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論脈訣 (2)
論脈訣 (2)
1. 論脈訣
以上二法,平人則不見,惟病人乃見之。如病在經脈,則寸尺之診必變於常;如病在臟腑,則菽數之診必變於常。隨其所變見而斷其病,十不失一。
一曰平脈敗脈診法。平脈者,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四時旺脈皆有和緩胃氣,故曰微也(微也,勿認為弱)。敗脈者,春但弦、夏但洪、秋但毛、冬但石,四時旺脈皆無和緩胃氣,故曰但也(但也,勿認為強)。蓋脈本營血隨宗氣而動,宗氣即呼吸天氣所生,天氣有春溫、夏熱、秋燥、冬寒之遞嬗,宗氣應之亦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遞嬗。
若營血乃飲食地氣所生,其性精專有常而不變,與宗氣相融,故反泯其跡,而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故曰胃氣也。若無胃氣,則無營血相隨,脈中僅止宗氣獨行,但見弦、洪、毛、石而已,故曰敗脈也。凡見敗脈者,為無胃氣,雖不病,亦不可救,是名真臟脈。凡脈有胃氣者,雖極危之病,亦有可生。
故曰: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即此義也。此法,以傷寒初起必見邪盛之脈,則審胃氣之法更當細辨。若傷寒十日以後,亦可用此法。
一曰脈體診法,其法有三。
一是呼吸數診法:一息四至為平,五六至為數,二三至為遲,數極為散,數時一止為促,遲時一止為結,止有定數曰代。
一是手指輕重診法:輕取曰浮;重取曰沉;浮沉皆有,中獨取無,曰芤;浮沉皆無,中獨取有,曰牢;浮無、沉有,曰伏;浮有、沉無,曰革;有力曰實;無力曰濡。
一是脈動形狀診法:流利曰滑,凝滯曰澀,大曰洪,小曰細,過指曰長,不及曰短,勁疾曰緊,從容曰緩,端直曰弦,厥厥而搖曰動。
以上凡二十四脈,精而熟之,可以該諸書診法。但其斷法甚多,難於詳載,故僅錄其脈名。
以上皆詳《靈》、《素》、仲師臟象及診脈審病之法。若夫病之所由起,或從外因,或從內因,但取切要於中風者,詳於後。
白話文:
以上兩種診脈方法,在健康的人身上是觀察不到的,只有病人才會顯現出來。如果疾病在經脈,那麼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就會和正常情況不同;如果疾病在臟腑,那麼脈搏跳動次數的快慢也會和正常情況不同。根據這些變化的脈象來判斷疾病,通常都能準確無誤。
第一種是判斷正常脈和敗壞脈的方法。正常的脈象,春天應該是稍微帶有弦的感覺、夏天稍微帶有洪大的感覺、秋天稍微帶有毛的感覺、冬天稍微帶有石的感覺,這四個季節的旺脈都帶有平和舒緩的胃氣,所以用「微」來形容(這裡的「微」不是指虛弱)。敗壞的脈象,春天只見弦的感覺、夏天只見洪大的感覺、秋天只見毛的感覺、冬天只見石的感覺,這四個季節的旺脈都失去了平和舒緩的胃氣,所以用「但」來形容(這裡的「但」不是指強盛)。脈搏的產生是營血隨著宗氣的運行而跳動,宗氣是呼吸天地之氣產生的。天地的氣候有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變化,宗氣也會相應地呈現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變化。
而營血是從飲食水谷吸收的地氣所產生,它的性質精純專一,恆定不變,它和宗氣相互融合,反而會隱藏宗氣的明顯跡象,表現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這就叫做胃氣。如果沒有胃氣,營血就無法跟隨,脈中只有宗氣單獨運行,只能看到弦、洪、毛、石的脈象,這就叫做敗脈。凡是出現敗脈的,都是因為沒有胃氣,即使沒有生病,也無法救治,這種脈象被稱為真臟脈。凡是脈象有胃氣的,即使病情極其危重,也有康復的希望。
所以說:「人有病但脈象正常的,可以活;脈象有病但人沒有病的,就會死。」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方法,可以用於判斷傷寒初期必然出現的邪氣旺盛的脈象,尤其需要仔細辨別胃氣。如果傷寒病程超過十天,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判斷。
第二種是判斷脈體的方法,這種方法有三種:
一是通過呼吸次數判斷: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為正常,五六次為脈快,二三次為脈慢,脈快到極點為散脈,脈快時偶爾停止跳動為促脈,脈慢時偶爾停止跳動為結脈,停止跳動有規律的為代脈。
二是用手指按壓的輕重判斷:輕按就能感覺到的為浮脈;重按才能感覺到的為沉脈;輕按重按都有,中間獨獨沒有的為芤脈;輕按重按都沒有,中間獨獨有的為牢脈;輕按沒有,重按有的為伏脈;輕按有,重按沒有的為革脈;按壓感覺有力的為實脈;按壓感覺無力的為濡脈。
三是通過脈搏跳動的形狀判斷:流暢圓滑的為滑脈,跳動不流暢有阻塞感的為澀脈,脈搏搏動幅度大的為洪脈,脈搏搏動幅度小的為細脈,搏動超過指頭的為長脈,搏動不及指頭的為短脈,跳動強勁急速的為緊脈,跳動從容和緩的為緩脈,像弓弦一樣筆直的為弦脈,跳動震動不穩定的為動脈。
以上總共二十四種脈象,只要能精通並熟練掌握,就可以概括所有醫書中記載的診脈方法。但是判斷脈象的方法非常多,難以全部詳細記錄,所以這裡只列出脈象的名稱。
以上內容都詳細解釋了《靈樞》、《素問》中的相關內容,以及仲景先生關於臟腑和診脈辨病的方法。至於疾病的產生原因,有外因,也有內因,但要抓住重點,特別是中風這種疾病,會在後面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