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五 (1)
卷之十五 (1)
1. 病機
小兒氣稟純陽,臟腑易得生熱,陰陽氣遷,熏蒸於外,致令身熱也。肝熱則兩眼赤腫,流淚羞明,或生翳瘴。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便秘結。脾熱則生重舌木舌,流涎流沫。胃熱則口作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血。至於五臟蘊蓄風熱毒風,令兒面赤如緋,五心煩熱,四肢溫壯,痰涎壅盛,目澀多渴,上衝咽喉,則與氣血相搏,結聚壅盛而成喉閉也。大抵小兒多因熱生風,風生驚。
欲兒無病,先清其熱,此所謂拔本塞源者也。
楊氏曰:小兒病,惟熱居多。夫熱有潮熱、驚熱、夜熱、餘熱、實熱、虛熱、表熱、裡熱、食熱、疳熱、壯熱、煩熱、氣熱、血熱、積熱、鬱熱、風熱、客熱、癖熱、瘡疹熱,諸熱大同而小異。熱之始發,必有所因也。潮熱者,發歇有時。驚熱者,顛叫恍惚。夜熱者,夕發旦止。
餘熱者,寒邪未盡。實熱者,壯盛壅滯。虛熱者,氣血俱虛,脾胃虛熱。表熱者,輕手按之便覺,或因腠理感傷。裡熱者,大便秘結,小便赤黃。食熱者,厚味之變,乳母所遺。疳熱者,腹大面黃,身熱形瘦。壯熱者,一向不止。煩熱者,心燥不安。積熱者,頰赤口瘡。風熱者,汗出風熱。
客熱者,去來不定。癖熱者,腹中有塊。鬱熱者,怫熱悶亂。痰熱者,涎嗽引飲。瘡疹熱者,耳、鼻尖冷。諸證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證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
白話文:
小孩的體質是純陽之體,臟腑容易產生熱,陰陽之氣會移動,熱氣蒸發到體外,導致身體發熱。肝臟有熱,就會兩眼紅腫、流淚、怕光,甚至長出眼翳。心臟有熱,就會口內生瘡、小便赤紅、小便淋漓不暢。肺臟有熱,就會鼻血不止、大便乾硬。脾臟有熱,就會舌頭腫脹僵硬、流口水。胃有熱,就會口臭。腎臟有熱,就會耳聾,甚至耳朵流膿血。如果五臟積蓄風熱毒邪,就會讓小孩臉色紅得像紅布一樣,手心腳心發熱,四肢溫熱有力,痰多,眼睛乾澀、口渴,熱氣往上衝到咽喉,與氣血搏擊,結聚壅塞而形成喉嚨腫脹閉塞。大致來說,小孩大多因為熱而生風,風又會導致驚厥。
想要小孩不生病,首先要清除體內的熱,這就是所謂的「拔除病根,堵住源頭」。
楊氏說:小孩生病,大多都是因為熱。熱又分為潮熱、驚熱、夜熱、餘熱、實熱、虛熱、表熱、裡熱、食熱、疳熱、壯熱、煩熱、氣熱、血熱、積熱、鬱熱、風熱、客熱、癖熱、瘡疹熱等,雖然都屬於熱,但各有不同。熱的產生一定有其原因。潮熱是指發熱有規律,時發時停;驚熱是指發熱時會驚叫、精神恍惚;夜熱是指晚上發熱、早上停止;餘熱是指寒邪還沒完全清除;實熱是指身體強壯、氣血壅滯而產生的熱;虛熱是指氣血都虛弱,脾胃功能虛弱而產生的熱;表熱是指輕輕觸摸皮膚就能感覺到發熱,或是因為皮膚毛孔受到損傷所致;裡熱是指大便乾硬、小便赤黃;食熱是指吃肥甘厚味食物所致,或是因為哺乳的母親飲食所引起;疳熱是指肚子大、臉色發黃、身體發熱且消瘦;壯熱是指持續高燒不退;煩熱是指心煩意亂、不安;積熱是指臉頰發紅、嘴巴長瘡;風熱是指出汗又發熱;客熱是指發熱不定時;癖熱是指腹中有腫塊而發熱;鬱熱是指胸悶煩躁;痰熱是指有痰、咳嗽、喜歡喝水;瘡疹熱是指耳朵、鼻尖發冷。這些症狀的產生,各有其原因,有時也會有兩三種症狀交互出現,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