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陰頭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陰頭痛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頭痛疾病,多發於女性,主要表現為頭部後部、枕部、頂部疼痛,疼痛性質多為刺痛、脹痛,可伴有頭暈、耳鳴、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

陰頭痛的病因多與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痰濕阻滯有關。肝腎陰虛者,肝陽偏亢,上擾頭目,可導致陰頭痛;氣血不足者,血不養神,可導致陰頭痛;痰濕阻滯者,痰濁上蒙清竅,可導致陰頭痛。

陰頭痛的治療應以滋陰降火、通絡止痛為主。可選用中藥如生地、熟地、山藥、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白芍、川芎、白芷、天麻等,或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陰頭痛患者平時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飲食上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陰頭痛是一種常見的頭痛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頭痛加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因此,如果出現陰頭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類證治裁》:「張氏女,患頭痛,每發須吐盡痰沫,痛乃止,診其脈沉緩,知為太陰痰厥頭痛。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愈。按太陰頭痛,必有痰也,蒼朮半夏湯主之。少陰頭痛脈沉細,足寒而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間,則氣不暢而頭為痛也。
  • 2.《類證治裁》:「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腹痛,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頭項痛,或吐涎沫厥冷,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此六經頭痛之治也。
  • 3.《古今醫統大全》:「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 4.《顧松園醫鏡》:「_細辛_,〔辛溫。入心、肺、肝、腎四經。反藜蘆。〕治少陰頭痛,〔故仲景治少陰症,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亦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療風寒鼻塞。〔辛香開竅也。〕
  • 5.《經絡全書》:「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腹痛、為痰癖,蒼朮、半夏主之。少陰頭痛,三陰三陽不流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冷厥,脈沉緩,吳茱萸湯主之)。

小柴胡湯

  • 1.《傷寒括要》:「脈弦數。(小柴胡湯加川芎)厥陰頭痛。吐涎沫。(吳茱萸湯)太陰頭痛。氣逆有痰也。(二陳湯加枳實川芎細辛)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 2.《醫學綱目》:「〔海〕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小柴胡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

  • 1.《傷寒括要》:「脈弦數。(小柴胡湯加川芎)厥陰頭痛。吐涎沫。(吳茱萸湯)太陰頭痛。氣逆有痰也。(二陳湯加枳實川芎細辛)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 2.《傷寒瘟疫條辨》:「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又厥陰頭痛,脈微浮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湯。若溫病頭痛,或頭脹痛,乃邪熱鬱結於內,上攻頭面三陽,斷不可發表,(溫病頭痛,禁用風藥,恐邪氣上升也,清瀉裡熱,表證自退。——眉批)輕則神解散、清化湯治之,重則增損雙解散、升降散合內外而治之。
  • 3.《醫宗必讀》:「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厥陰頭痛,脈微遲,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湯。陽明頭痛,不惡寒,微惡熱,不大便,調胃承氣湯。
  • 4.《醫方集解》:「按:三陽皆有頭痛,太陰、少陰二經之脈不上循頭,故無頭痛,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頭反痛,是又不可拘拘者。李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 5.《成方切用》:「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頭反痛,是又不可拘拘者。李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循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醫學綱目》:「〔海〕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小柴胡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小建中湯

  • 1.《傷寒瘟疫條辨》:「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又厥陰頭痛,脈微浮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湯。若溫病頭痛,或頭脹痛,乃邪熱鬱結於內,上攻頭面三陽,斷不可發表,(溫病頭痛,禁用風藥,恐邪氣上升也,清瀉裡熱,表證自退。——眉批)輕則神解散、清化湯治之,重則增損雙解散、升降散合內外而治之。

理中湯

  • 1.《醫學綱目》:「〔海〕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小柴胡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麻黃附子湯

  • 1.《蒼生司命》:「_麻黃附子湯_,治少陰頭痛,脈沉細。
  • 2.《方症會要》:「治少陰頭痛,脈沉細者。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醫學綱目》:「〔海〕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小柴胡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二陳湯

  • 1.《傷寒括要》:「脈弦數。(小柴胡湯加川芎)厥陰頭痛。吐涎沫。(吳茱萸湯)太陰頭痛。氣逆有痰也。(二陳湯加枳實川芎細辛)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川芎茶調散

  • 1.《成方切用》:「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薄荷荊芥,並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
  • 2.《醫方集解》:「此足三陽藥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

附子湯

  • 1.《馮氏錦囊秘錄》:「陽明頭湧,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其痛連目眥,鼻乾齒頰目疼,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或痰癖,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以吳茱萸湯主之。

牡蠣湯

  • 1.《內傷集要》:「_桂枝龍骨牡蠣湯_(《全匱》)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痛,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半夏湯

  • 1.《類證治裁》:「張氏女,患頭痛,每發須吐盡痰沫,痛乃止,診其脈沉緩,知為太陰痰厥頭痛。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愈。按太陰頭痛,必有痰也,蒼朮半夏湯主之。少陰頭痛脈沉細,足寒而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間,則氣不暢而頭為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