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衛氣 (2)
論衛氣 (2)
1. 論衛氣
寅卯辰三時行三層少陽,巳午未三時行一層太陽,申酉戍三時行二層陽明,亥子丑三時行四層太陰,子醜寅三時行五層少陰,醜寅卯三時行六層厥陰,故太陽衛氣最盛,少陽為初進,陽明為初退,若三陰則斂藏矣(此法《難經》不載,出仲師《傷寒論》篇)。夫同此衛氣,既有寤寐開合,又有行度淺深,何也?曰:《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此篇專論衛氣):陽氣者,若天之有日,故天常以日光明。
可見寤寐者,譬猶日行南陸為冬,行北陸為夏也;淺深譬猶日出為晨,日中為午,日入為昏也。《內經》又有一刻少陽,二刻太陽,三刻陽明,四刻三陰之法,則推求更密矣。蓋衛氣慓悍,行度迅急,故大開合之中,復有小開合,《內經》比之於日,誠不誣矣。
其一曰:衛分行左右。衛氣行度,但有寤寐淺深之法,並無左右交通之法。其出而為寤也,則兩邊齊出,故兩目亦齊開;其入而為寐也,亦兩邊齊入,故兩目亦齊合。其出也,一時分馳,故手足、五官之動亦無先後;其入也,一時並收,故手足、五官之靜亦無先後。其淺深也,亦然。
可見衛行是左右分布矣。是以病之在衛分者,病右則不及於左,病左則不及於右。仲師云:風則傷衛,即是指此,此中風所以獨有偏枯之症也。李東垣不識此中至理,乃分左為血,右為氣,然則人身有病左不關氣,右不關血乎,此等淺陋之見,諸醫不能斥之,反從而附和之,殊可怪。
以上皆從《靈》、《素》、《難經》、《金匱》諸書考證確鑿,施之診治歷有明效,故記之。
白話文:
[論衛氣]
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這三個時辰,衛氣在身體的淺層由少陽經運行。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這三個時辰,衛氣在身體的最淺層由太陽經運行。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這三個時辰,衛氣在身體的中層由陽明經運行。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這三個時辰,衛氣在身體的深層由太陰經運行。子時、丑時、寅時這三個時辰,衛氣在身體的更深層由少陰經運行。丑時、寅時、卯時這三個時辰,衛氣在身體最深層由厥陰經運行。所以太陽經的衛氣最旺盛,少陽經是衛氣開始運行的地方,陽明經是衛氣開始退回的地方。如果衛氣進入三陰經,那就是要收斂藏匿起來了(這個理論《難經》沒有記載,出自於張仲景的《傷寒論》)。
衛氣的運行,既然有清醒和睡眠的開合,又有運行的深淺,這是為什麼呢?《素問》的《生氣通天論》中說(這篇專門討論衛氣):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所以天空能永遠光明。
可見清醒和睡眠,就像太陽在南半球運行是冬季,在北半球運行是夏季一樣;衛氣運行的深淺,就像太陽出來是早晨,在正中是中午,落下是傍晚一樣。《內經》還有把一天分為若干刻度,一刻度是少陽經運行,二刻度是太陽經運行,三刻度是陽明經運行,四刻度是三陰經運行的方法,這就更加精確了。衛氣運行快速而有力,所以大的開合之中,還有小的開合,《內經》用太陽來比喻,確實沒錯。
衛氣的運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在身體的左右兩側都有分布。衛氣的運行,只有清醒睡眠以及深淺的變化,並沒有左右互相交流的現象。當人清醒的時候,兩側的衛氣同時向外發散,所以兩隻眼睛也同時睜開;當人睡眠的時候,兩側的衛氣也同時向內收斂,所以兩隻眼睛也同時閉合。當衛氣向外發散的時候,同時分開運行,所以手腳、五官的活動也沒有先後之分;當衛氣向內收斂的時候,同時一起收回,所以手腳、五官的靜止也沒有先後之分。衛氣運行的深淺也是如此。
可見衛氣在身體的左右兩側都有分布。所以,病在衛氣淺層的,如果病在右側,就不會影響到左側,病在左側,也不會影響到右側。張仲景說:“風邪會損傷衛氣”,就是指這個意思,這也是中風會出現偏癱的原因。李東垣不明白這個道理,竟然把左邊歸為血,右邊歸為氣。如果這樣,那是不是表示人身體有病,左邊的病不關乎氣,右邊的病不關乎血呢?這種淺薄的見解,其他醫生不但沒有指出錯誤,反而跟著附和,實在是太奇怪了。
以上這些都是從《靈樞》、《素問》、《難經》、《金匱》等醫學經典考證得來的,而且在臨床上診治也確實有效,所以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