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喜陰盡陽復也。然熱氣有餘,則又為內癰便血之兆矣。發熱多端,不可不詳辨也。

按:《傷寒論》之論內癰,止於三句中,即以三證辨內癰為極確,文法精練,不可不細玩之。第一句,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謂脈浮數,本當發熱,而反多灑淅惡寒者,內癰也。第二句,若有痛處,謂浮數之脈,主邪在經,當一身盡痛,而痛偏著一處者,內癰也。

第三句,飲食如常,謂病傷寒,當不欲飲食,而飲食如常者,內癰也。讀仲景書,可不於一字一句深求其義哉!景岳治肺癰,有桔梗杏仁煎;治腸癰,有腸癰秘方;通治有連翹金貝煎;外又有蠟礬丸。皆神方也,謹採以備用。(外科之法門,亦仲景熱盛內癰之說,有以開之。

惡寒

傷寒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發熱,不欲去衣被也。惡寒屬表證,而有虛實之分,以有汗者為虛,無汗者為實也。但有惡寒為表不解,若欲攻其熱,當先解其表,麻黃、桂枝之屬是也。必不惡寒反惡熱,此為表解,乃可清裡,白虎、承氣之屬是也。然又有少陰之惡寒者,則蜷臥足冷,脈沉細,四逆湯溫之,不可發汗。

必振寒,脈微細者,內外俱虛也,真武湯主之。又有止稱背惡寒者,蓋人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陽微陰盛之機已露一斑。《傷寒論》云: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處以附之湯者是也。又有陽氣內陷入陰中,表陽新虛,有背微惡寒者。

《傷寒論》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是也。蓋微,不甚也,若少陰,則寒甚也。二者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蓋陰寒為病,不能消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和;及陽氣內陷,則熱灼津液為干,故於陽明病則曰口燥渴也。二者均為背惡寒,要辨陰陽寒熱不同,亦於口中潤燥可知,不可不仔細審之也。

又有傷寒惡寒,全不發熱,六脈緊細,乃素稟虛怯而不能發熱,此太陽寒傷榮證。但極虛感寒,無正發汗之理,宜理陰煎、大溫中飲以滋其陰,而云騰致雨之妙,則景岳有心得矣。若溫病惡寒,口燥咽乾,舌黃唇焦,乃陽盛格陰,內熱則外寒,非惡寒也。蓋惡寒表證也,得就暖處便解,外寒重證也,雖近火烈不除。

輕則神解散,甚則升降散、增損雙解散,豈可與正傷寒惡寒同日語哉?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惡,密室中則無所惡也。雖屬表證,而發散又自不同。若無汗惡風,則為傷寒,當發其汗,麻黃湯;有汗惡風,則為中風,當解其肌,桂枝湯。里證雖具,而惡風未罷者,皆當先解其表也。又有汗多亡陽與風濕皆有惡風之證,蓋汗出漏不止,則亡陽外不固,是以惡風也,以桂枝加附子湯,溫其經而固其衛。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厥陰病症多因少陽熱氣衰退而好轉,陰氣耗盡,陽氣復甦。但若熱氣過盛,則可能預示內癰及便血。發熱的原因很多,必須仔細辨別。

《傷寒論》中論述內癰僅三句,以三種症狀辨別內癰,精準扼要,值得細細研讀。第一,脈象浮數,應當發熱,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表示脈象浮數本應發熱,卻出現許多灑淅惡寒,這就是內癰。第二,若有疼痛部位,指脈象浮數,邪氣在經脈中,應該全身疼痛,卻只疼痛於某一處,也是內癰。第三,飲食如常,傷寒病人通常不想吃東西,而內癰病人飲食如常。研讀仲景的著作,應當逐字逐句深入探究其義理!景岳治療肺癰,有桔梗杏仁湯;治療腸癰,有腸癰秘方;通治則有連翹金貝湯;此外還有蠟礬丸。這些都是神奇的方劑,謹慎收藏備用。(外科療法也從仲景熱盛內癰的論述中得到啟發。)

惡寒

傷寒惡寒,即使沒遇到風也惡寒,身體雖然發熱,卻不願脫去衣被。惡寒屬表證,有虛實之分,出汗者為虛,不出汗者為實。單純惡寒表示表證未解,若要攻治裡熱,必須先解表,麻黃、桂枝等藥物適用。若不惡寒反而惡熱,則表示表證已解,可以清裡,白虎、承氣等藥物適用。但也有少陰的惡寒,則會蜷縮臥床,腳冷,脈象沉細,應用四逆湯溫補,不可發汗。

如果寒戰,脈象微細,則內外俱虛,真武湯主治。只感覺背部惡寒,這是因為人體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陽氣不足,陰寒之氣盛,則背部會惡寒,這是陽氣虛弱,陰寒盛的徵兆。《傷寒論》說:少陰病一二日,口中感覺正常,背部惡寒,應該灸治,並服用附子湯。也有陽氣內陷於陰中,表陽新虛,背部輕微惡寒的情況。

《傷寒論》說:傷寒無大熱,口乾渴,心煩,背部輕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治。所謂「微」,是輕微的意思,若屬少陰,則寒重。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陰寒之氣盛,一種是陽氣內陷。陰寒為病,不會耗損津液,所以少陰病時口中感覺正常;陽氣內陷,則熱氣灼傷津液而乾燥,所以陽明病時口乾渴。兩種情況都會背部惡寒,要區分陰陽寒熱的不同,從口中濕潤乾燥也可知曉,不可不仔細審察。

還有一種傷寒惡寒,完全不發熱,六脈緊細,這是體質虛弱,無法發熱,這是太陽寒傷榮證。但極度虛弱感寒,沒有發汗的道理,宜用理陰煎、大溫中飲滋養陰氣,這如同「雲騰致雨」的妙法,景岳有獨到心得。若溫病惡寒,口乾咽燥,舌黃唇焦,這是陽盛格陰,內熱則外寒,這並非真正的惡寒。因為惡寒是表證,到溫暖處便會緩解;外寒是重證,即使靠近火也無法消除。

輕則精神萎靡,嚴重則升降散亂,氣血增損紊亂,怎麼能與真正的傷寒惡寒相提並論呢?

惡風

惡風,見風則惡,在密閉房間則無所不適。雖然屬於表證,但發散的方法卻不同。若無汗惡風,是傷寒,應該發汗,用麻黃湯;有汗惡風,是中風,應該解肌,用桂枝湯。即使裡證已具備,惡風未止,也應該先解表。汗多亡陽和風濕都有惡風的症狀,因為汗出不止,則陽氣外泄,身體不固,所以惡風,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通經脈,固護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