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笏

《中風論》~ 論衛氣 (1)

回本書目錄

論衛氣 (1)

1. 論衛氣

衛氣又名人氣,以其綱維群動,為知覺運動之主也。又名陽氣,以其溫養一身也。合而凝之則為衛陽,此受命養生之主也。乃合呼吸天氣與飲食地氣所生,天氣無形而至剛,衛氣兼之,故其性慓悍。《內經》又名之曰悍氣,與營血專資地氣,其性精專者判然不同。《內經》曰:飲食入胃,濁者為衛。

濁字正言其慓悍耳。因其慓悍,故不能行於脈中,而必行於脈外,此衛陽之所以不同於營陰也。

衛氣有體、有用,所謂體者,衛氣之根也。其根在腎,《內經》謂衛氣出於下焦,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臟腑者是也。《難經》稱為腎間動氣,後世稱為丹田真陽,即此衛氣。無形必有所附而始留,下焦乃脂膏最多之地,衛陽即附於脂膏中,故曰衛氣出於下焦。譬如燈附於油,則長明不息也。

故後人又指為水中之火。不獨人也,凡物之膏皆可燃火,則凡有生之物莫不各有陽氣附於膏中矣。所謂用者,衛氣之枝葉也,其義繁多,另詳於左。

其一曰:間行於五臟則五神生。從下焦而合於上焦宗氣,應於心,則生神而為喜笑;應於肺,則生魄而為悲哭;應於肝,則生魂而為怒呼;應於腎,則生智而為恐呻;應於脾,則生意而為思歌。總名之曰慧也。

其一曰:間行於六腑則水穀化。從下焦而上合於宗氣,應於胃則主納,應於膽則主決,應於小腸則主腐化,應於大腸則主傳送,應於膀胱則主滲利。總而名之,則曰三焦,所以行津化液也。凡大小二便之開合,皆三焦衛氣之所司,《難經》謂之原氣。

其一曰:出入於經絡則寤寐分。方其出也,從腎臟行於少陰之分(少陰為衛氣出入之門戶),由太陽、陽蹺上注於目,則目張而寤矣(此二脈皆上至於目之精明穴)。然後行於陽經,而五官為之用(凡陽經皆上於頭);行於手經,而手為之用;行於足經,而足為之用;間行於臟,而慧生;間行於腑,而飲食入。此衛氣之出,而為寤也。

兩邊齊出,且一時分馳者也。方其入也,從太陽、陽蹺而下走陰蹺,由少陰之分而注於腎,則目合而寐矣。故寐者,無五官之用,不在諸陽經也。無手足之用,不在手足諸經也。無飲食之需,不間行於腑也。唯從腎注心,從心注肺,從肺注肝,從肝注脾,從脾注腎,循環而已然。

雖內注於五臟,而在外之經脈不為用,則不能麗於實而生慧,但遊於虛而為夢。凡人夜之所夢,多屬晝之所為者,衛氣之所習也。其囈語者亦然,此衛氣之入而為寐也。亦兩邊齊入,且一時並收者也。若衛氣欲入於陰而寐,而勉強持之,使出而為寤,則必呵欠。《內經》謂:陰引而下,陽引而上,陰陽相引欠者是也。

其一曰:衛行有淺深。衛行脈外,《內經》所謂衛外而為固者也,《難經》名為守邪之神,然有淺深之別焉。其法分軀殼為六層,外一層為太陽,次陽明,三少陽,四太陰,五少陰,六厥陰(凡傷寒傳經即此)。

白話文:

[討論關於衛氣]

衛氣,又被人們稱為人氣,因為它能支持所有活動,負責知覺與運動。同時也被稱為陽氣,因它能溫暖全身。衛氣與陽氣結合,成為維護生命的主要力量。它是呼吸的空氣與飲食中的能量共同生成的。空氣無形卻極其強大,衛氣吸收了這種特性,因此其本質強悍。在《內經》中,衛氣又被稱為悍氣,與主要由食物產生的營血有著顯著的區別。《內經》中寫道:飲食進入胃部,其濃厚的部分轉化為衛氣。

“濃厚”二字正是形容其強悍的特徵。由於衛氣的強悍,它無法在血管中流動,只能在血管外部運作,這就是衛氣與營氣不同的地方。

衛氣有其本體與功能。所謂本體,就是衛氣的根源,其根源在腎。根據《內經》,衛氣源自下焦,經常沿著腳少陰的路徑,在臟腑之間穿梭。在《難經》中,這種能量被稱為腎間動氣,後世稱為丹田真陽,即是衛氣。無形的能量必定要依附某物才能存在,下焦是人體脂膏最多的地方,衛氣就附著在脂膏中,因此說衛氣出自下焦。這就像燈火附著在油上,可以持續燃燒。

因此,後人又將其比喻為水中的火。不僅人類如此,任何生物的脂膏都能燃燒,所以所有生物都有陽氣附著在脂膏中。所謂功能,是衛氣的分支,意義繁多,詳細解釋如下:

其一,衛氣在五臟之間穿梭,就能生成五神。從下焦與上焦宗氣結合,對應到心臟,生成神明,使人歡笑;對應到肺部,生成魄力,使人悲哭;對應到肝臟,生成魂魄,使人憤怒;對應到腎臟,生成智慧,使人恐懼;對應到脾臟,生成意念,使人思考。這些統稱為智慧。

其二,衛氣在六腑之間穿梭,就能消化食物。從下焦向上與宗氣結合,對應到胃部,主導食物攝取;對應到膽囊,主導決策;對應到小腸,主導腐化;對應到大腸,主導傳送;對應到膀胱,主導排泄。這些統稱為三焦,負責運行津液。大小便的控制都由三焦中的衛氣管理,《難經》稱之為原氣。

其三,衛氣在經絡間進出,決定醒睡。當衛氣從腎臟進入少陰區域(少陰是衛氣進出的門戶),再沿著太陽和陽蹺脈上升到眼睛,眼睛就會睜開,人也就清醒了(這兩條脈都延伸到眼睛的精明穴)。然後衛氣在陽經中運行,五官因此開始運作(所有陽經都連接到頭部);在手部經絡中運行,手部開始運作;在腳部經絡中運行,腳部開始運作;在臟腑之間穿梭,智慧開始生成;在六腑之間穿梭,食物開始消化。這是衛氣的出,使人清醒。

當衛氣從太陽和陽蹺脈向下移動到陰蹺脈,再沿著少陰區域回到腎臟,眼睛就會閉上,人也就進入睡眠。所以睡眠時,五官不再運作,因為不在陽經中;手腳不再運作,因為不在手腳的經絡中;不需要食物,因為不在六腑中。衛氣只會從腎臟流向心臟,再從心臟流向肺部,從肺部流向肝臟,從肝臟流向脾臟,再從脾臟流向腎臟,循環往復。

雖然衛氣在五臟中運行,但在外部經絡中卻不運作,因此無法產生實質的智慧,只能在虛幻中形成夢境。人們夜晚的夢境,大多反映白天的行為,這是衛氣的習慣。囈語也是如此,這是衛氣的入,使人進入睡眠。當衛氣想進入陰經進入睡眠,卻被迫保持清醒,就會打哈欠。《內經》中提到:陰氣引領下降,陽氣引領上升,陰陽互相引領,就會產生打哈欠。

其四,衛氣的運行有深淺之分。衛氣在血管外部運行,如《內經》所述,衛氣保護身體,使其堅固,《難經》稱之為守護邪氣的神靈。然而,衛氣的運行有深淺之分。其方法是將身體分為六層,最外層是太陽層,其次是陽明層,第三層是少陽層,第四層是太陰層,第五層是少陰層,第六層是厥陰層(所有感冒的傳播都遵循這個規律)。

在寅、卯、辰三個時辰,衛氣在少陽層運行;在巳、午、未三個時辰,衛氣在太陽層運行;在申、酉、戌三個時辰,衛氣在陽明層運行;在亥、子、丑三個時辰,衛氣在太陰層運行;在子、醜、寅三個時辰,衛氣在少陰層運行;在醜、寅、卯三個時辰,衛氣在厥陰層運行。因此,太陽層的衛氣最旺盛,少陽層的衛氣正在增強,陽明層的衛氣正在減弱,而三陰層的衛氣正在收斂。

即使都是衛氣,也有醒睡的開合,以及運行的深淺之分。《素問》的生氣通天論中寫道(這一章專門討論衛氣):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所以天空常因太陽而明亮。

由此可見,醒睡就像太陽在南陸行駛是冬天,而在北陸行駛是夏天;運行的深淺就像太陽升起是早晨,中午是中午,太陽落下是黃昏。《內經》中還有一刻少陽,二刻太陽,三刻陽明,四刻三陰的規律,進一步深化了對衛氣的理解。衛氣強悍,運行迅速,所以在大開合之中,還有小開合,《內經》將衛氣比作太陽,確實沒有誇大。

其五,衛氣在左右兩側運行。衛氣的運行,只有醒睡和深淺的差異,並無左右交錯的規律。當衛氣讓人清醒,雙眼同時睜開;當衛氣讓人入睡,雙眼同時閉上。當衛氣讓人清醒,手腳和五官的動作沒有先後之分;當衛氣讓人入睡,手腳和五官的靜止也沒有先後之分。對於運行的深淺,也是如此。

可見衛氣在左右兩側均有分佈。因此,當疾病在衛氣層面發生,右側的病不會影響左側,左側的病也不會影響右側。仲師曾說:風會傷害衛氣,就是指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中風會導致半身不遂。李東垣不懂其中的道理,將左側歸為血液,右側歸為氣,然而,如果人的左側生病,是否就不關氣的事,右側生病,是否就不關血液的事呢?這種淺薄的看法,許多醫生不但不批評,反而跟隨附和,令人費解。

以上內容均來自《靈樞》、《素問》、《難經》、《金匱》等書籍,經過確鑿的考證,並在臨牀治療中取得明確的效果,因此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