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脈訣 (1)
論脈訣 (1)
1. 論脈訣
後世知斥高陽生之訛訣,而不知辨王叔和之《脈經》,總由不讀《靈》、《素》之過也。《靈》、《素》謂:人迎為頸脈。即結喉兩邊之人迎穴也,叔和則指為左手脈名。《難經》謂:陽得寸內九分,陰得尺中一寸。並無關脈地步,叔和則強分三段,又將奇經八脈概附兩手,分為九道。
種種虛誕,真堪捧腹。至分左寸為心、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右寸肺、大腸,右關脾、胃,右尺命門、三焦,其法並不見於《靈》、《素》、《難經》,即後之仲師書中,亦無有也。後世又有各自為法,顛倒安置者。籲!五臟六腑本生成之物,可以任人提挈視如傀儡乎?今試詰之曰:仲師謂尺寸俱緊者,名曰傷寒。若以此部位論之,則是五臟六腑皆病,何以止言曰太陽病耶?吾知其必無應矣。
然則諸家脈法皆欺人之語,不足信也。惟《靈》、《素》、《難經》、仲景之脈,乃古聖所貽,各有至理,且其法相同,謹摘其要如左。
一曰經脈診法,即手足陰陽十二經也。外病必先起於經脈,內病亦必發現於經脈,故為診病第一要法。經脈有三陽,可以審衛氣,以衛氣盛於陽經也。經脈有三陰,可以察營血,以營血盛於陰經也。《內經》取結喉旁人迎穴為陽明脈,以候三陽經及衛氣,取兩手寸口,又名氣口,為太陰脈,以候三陰經及營血。其法:人迎盛於氣口一倍,為少陽病;二倍,為陽明病;三倍,為太陽病。
氣口盛於人迎一倍,為少陰病;二倍,為厥陰病;三倍,為太陰病。《難經》則括其法,於兩手尺寸中,以寸候三陽,尺候三陰,關為陰陽之界。其尺寸相較法,亦如《內經》,以人迎氣口相較也。仲師之法與《難經》同。
一曰臟氣診法,分淺深為五層。第一層,極浮者為肺。《內經》謂:皮毛為肺之合。又謂:臟真高於肺。《難經》謂:三菽之重。仲師同。第二層,略浮者為心。《內經》謂:血為心之合。又謂:心藏血脈之氣。《難經》謂:六菽之重。仲師同。第三層,浮沉之中者為脾。《內經》謂:肉為脾之合。
又謂:脾藏肌肉之氣。《難經》謂:九菽之重。仲師同。第四層,略沉者為肝。《內經》謂:筋為肝之合。又謂:肝藏筋膜之氣。《難經》謂:十二菽之重。仲師同。第五層,極沉者為腎。《內經》謂:骨為腎之合。又謂:腎藏骨髓之氣。《難經》謂:按之至骨。仲師同。
凡此五者,以見陽脈為腑病,見陰脈為臟病。如三菽見洪為大腸,見細為肺,余可類推。又以輕者為腑病,甚者為臟病。如三菽略澀為大腸,澀甚為肺,余可類推。
凡此五者,各有主脈,肺澀(又名毛)、心洪、脾緩、肝弦、腎石也。如三菽見洪,為心火刑金,余可類推。
白話文:
後世學者能識破高陽生的錯誤訣竅,卻未能辨別王叔和的《脈經》中的誤解,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研究《黃帝內經·靈樞》和《黃帝內經·素問》的緣故。《靈樞》和《素問》指出,人迎脈實際上指的是頸部的脈搏,也就是位於喉結兩側的人迎穴,然而王叔和卻將它歸為左手的脈象名稱。《難經》中提到,陽脈的深度在寸內九分,陰脈的深度在尺中一寸,並未提及關脈的位置,但王叔和卻武斷地將脈象分成三段,甚至把奇經八脈都概括地附屬在兩手上,分為九條脈象。
這些觀點的荒謬,令人啼笑皆非。他將左手寸部視為心臟和小腸,左關部視為肝臟和膽囊,左尺部視為腎臟和膀胱,右手寸部視為肺臟和大腸,右關部視為脾臟和胃,右尺部視為命門和三焦。這些方法並未出現在《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和《難經》中,即便在後世的張仲景著作裡,也未曾提及。後世的學者們更是各自為政,任意地改變這些脈象的定位。嘆息!五臟六腑本是生命的基本構造,豈能任由人擺弄,如同木偶一般?如果我們質疑:張仲景認為,寸尺脈象均呈現緊象,被稱作傷寒。如果按照這種脈象定位來看,那麼五臟六腑全都出現了病變,為什麼他只說這是太陽經的疾病呢?我想,這個問題必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釋。
由此可見,眾多脈象診斷法皆為欺騙人的言辭,不值得我們信任。唯有《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和張仲景的脈象診法,是古聖先賢留下的智慧,每種方法都有其深奧的道理,並且彼此之間存在著共通之處。下面我將詳細闡述其中的幾個核心概念:
首先,經脈診法,即手足陰陽十二經的診斷法。外感疾病往往會首先影響到經脈,而內科疾病也會在經脈上表現出來,因此,經脈診法成為診斷疾病的首要方法。經脈中有三條陽脈,可以檢查衛氣的情況,因為衛氣主要在陽經中運行。經脈中有三條陰脈,可以觀察營血的狀況,因為營血主要在陰經中運行。《黃帝內經》中提到,以人迎穴作為陽明脈的代表,用來監測三條陽脈和衛氣的狀態;以雙手的寸口,又稱為氣口,作為太陰脈的代表,用來監測三條陰脈和營血的狀態。診法如下:人迎脈的強度是氣口脈的兩倍,表明少陽脈有病;是氣口脈的三倍,表明陽明脈有病;是氣口脈的四倍,表明太陽脈有病。
相反,氣口脈的強度是人迎脈的一倍,表明少陰脈有病;是人迎脈的兩倍,表明厥陰脈有病;是人迎脈的三倍,表明太陰脈有病。《難經》將這些方法概括在雙手的寸尺脈中,以寸脈候三條陽脈,以尺脈候三條陰脈,關脈則是陰陽交界的地方。寸尺脈的比較方法,與《黃帝內經》中人迎脈和氣口脈的比較方式相似。張仲景的診法與《難經》相同。
其次,臟氣診法,將臟器的氣象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極為浮動的脈象代表肺臟。《黃帝內經》提到,皮毛是肺臟的外在表現。又說,臟腑之氣在肺臟中達到最高點。《難經》描述為「三菽之重」。張仲景持有相同的觀點。第二層,稍微浮動的脈象代表心臟。《黃帝內經》提到,血液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又說,心臟藏有血脈之氣。《難經》描述為「六菽之重」。張仲景持有相同的觀點。第三層,介於浮動和沉潛之間的脈象代表脾臟。《黃帝內經》提到,肌肉是脾臟的外在表現。又說,脾臟藏有肌肉之氣。《難經》描述為「九菽之重」。張仲景持有相同的觀點。第四層,稍微沉潛的脈象代表肝臟。《黃帝內經》提到,筋腱是肝臟的外在表現。又說,肝臟藏有筋腱之氣。《難經》描述為「十二菽之重」。張仲景持有相同的觀點。第五層,極為沉潛的脈象代表腎臟。《黃帝內經》提到,骨骼是腎臟的外在表現。又說,腎臟藏有骨髓之氣。《難經》描述為「按之至骨」。張仲景持有相同的觀點。
以上五臟的脈象,出現陽脈代表腑病,出現陰脈代表臟病。例如,三菽脈象出現洪脈代表大腸病,出現細脈代表肺病,其他臟器的脈象也可以類推。此外,脈象輕微代表腑病,脈象嚴重代表臟病。例如,三菽脈象稍微澀脈代表大腸病,澀脈嚴重代表肺病,其他臟器的脈象也可以類推。
以上五臟的脈象,各有其特徵脈象,分別是肺臟為澀脈(又稱為毛脈)、心臟為洪脈、脾臟為緩脈、肝臟為弦脈、腎臟為石脈。例如,三菽脈象出現洪脈,代表心火剋制金氣,其他臟器的脈象也可以類推。
以上兩種診法,在健康人身上不會出現,只有在患者身上才會顯現。如果疾病影響到經脈,寸尺脈象必然會呈現異常;如果疾病影響到臟腑,菽數脈象必然會呈現異常。根據脈象的變化判斷疾病,診斷準確率非常高。
再次,平脈和敗脈診法。平脈的特徵是春季微帶弦脈、夏季微帶洪脈、秋季微帶毛脈、冬季微帶石脈,四季旺盛的脈象都具有和緩的胃氣,所以稱為「微」脈(不要將「微」脈誤解為「弱」脈)。敗脈的特徵是春季只有弦脈、夏季只有洪脈、秋季只有毛脈、冬季只有石脈,四季旺盛的脈象都不具有和緩的胃氣,所以稱為「但」脈(不要將「但」脈誤解為「強」脈)。脈象本來是由營血跟隨宗氣運行產生的,宗氣是由呼吸天氣所產生,天氣有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交替,宗氣也會相應地產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交替。
然而,營血是由飲食和地氣產生,其性質專一且穩定,不會隨季節變化,與宗氣相融合,所以反而隱藏了它的痕跡,表現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脈象,因此稱為胃氣。如果脈象中缺乏胃氣,就意味著缺乏營血的伴隨,脈象中只剩下宗氣單獨運行,只能看到弦、洪、毛、石脈象,因此稱為敗脈。凡是出現敗脈的人,表明缺乏胃氣,即使沒有疾病,也無法挽救,這種脈象被稱為「真臟脈」。凡是脈象中具有胃氣的人,即使病情非常危急,也有生存的機會。
因此,《黃帝內經》中提到:「人有病而脈象正常,可以存活;脈象有病而人無病,則會死亡。」就是這個道理。此診法對於傷寒初起時,必須仔細辨別胃氣的存在。如果在傷寒發病十天後,也可以使用此診法。
最後,脈體診法,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呼吸數診法:每分鐘呼吸四次為正常脈象,五六次為數脈,二三次為遲脈,數脈極端為散脈,數脈時有停頓為促脈,遲脈時有停頓為結脈,停頓有固定次數為代脈。
第二,手指輕重診法:輕觸脈象為浮脈;重按脈象為沉脈;浮脈和沉脈均有,但中間部分無脈象為芤脈;浮脈和沉脈均無,但中間部分有脈象為牢脈;浮脈無,沉脈有為伏脈;浮脈有,沉脈無為革脈;脈象有力為實脈;脈象無力為濡脈。
第三,脈動形狀診法:流暢為滑脈,滯塞為澀脈,寬大為洪脈,細小為細脈,超出正常範圍為長脈,低於正常範圍為短脈,緊繃為緊脈,緩慢為緩脈,直線為弦脈,震顫為動脈。
以上二十四種脈象,精確熟練掌握,可以涵蓋所有診法。但是,判斷脈象的方法非常繁多,這裡無法詳細介紹,所以僅列舉脈象名稱。
以上詳細闡述了《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以及張仲景的臟象診法和診脈審病的方法。至於疾病的起因,可能源自外部因素,也可能源自內部因素,但在中風病的診斷中,我們將重點探討中風病的診斷方法,詳細內容將在後續章節中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