥高陽生之訛訣,而不知辨王叔和之《脈經》,總由不讀《靈》、《素》之過也。《靈》、《素》謂:人迎為頸脈。即結喉兩邊之人迎穴也,叔和則指為左手脈名。《難經》謂:陽得寸內九分,陰得尺中一寸。並無關脈地步,叔和則強分三段,又將奇經八脈概附兩手,分為九道。

白話文:

後世的人知道批判高陽生錯誤的訣竅,卻不知道評論王叔和的《脈經》,這都是因為不讀《靈樞》、《素問》的過錯。《靈樞》、《素問》說:人迎是頸脈。也就是結喉兩邊的人迎穴,王叔和卻把人迎當成左手脈的名稱。《難經》說:陽脈診寸口內九分,陰脈診尺脈中一寸。並沒有關脈的位置,王叔和卻硬把它分為三段,又把奇經八脈都概括在兩手中,分為九道。

種種虛誕,真堪捧腹。至分左寸為心、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右寸肺、大腸,右關脾、胃,右尺命門、三焦,其法並不見於《靈》、《素》、《難經》,即後之仲師書中,亦無有也。後世又有各自為法,顛倒安置者。籲!五臟六腑本生成之物,可以任人提挈視如傀儡乎?今試詰之曰:仲師謂尺寸俱緊者,名曰傷寒。若以此部位論之,則是五臟六腑皆病,何以止言曰太陽病耶?吾知其必無應矣。

白話文:

這些虛妄荒謬的說法,實在令人捧腹大笑。至於把左寸脈分為心、小腸,左關脈分為肝、膽,左尺脈分為腎、膀胱;右寸脈分為肺、大腸,右關脈分為脾、胃,右尺脈分為命門、三焦,這種方法在《靈樞》、《素問》和《難經》中都不見記載,即使在後來的仲景的著作中,也沒有。後來還有一些人各自為法,顛倒安置。唉!五臟六腑是人體自然形成的器官,難道可以任人擺布,視如傀儡嗎?現在試問一下:仲景說寸口脈和尺脈都緊的,叫做傷寒。如果按照這個部位來論述,那麼就是五臟六腑都有病,為什麼只說它是太陽病呢?我知道這種說法肯定不會有人贊同。

然則諸家脈法皆欺人之語,不足信也。惟《靈》、《素》、《難經》、仲景之脈,乃古聖所貽,各有至理,且其法相同,謹摘其要如左。

白話文:

但是,各家脈法都是欺騙人的說法,不可信。只有《靈樞》、《素問》、《難經》、仲景脈診之法,乃是古代聖賢所遺留下來的,都有深刻的道理,而且它們的方法相同,謹慎摘選它們的要點如下。

一曰經脈診法,即手足陰陽十二經也。外病必先起於經脈,內病亦必發現於經脈,故為診病第一要法。經脈有三陽,可以審衛氣,以衛氣盛於陽經也。經脈有三陰,可以察營血,以營血盛於陰經也。《內經》取結喉旁人迎穴為陽明脈,以候三陽經及衛氣,取兩手寸口,又名氣口,為太陰脈,以候三陰經及營血。其法:人迎盛於氣口一倍,為少陽病;二倍,為陽明病;三倍,為太陽病。

白話文:

第一種診法是經脈診法,也就是手足陰陽十二經。外在的疾病必定首先起於經脈,內在的疾病也必定發於經脈,所以是診斷疾病的第一要法。經脈有三陽,可以審查衛氣,衛氣旺盛於陽經。經脈有三陰,可以觀察營血,營血旺盛於陰經。《內經》採用結喉旁的人迎穴為陽明脈,用它察看三陽經及衛氣;採用兩手寸口的氣口為太陰脈,用它察看三陰經及營血。其診法:人迎穴的脈比氣口脈盛一倍,為少陽病;盛兩倍,為陽明病;盛三倍,為太陽病。

氣口盛於人迎一倍,為少陰病;二倍,為厥陰病;三倍,為太陰病。《難經》則括其法,於兩手尺寸中,以寸候三陽,尺候三陰,關為陰陽之界。其尺寸相較法,亦如《內經》,以人迎氣口相較也。仲師之法與《難經》同。

白話文:

如果人迎穴的氣口處的浮緩氣比正常情況下的多一倍,則為少陰病;比正常情況下的多兩倍,則為厥陰病;比正常情況下的多三倍,則為太陰病。《難經》則簡要地總結了這個方法,即在兩手尺寸之中,以寸口來觀察三陽,以尺澤來觀察三陰,關脈為陰陽的分界線。其尺寸相較的方法,也像《內經》所說的一樣,以人迎穴的氣口處的浮緩氣與正常情況下的比較。仲師的方法與《難經》的相同。

一曰臟氣診法,分淺深為五層。第一層,極浮者為肺。《內經》謂:皮毛為肺之合。又謂:臟真高於肺。《難經》謂:三菽之重。仲師同。第二層,略浮者為心。《內經》謂:血為心之合。又謂:心藏血脈之氣。《難經》謂:六菽之重。仲師同。第三層,浮沉之中者為脾。《內經》謂:肉為脾之合。

白話文:

第一套:臟氣診法,分為淺浮和深沉的五層。第一層,極度浮的人是肺。根據《內經》的理論:皮膚和汗毛是肺氣的住所。另一個理論指出:肺臟的實質高於肺氣。根據《難經》的理論:肺臟的重量相當於三株菽的種子。仲師也同意這個理論。第二層,略微浮的人是心。根據《內經》的理論:血液是心氣的住所。另一個理論指出:心臟藏著血脈之氣。根據《難經》的理論:心臟的重量相當於六株菽的種子。仲師也同意這個理論。第三層,浮沉之間的人是脾臟。根據《內經》的理論:肌肉是脾臟的住所。

又謂:脾藏肌肉之氣。《難經》謂:九菽之重。仲師同。第四層,略沉者為肝。《內經》謂:筋為肝之合。又謂:肝藏筋膜之氣。《難經》謂:十二菽之重。仲師同。第五層,極沉者為腎。《內經》謂:骨為腎之合。又謂:腎藏骨髓之氣。《難經》謂:按之至骨。仲師同。

白話文:

又說:脾藏肌肉之氣。《難經》說:九菽之重。仲景也這樣說。第四層,略沉者為肝。《內經》說:筋為肝之合。又說:肝藏筋膜之氣。《難經》說:十二菽之重。仲景也這樣說。第五層,極沉者為腎。《內經》說:骨為腎之合。又說:腎藏骨髓之氣。《難經》說:按之至骨。仲景也這樣說。

凡此五者,以見陽脈為腑病,見陰脈為臟病。如三菽見洪為大腸,見細為肺,余可類推。又以輕者為腑病,甚者為臟病。如三菽略澀為大腸,澀甚為肺,余可類推。

凡此五者,各有主脈,肺澀(又名毛)、心洪、脾緩、肝弦、腎石也。如三菽見洪,為心火刑金,余可類推。

白話文:

以上這五種脈象,是以陽脈來判斷腑臟哪個有疾病,可以看到陰脈來判斷臟腑哪個有疾病。像三菽脈看到洪大的脈象是大腸的疾病,看到細小的脈象是肺的疾病,其他可以依此類推。又以脈象輕的來判斷腑臟哪個有疾病,嚴重的來判斷臟腑哪個有疾病。像三菽脈稍微澀的是大腸的疾病,澀得很嚴重的則是肺的疾病,其他可以依此類推。

以上二法,平人則不見,惟病人乃見之。如病在經脈,則寸尺之診必變於常;如病在臟腑,則菽數之診必變於常。隨其所變見而斷其病,十不失一。

白話文:

以上兩種診病方法,健康的人不適用,只有病人才能使用。例如,如果疾病在經脈中,那麼寸口和尺脈的脈象就會發生變化;如果疾病在臟腑中,那麼浮、沉、數、遲四種脈象就會發生變化。根據這些變化的脈象來判斷疾病,十次中有九次是正確的。

一曰平脈敗脈診法。平脈者,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四時旺脈皆有和緩胃氣,故曰微也(微也,勿認為弱)。敗脈者,春但弦、夏但洪、秋但毛、冬但石,四時旺脈皆無和緩胃氣,故曰但也(但也,勿認為強)。蓋脈本營血隨宗氣而動,宗氣即呼吸天氣所生,天氣有春溫、夏熱、秋燥、冬寒之遞嬗,宗氣應之亦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遞嬗。

白話文:

一種是判斷脈象平和或敗壞的方法。平和的脈象:春天微弦,夏天微洪,秋天微毛,冬天微石,四季旺脈都有和緩的胃氣,所以稱為微(微,不要認為是弱)。敗壞的脈象:春天只有弦,夏天只有洪,秋天只有毛,冬天只有石,四季旺脈都沒有和緩的胃氣,所以稱為也(也,不要認為是強)。脈搏原本依賴營血,隨著宗氣而運動,宗氣是呼吸天氣所產生的,天氣有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炎熱、秋天的乾燥、冬天的寒冷等變化,宗氣應和天氣也有春天的弦、夏天的洪、秋天的毛、冬天的石等變化。

若營血乃飲食地氣所生,其性精專有常而不變,與宗氣相融,故反泯其跡,而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故曰胃氣也。若無胃氣,則無營血相隨,脈中僅止宗氣獨行,但見弦、洪、毛、石而已,故曰敗脈也。凡見敗脈者,為無胃氣,雖不病,亦不可救,是名真臟脈。凡脈有胃氣者,雖極危之病,亦有可生。

白話文:

如果認為營血是飲食和地氣所產生,它的特性精純專一、一成不變,與宗氣融合在一起,所以反倒消失它的蹤跡,而成為微弱的弦脈、洪脈、毛脈、石脈,所以說它是胃氣。如果沒有胃氣,就不會有營血跟隨,脈中只有宗氣單獨運行,只剩下弦脈、洪脈、毛脈、石脈而已,所以說它是敗脈。凡是見到敗脈的人,就是沒有胃氣,即使沒有生病,也無法挽救,這叫做真正的臟脈。凡是有胃氣的脈象,即使是極其危險的疾病,也有可能生還。

故曰: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即此義也。此法,以傷寒初起必見邪盛之脈,則審胃氣之法更當細辨。若傷寒十日以後,亦可用此法。

一曰脈體診法,其法有三。

白話文:

所以說,人得病但脈象不異常,那麼就能生還;脈象異常但人沒得病,那麼就會死亡,這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方法,是根據傷寒初起時肯定會出現邪氣旺盛的脈象,那麼審察胃氣的方法就應該更加仔細地區分。如果傷寒十天以後,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一是呼吸數診法:一息四至為平,五六至為數,二三至為遲,數極為散,數時一止為促,遲時一止為結,止有定數曰代。

白話文:

呼吸數診法:

一息呼吸四次是正常的,五六次是呼吸急促,二三次是呼吸緩慢,極度呼吸急促是呼吸紊亂,呼吸急促時突然停止是呼吸短促,呼吸緩慢時突然停止是呼吸結滯,呼吸停止有固定的次數叫做呼吸代償。

一是手指輕重診法:輕取曰浮;重取曰沉;浮沉皆有,中獨取無,曰芤;浮沉皆無,中獨取有,曰牢;浮無、沉有,曰伏;浮有、沉無,曰革;有力曰實;無力曰濡。

白話文:

一、手指輕重診脈法:

  1. 輕輕按壓脈搏,脈相浮起,稱為「浮脈」。

  2. 用力按壓脈搏,脈相沉下去,稱為「沉脈」。

  3. 輕按和用力的按壓都有脈出現,而中間沒有脈,稱為「芤脈」。

  4. 輕按和用力按壓都沒有脈,而中間有脈,稱為「牢脈」。

  5. 輕按沒有脈搏,用力按壓有脈搏,稱為「伏脈」。

  6. 輕按有脈搏,用力按壓沒有脈搏,稱為「革脈」。

  7. 按壓脈搏有力,稱為「實脈」。

  8. 按壓脈搏無力,稱為「濡脈」。

一是脈動形狀診法:流利曰滑,凝滯曰澀,大曰洪,小曰細,過指曰長,不及曰短,勁疾曰緊,從容曰緩,端直曰弦,厥厥而搖曰動。

以上凡二十四脈,精而熟之,可以該諸書診法。但其斷法甚多,難於詳載,故僅錄其脈名。

白話文:

  1. 脈動形狀診法:
  • 流暢通暢的脈象叫做「滑脈」
  • 凝澀不流暢的脈象叫做「澀脈」
  • 脈象寬大的叫做「洪脈」
  • 脈象細小的叫做「細脈」
  • 超過指節的叫做「長脈」
  • 不及指節的叫做「短脈」
  • 勁疾有力的叫做「緊脈」
  • 從容緩和的叫做「緩脈」
  • 端正筆直的叫做「弦脈」
  • 厥厥不定的叫做「動脈」

以上皆詳《靈》、《素》、仲師臟象及診脈審病之法。若夫病之所由起,或從外因,或從內因,但取切要於中風者,詳於後。

白話文:

以上對於臟象以及診脈審病的方法,皆可在《靈樞》、《素問》、仲景著作中見到。至於疾病的成因,可能有外因也有內因,然而在此僅取對中風最切要的部分,詳敘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