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筋惕肉瞤」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筋惕肉瞤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肌肉跳動、抽搐,常伴有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
筋惕肉瞤的病因多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有關。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會導致筋骨失養,從而出現肌肉跳動、抽搐等症狀。氣血虧虛則會導致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從而出現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
筋惕肉瞤的治療以補肝腎、益氣血為主。常用中藥有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筋惕肉瞤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注意飲食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肌肉跳動、抽搐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青龍湯
- 1.《皇漢醫學》:「**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論》)**」
- 2.《聖濟總錄》:「治傷寒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大青龍湯方」
- 3.《祖劑》:「即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又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 4.《古今名醫方論》:「少陰亦有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之症,與大青龍同,但脈不浮,頭不痛為辨,法當溫補。及脈浮弱,自汗出者,是桂枝症,反與麻黃、石膏,則真陽立亡矣。胃氣不至於四肢,故手足厥冷;太陽不周於一身,故筋惕肉瞤,仲景所深戒也。必細審其所不可用,然後不失其所當用耳。」
- 5.《醫方集解》:「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成氏曰:此中風見寒脈也。浮為風,風傷衛;緊為寒,寒傷營;營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痛也,煩為陽為風,躁為陰為寒,風寒兩傷,營衛俱實,故不出汗而煩躁也。仲景又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 展開更多
越婢湯
- 1.《本草思辨錄》:「或難予曰:惡風加附子,越婢湯非明證乎?何說之傎也!曰:大青龍汗出惡風者不可服,越婢湯加附子,則證為汗出惡風,若附子又從而汗之,獨不畏厥逆筋惕肉瞤耶,蓋加附子正以其汗出。趙氏云: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入陽。然則舍附子則有亡陽之禍,豈果為驅風哉。」
真武湯
- 1.《普濟本事方》:「治太陽病汗過不解,頭眩筋惕肉瞤。」
- 2.《醫方集解》:「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汗出過多則心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虛陽內動,故頭眩;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瞤瞤而動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
- 3.《成方切用》:「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而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 4.《成方切用》:「周揚俊曰:但欲寐,非能寐,昏昏如夢爾。少陰屬腎,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腹痛者,寒濕內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淫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穀不別也。或咳或嘔,皆停飲也。)及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
- 5.《保命歌括》:「又如病雖入里,其脈遲者,不可下,亦不可汗也,下之則亡陰,洞泄不止,小建中湯主之;汗之則亡陽,筋惕肉瞤,真武湯主之。」
▼ 展開更多
十全大補湯
- 1.《類證治裁》:「按之痛緩為血虛,宜溫補,八珍湯去芍,加炮姜。痛而嘔瀉為胃虛,六君子湯加炮姜。去血多發熱,聖愈湯。汗不止,保元湯。發熱煩躁,筋惕肉瞤,十全大補湯。大渴面赤,脈洪而虛,當歸補血湯。身熱面赤,脈沉而微,四君子湯加薑、附。東垣曰:正產及半產,漏下昏冒不省,瞑目無知。」
- 2.《証治準繩‧幼科》:「有筋惕肉瞤者,經絡之血為瘡所耗,不能榮養肌肉,主持筋脈,故惕惕然而手足自跳,瞤瞤然而膚肉自動也,不可謂之寒戰,但養其氣血,十全大補湯(汗)主之。〔薛〕一小兒十四歲,痘將愈,忽寒戰手足並冷,脈微細而不及兩寸。乃脾氣虛熱。用五味異功散、獨參湯、十全大補湯而愈。」
- 3.《景岳全書》:「一、筋惕肉瞤似戰者,以經絡血氣為瘡所耗,不能榮養肌肉,主持筋脈,故惕惕然肌肉自跳,瞤瞤然肌肉自動,本非寒戰之證也,宜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小建中湯
- 1.《傷寒六書》:「發汗過多,或虛弱人微發汗,或傷風自汗,妄用大青龍湯,便有厥逆,筋惕肉瞤之證,並屬真武湯;羸者,去芍藥;有熱者,去附子。應發而腹中左右有動氣者,並不可汗。汗之,則筋惕肉瞤,或頭眩,汗出不止,其候最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十救一二。」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此事難知》:「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黃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楊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故易老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羌活湯不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緩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湯藥證加減。服餌緩急。具見於後。」
- 2.《赤水玄珠》:「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後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易老後又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
當歸羊肉湯
- 1.《成方切用》:「大抵產後大血空虛,若汗之,則變筋惕肉瞤,或昏迷不醒,或抽搦不定,或大便閉澀,其害匪輕。凡有發熱,且與四物湯芎歸君,白芍須炒過,酒蒸熟地黃佐之,加軟苗柴胡乾薑人參主之。蓋乾薑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以熱治熱,深合內經之旨。」
牡蠣湯
- 1.《傷寒六書》:「發汗過多,或虛弱人微發汗,或傷風自汗,妄用大青龍湯,便有厥逆,筋惕肉瞤之證,並屬真武湯;羸者,去芍藥;有熱者,去附子。應發而腹中左右有動氣者,並不可汗。汗之,則筋惕肉瞤,或頭眩,汗出不止,其候最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十救一二。」
- 2.《傷寒六書》:「動氣在左,發汗則頭眩,汗下不止,筋惕肉瞤,為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與建中湯。動氣在右,發汗則衄而渴,心若煩,飲則吐,先宜五苓散,後與竹葉石膏湯。」
大羌活湯
- 1.《祖劑》:「按潔古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未瘥,其變不可勝言。」故立此法,不犯三陽禁忌,解表神方。海藏云:「傷寒得傷風脈,傷風得傷寒脈。」故仲景有大青龍之劑。及汗出過多,戒不可服,有筋惕肉瞤之證。許學士諄諄以此,則知麻黃桂枝不可輕用。及韓氏又有桂枝之戒。」
四君子湯
- 1.《成方切用》:「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節庵)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瞤,或汗出不止,或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太陽宜汗,汗多則亡陽,故有眩悸瞤惕之證。陽明宜下,下多則亡陰,故有下利身痛之證。)」
- 2.《醫方集解》:「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節庵):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瞤,或汗出不止,及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太陽宜汗,汗多則亡陽,故有眩悸瞤惕之證;陽明宜下,下多亡陰,故有下利身痛之證。)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風。」
人參養榮湯
- 1.《醫方集解》:「肺虛故氣短;脾虛故食少;心主脈,脈屬榮,榮虛血少,則心失其養,故驚悸健忘,寢汗發熱;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血虛火盛,故肌瘦色枯,毛髮脫落也);亦治發汗過多,身振脈搖,筋惕肉瞤(汗為心液,汗即血也,發汗過多,則血液枯涸,筋肉無以榮養,故有振搖瞤惕之證)。」
八珍湯
- 1.《類證治裁》:「潰後發熱,煩躁不寐,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氣虛也,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發熱煩擾,筋惕肉瞤,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浮洪,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煩擾面赤,脈沉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姜附湯。其潰後便瀉,有因胃傷寒涼不化者,六君子湯加神麯、乾薑。」
聖愈湯
- 1.《傷科補要》:「形實者,用百合散;形虛者,加味芎歸湯。或出血過多,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血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脈細沉微,按之輕弱,此陰盛發熱,四君子湯加薑、附。或筋惕肉瞤,此亡血也,用聖愈湯。發熱汗出不止者,血脫也,用獨參湯。凡血脫之症,脈實者難治,脈虛者可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