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六 (7)
卷六 (7)
1. 散劑類
白殭蠶(去絲,酒炒。),味辛鹹,性平,氣味俱薄,升也,陽中之陽也。三眠三起,生於甲木,成於丙火,胎於午土,僵得金水之化,色白而不腐,喜燥惡濕,食桑葉而不飲,有大便無小便。余因其不飲,而用之不飲之病;(邪熱渴飲非正味之飲也。)因其有大便,而用治大便不通之病。火瀉無度亦治之。蓋以天地清化之氣,滌疵癘旱潦之氣,於溫病尤宜。可見溫病乃天地之雜氣為病,非四時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為病也。(熱病即溫病,特以春夏分別言之耳,所以世人多誤以為時氣。)知此者稀矣。陶宏景曰:人家養蠶,時有合簿皆僵者。余因合簿皆僵之蠶,而用治閤家皆病之疫。李時珍曰:蠶病風,其色白,死不腐,故曰僵。余因病風之蠶,而用治病風之人,古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治之者也。又曰:散風痰頭疼,風熱齒疼,咽喉痹疼,皮膚斑疹,風瘡丹毒風癢,一切風熱腫毒。觀此則殭蠶之升陽散火,祛風勝濕,清熱解毒可知。《普濟方》誇其善於治腹內之疼,余謂腹內之風熱火毒可知。《聖惠方》稱其長於去頭上之風,余謂大頭溫、蛤蟆溫,用升降散、加味涼膈散立消,以方有殭蠶、蟬蛻也。張元素曰:此物氣味俱薄,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去皮膚諸風如蟲行。余謂升其清陽之氣,而濁陰之氣自降也,故止渴除煩並驗。朱丹溪曰:此物屬火,兼木與土,老得金氣,僵而不化。上治咽喉,取其清化之氣,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也。余謂春夏多溫病,勢如火炎土燥,焚木灼金,一得秋分之金氣,而炎熱自退,故殭蠶為溫病之聖藥。時珍又曰:蠶屬火,喜燥祛風勝濕,主療溫病風濕之證。余謂若溫病而誤用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細辛、白芷、蒼朮等味,辛溫發汗以散風濕,則煩躁益甚,而熱毒愈熾,此麻黃、桂枝、沖和湯、人參敗毒散治溫病之所以壞事也。千年長夜,萬古遺憾。世人何曾夢見,余經閱歷而悟此。
白話文:
白殭蠶(去掉蠶絲,用酒炒)
味道辛鹹,性質平和,氣味都淡薄,升發向上,是陽中之陽。三次眠覺,三次起變,生於甲木,成於丙火,孕育於午土。僵硬是因為得到了金水轉化,顏色潔白而不腐爛,喜燥惡濕,吃桑葉卻不喝水,有大便沒有小便。我因為它不喝水,就用它來治療不喝水的疾病;(邪熱導致口渴而飲水,並不是正常的喝水。)因為它有大便,就用它來治療大便不通的疾病。火氣過度瀉泄也用它來治療。大概是因為它具有天地間清淨化育的氣,能去除邪惡病變、旱澇之氣,對於溫病尤其合適。由此可見,溫病是由天地間的各種氣混雜而引起的疾病,而不是四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引起的疾病。(熱病就是溫病,只是春夏兩季分別稱呼而已,所以世人多誤認為是時氣。)知道這個的人很少。陶弘景說:人家養蠶,有時成批都僵硬。我因為成批僵硬的蠶,就用它來治療全家都得瘟疫的疾病。李時珍說:蠶病風,顏色潔白,死後不腐爛,所以叫僵。我因為病風的蠶,就用它來治療病風的人,古人說根據氣的感應來用藥治病的。又說:散風痰頭疼,風熱齒疼,咽喉痹疼,皮膚斑疹,風瘡丹毒風癢,一切風熱腫毒。由此可見,殭蠶有升陽散火,祛風勝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普濟方》誇讚它善於治療腹部的疼痛,我認為腹部的風熱火毒是可以治療的。《聖惠方》稱它擅長去除頭上的風,我認為大頭溫、蛤蟆溫,用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就能立馬消除,因為方中有殭蠶、蟬蛻。《本草衍義補遺》說:此藥氣味都淡薄,輕浮而升發,陽中之陽,所以能去除皮膚上的各種風如蟲子爬行。我認為升發它清陽之氣,而濁陰之氣自然下降,所以止渴除煩也都有效。朱丹溪說:此藥屬火,兼含木與土,老了得到金氣,僵硬而不腐化。上能治療咽喉,取其清淨化育之氣,從而治療相火,散發濁逆結滯的痰。我認為春夏多溫病,勢如火炎土燥,焚木灼金,只要得到秋分的金氣,炎熱自然退去,所以殭蠶是溫病的聖藥。時珍又說:蠶屬火,喜燥祛風勝濕,主治溫病風濕的證候。我認為如果溫病而誤用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細辛、白芷、蒼朮等味的藥物,辛溫發汗來散風濕,那麼煩躁會更厲害,而熱毒會更熾盛,這些藥物治療溫病之所以會出問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千年的漫漫長夜,萬古的遺憾。世人何曾夢見過,我經過閱歷而悟出這個道理。
蟬蛻,味甘鹹,性寒。土木餘氣所化,升也,陽中之陽也。夫蛻者退也,脫然無恙也。豈獨能療驚癇,除失音,止夜啼,發痘疹,殺疳蟲,為小兒要藥已哉?又豈獨退翳膜侵睛,祛胬肉滿眵,為眼科要藥已哉?吸風飲露而不食,有小便無大便。余謂人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死。肺氣不下降,膀胱不氣化則死,腎虛膀胱不約則遺尿亦死。因其不食,而用治不食之病;因其有小便,而用治小便不通之病。短赤淋遺亦治之。以意治病,其義深,其理微,與蠶之食而不飲,有大便無小便,彼此相資,化育流行,天然配偶,此造物神功之妙,皆溫病之聖藥也。宗奭曰:蟬性善脫,胎前禁用。余謂有病則病當之。《內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孕婦患溫病,余屢用之,每收奇功,未見動胎,此閱歷之言,不必致疑于禁用二字矣。時珍曰:主治頭風眩暈,皮膚壯熱,斑疹作癢。余謂溫病有頭目眩暈者,有皮膚髮熱斑疹雜出作癢者,總是熱毒攻衝,所以用之大驗。又曰:主治驚癇狂亂,瘛瘲心悸。余謂風熱生驚,驚則瘛瘲心動,去其風熱,則肝氣和心神安,驚搐自定,瞤惕自止,發狂奔叫自息矣。又曰:主治頭風疼痛。又曰:去壯熱,治腸中幽幽作聲。余謂蟬乃清虛之品,處極高之上,與肺相似,肺熱移於大腸,肺熱去而大腸之熱自去,而聲亦無矣。頭疼目眩,風熱上攻,故並治之。《衛生方》中有清膈散,治胃熱吐食用蟬蛻、蜂蜜。余謂嘔噦吐食皆胃熱也,故亦用蟬蛻、蜂蜜,古人有先得我心者,非余之杜撰也。
白話文:
知了蛻,味道甘鹹,性質寒涼。是土壤和樹木殘留能量所化,是上昇之物,是陽中之陽。知了蛻這個名稱,指的是退化,脫離原形而安然無恙。難道它只可以治療驚風癇病,消除失語症,停止夜啼,發痘疹,殺死疳蟲,是兒童所需的藥材嗎?難道它只可以消除翳膜侵犯眼睛,去除贅肉充滿眼眶,是眼科所需的藥材嗎?它吸收風氣和露水而不進食,有小便而無大便。我認為,人一天不吃飯會飢餓,七天不吃飯會死亡。肺氣不能下降,膀胱不能氣化就會死亡,腎虛膀胱不能收縮就會遺尿也會死亡。正因為它不吃飯,所以用它來治療不進食的疾病;正因為它有小便,所以用它來治療小便不通的疾病。短赤小便、遺尿也用它來治療。以其性質來治療疾病,它的道理很深奧,它的原理很微妙,和蠶食而不飲,有大便而無小便,它們彼此支持,化育運行,天生相配,這是造物神功的妙用,都是溫熱病的良藥。宗奭說:知了善於脫殼,孕前禁用。我認為,有病則須用藥。《內經》說:有原因的不會死亡,沒有原因的也不會死亡。孕婦患溫熱病,我屢次使用它,每次都收到奇效,沒有見過動胎,這是根據臨牀經驗之言,不必拘泥於禁用二字。時珍說:主治頭風眩暈,皮膚灼熱,斑疹發癢。我認為,溫熱病有頭目眩暈的,有皮膚發熱斑疹雜出發癢的,都是熱毒攻衝,所以用它治療很有效果。又說:主治驚風狂亂,癲癇心悸。我認為,風熱導致驚風,驚風則癲癇心動,去除其風熱,則肝氣和順心神安定,驚搐自然停止,驚惕自然消失,發狂奔叫自然平息。又說:主治頭風疼痛。又說:去灼熱,治療腸中隱隱作響。我認為,知了是清虛之物,處於極高之處,類似於肺,肺熱移於大腸,肺熱去除則大腸之熱自然去除,而響聲也就不存在了。頭痛目眩,都是風熱上攻,所以一起治療。《衛生方》中有「清膈散」,治療胃熱嘔吐用知了蛻、蜂蜜。我認為,嘔吐都是胃熱所致,所以也用知了蛻、蜂蜜,古人已有先見之明,不是我杜撰的。
淡豆豉,味苦辛,形腐類腎,性寒瀉肺。雖理瘴氣,專治傷寒。佐蔥白散寒熱頭疼,助梔子除煩躁懊憹,足疼酒浸速嘗,痢疾薤白同煎,盜汗炒漬酒飲。按:豆豉之入肺,《內經》所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毒丹臭霧,山嵐瘴氣,以及雜氣流行,風寒暑濕,皆肺先受之。喘吸燥悶,亦肺氣有餘耳,何弗治之耶?
附:造豆豉法,黑豆水浸透,淘蒸,攤勻蒿覆,候生黃衣,取曬簸淨,水拌得所,築甕中,桑葉厚蓋,泥封,曬七日,取出再曬,即水拌入甕如前法七次,再蒸收用。
白話文:
淡豆豉味苦辛,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表、利濕化痰、解毒消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傷寒、感冒、頭痛、煩躁、腹痛、痢疾、盜汗等症狀。例如,可用於治療寒熱頭痛時,可與蔥白散合用;治療煩躁時,可與梔子同用;治療腳痛時,可浸酒服用;治療痢疾時,可與薤白同煎;治療盜汗時,可炒後泡酒飲用。淡豆豉入肺,根據《內經》所述,肺喜清降,若肺氣上逆,可用苦味藥物來泄之。毒丹臭霧、山嵐瘴氣、風寒暑濕等有害氣息,皆先侵犯肺部,導致喘吸燥悶,都是肺氣有餘所致,故淡豆豉可用於治療這些病症。
附:製作豆豉的方法,先將黑豆浸水至軟,再淘洗後蒸熟,攤平後覆蓋上艾草,待其發黃後曬乾簸淨,用水拌勻後裝入甕中,用桑葉蓋好,封上泥土,曬七天,取出再曬,如此反覆七次,最後再蒸熟即可收用。
石菖蒲(九節者佳,米汁浸蒸。),味辛微苦,性溫。入心、肺、膀胱。主手足濕痹,可使屈伸,開心氣洞達,能出聲音,通九竅,明耳目,益智慧,除健忘,溫心腹,堅齒牙,療惡瘡疥癬,驅上氣咳逆。本草又言常服成仙,此醫家誇張之說,殆不可信。(菖蒲補心丸:石菖蒲、茯苓、茯神、遠志、酸棗仁、柏子仁、地骨皮、熟黃精、山藥、枸杞子、預知子等份,人參、硃砂減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子大,每嚼一丸,人參湯下。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郁,健忘少睡,憂喜慘淒,夜多異夢,寐即驚魘,或發狂眩暴,不知人等證。)
白話文:
石菖蒲(最好是九節的,用米湯浸泡後蒸。)味道辛微苦,性質溫和。歸入心、肺、膀胱經。主治手足濕痹,能讓肢體屈伸自如,疏通心氣,使聲音通暢,暢通九竅,明目聰耳,增強智慧,消除健忘,溫暖心腹,堅固牙齒,治療惡瘡疥癬,驅除上氣咳逆。本草記載常服可以成仙,這是醫家誇張之說,不可輕信。(菖蒲補心丸:石菖蒲、茯苓、茯神、遠志、酸棗仁、柏子仁、地骨皮、熟黃精、山藥、枸杞子、預知子等分,人參、硃砂減半,研成細末,煉蜜製成丸子,如芡實子大小,每次嚼一丸,用人參湯送下。治療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亂,心悸煩悶,健忘少睡,憂鬱悲傷,夜夢驚恐,入睡後即驚醒或發狂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
甘菊花,味甘,性平,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肺、脾、肝、腎。以其味甘補陰血,故驅頭風眩暈,清腦第一,收眼淚翳膜,明目無雙,利一身血氣,逐四肢遊風。冬芽秋花,多得金水之化。冬春採根,夏秋採葉,疔腫垂死,取汁頓服立活。(甘菊丸,治腎水枯竭,肺、肝侵傷,五臟俱損,瞳人倒背者。甘菊花四兩,枸杞子二兩,瘛瘲二兩,肉蓯蓉一兩五錢,巴戟天一兩五錢,為末,煉蜜丸服。余謂加車前子七錢五分更妙。)
白話文:
菊花味甘性平,能上能下,屬於陰中之陽,入肺、脾、肝、腎經。它味甘能補陰血,因此能治頭風眩暈,清腦效果最佳,還能收眼淚翳膜,明目,改善全身血氣,驅除四肢遊風。菊花冬芽秋花,得金水之氣最盛。冬春採根,夏秋採葉,可用於治療疔腫垂死,取汁服用可立即起效。甘菊丸用於治療腎水枯竭、肺肝受損、五臟俱損、瞳孔反向等症狀,由菊花、枸杞子、瘛瘲、肉蓯蓉、巴戟天等藥材製成,煉蜜丸服用。另有加車前子更佳的說法。
威靈仙(忌茶。),辛泄氣,咸泄水,氣溫屬木。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臟,通行十二經絡。中風,痛風頑痹,癥瘕積聚,膈噎,(靈仙一兩,生薑一兩,水煎去渣,入砂糖一兩,再煎數沸,溫服。)痰水瘧疾,黃疸浮腫,大小便秘,一切風濕痰氣之證。性極快利,積疴不痊者服之有捷效。然疏泄真氣,虛人慎用。(按:頑痹由濕熱流於肢節之間,腫屬濕,疼屬熱,汗多屬風,麻屬氣虛,木屬濕痰死血。四肢麻木亦是胃中有濕痰死血,以脾主四肢故也。痛風當分新久,新疼屬寒,宜辛溫,久疼屬熱,宜清涼。河間所云暴病非熱,久病非寒是也。《威靈仙傳》曰:一人手足不遂數十年,遇一人令服威靈仙而愈。)
白話文:
威靈仙
(忌茶。)
威靈仙性味辛咸,性溫,歸木屬。它善於通達四肢百骸,能宣通五臟,暢行十二經絡。可用於治療中風、痛風、頑痹、癥瘕積聚、膈噎、痰水瘧疾、黃疸浮腫、大小便秘,以及一切風濕痰氣之證。
用法: 威靈仙一兩,生薑一兩,水煎去渣,加入砂糖一兩,再煎煮數沸,溫服。
威靈仙藥性極快,對於積久未癒的疾病,服用後往往能快速見效。然而,它也具有疏泄真氣的功效,虛弱的人慎用。
註解:
- 頑痹是由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所致,腫脹屬於濕,疼痛屬於熱,多汗屬於風,麻木屬於氣虛,木屬濕痰死血。四肢麻木也是因為胃中有濕痰死血,因為脾主四肢的緣故。
- 痛風需分新舊,新發的疼痛屬寒,宜用辛溫之藥物;久病的疼痛屬熱,宜用清涼之藥物。正如《河間遺書》所說:「暴病非熱,久病非寒。」
- 《威靈仙傳》記載:有一人手足不遂數十年,遇到一位醫生,服用威靈仙後痊癒。
鉤藤(用有鉤者,過煎無力。),味甘苦,性微寒。入十二經。主肝風相火,療瘛瘲驚癇,,胎風客忤,熱壅痰喘,中風失音,煎湯頻服。夜啼不眠,舒筋活血,頭旋目眩。蓋風靜火自熄矣。
荊芥穗,味辛,氣散,浮而升,陽也。其味辛,散血中之風,故解肌表,消頭目發痘疹,通血脈,療疼癢諸瘡,去皮毛諸風;其性升,故提血崩眩暈;其氣散,故行五臟瘀血。(華佗愈風散:荊芥穗醋炒燥為末,豆淋酒調服三錢,治產後血暈不省,並中風危篤,及妊娠腰疼,且能發表,《千金》曰:一以去風,一以消血結。後人加芎、歸煎,並驗。)
白話文:
鉤藤
鉤藤,使用帶有鉤子的部分,若過度煎煮就會失去藥效。其味甘苦,性微寒,可以入十二經。主治肝風相火,治療瘛瘲驚癇(癲癇)、胎風客忤(小兒突然發病)、熱壅痰喘(熱邪壅塞、痰濁阻塞所致的喘息)、中風失音,煎湯頻服。夜啼不眠、舒筋活血、頭旋目眩(頭昏眼花)。因為風靜下來,火自然就會熄滅了。
荊芥穗
荊芥穗,味辛,氣散,性浮而升,屬於陽性。其味辛,可以散血中之風,故能解肌表,消頭目發痘疹,通血脈,療疼癢諸瘡,去皮毛諸風;其性升,故能提血崩眩暈;其氣散,故能行五臟瘀血。
(華佗愈風散:將荊芥穗用醋炒至乾燥研磨成粉末,用豆淋酒調服三錢,可治產後血暈不省人事、中風危篤、妊娠腰疼,也能發表。 《千金方》記載:荊芥穗一可去風,一可消血結。後人加川芎、當歸煎服,也有驗證效果。)
薄荷(蘇出者佳。),味辛微苦,升也,陽也。涼散透竅入肺、肝。清六陽會首,散一切毒風。其氣辛香,通竅發汗,引諸藥入榮衛,開風涎透利關節,下氣消脹。(薄荷煎湯調服蟬蛻末一錢,治小兒久疳,天柱骨倒。)
辛夷花,辛溫,入肺、胃。助胃中清陽上升通於頭腦,主九竅風熱之證。
柴胡(南出者佳。),味辛,氣溫,升也,陽中之陰也。辛者金之味,故平肝;溫者春之氣,故就之以入膽。專主往來寒熱,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疼結。又主升散火鬱,傷寒邪熱,溫瘧寒熱,少陽頭疼,肝風鬱結。尤善理熱入血室,月經不調。雖引清氣上升,中氣虛寒宜避。(仲景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芒硝湯,酌定前證皆驗。)
白話文:
薄荷(產於蘇州的品質較佳。)味道辛辣略苦,屬性上昇(屬陽)。涼性,能疏散外邪,深入肺、肝。清除六陽會聚之患處,散除各種毒熱。其氣味辛香,能通竅發汗,引導其他藥物進入經絡,疏散風邪、涎液,暢通關節,降氣消脹。(搭配薄荷煎服蟬蛻粉一錢,可治療小兒久治不癒的疳瘡,矯正天柱骨歪斜。)
辛夷花,辛溫,歸入肺、胃經。助胃中清陽之氣上升,通達頭腦,主治九竅風熱之症。
柴胡(產於南方的品質較佳。)味道辛辣,屬性偏溫,屬性上昇(屬陽),是陽中帶陰的藥物。辛辣屬於金氣,因此能平肝;溫和屬於春季之氣,因此能引導藥性進入膽經。專門治療寒熱交替發作、肌肉發熱潮紅、肝膽火旺、胸脅疼痛結塊等症狀。又主治疏散火鬱、傷寒邪熱、溫瘧寒熱、少陽頭疼、肝風鬱結等症。特別擅長調理熱入血室、月經不調等症狀。雖然能引導清氣上升,但中氣虛寒者應避免服用。(仲景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芒硝湯等藥方,可根據不同的症狀酌情使用,都具有良好的療效。)
川芎,味大辛,氣溫,升也,陽也。專入膽,併入心包、肝。氣中血藥也,助清陽而開諸郁,四物湯用以宣血氣之滯耳。行氣和血而通陰陽,散風寒頭疼,破瘀血經閉,解氣結逐腹疼,補肝虛脅風,排癰膿消腫。同艾葉服驗胎孕有無,合細辛煎治金瘡作疼。然升散太過,故風寒頭疼極宜。若三陽火壅於上而頭疼者,得升反甚。今人不明升降,一概用之誤矣。多服久服致暴亡,極言其辛散太甚也。
天麻(煨熟,酒炒。),味辛,氣平。入肝。療風熱眩暈,治驚悸瘛瘲,祛風濕𤸷痹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和血脈疏痰氣,強筋骨利九竅。《內經》曰:諸風眩掉,皆屬肝木是也。易老曰:頭旋眼黑,非天麻不能定是也。(古方天麻丸:天麻、川芎等份為末,煉蜜丸,茶酒任下。主消氣散痰,清利頭目,寬胸快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卷,神昏多睡,肢節煩疼,皮膚瘙癢,偏正頭疼,鼻齆,面目浮腫並驗。河間曰:中風非外來之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衰敗,不能制之,故猝倒無知也。莫如地黃飲子,補水火和臟腑,養氣血通經絡,其證自愈。熟地四錢,肉桂、附子、蓯蓉、巴戟、山萸、茯苓、遠志、石斛、石菖蒲、麥冬、五味子一錢,薄荷七分,水煎服。亦可煉蜜丸服。此口噤身冷,四肢不收之良劑也。古人云:治風先活血,血活風自滅。非此之謂乎?)
白話文:
川芎
味道極辛,性質溫熱,能上升,乃陽性藥物。專入膽經,兼入心包經和肝經。屬於氣血並補的藥物,能幫助清陽氣,疏解各種鬱結。四物湯中用它來暢通氣血的鬱滯而已。能通調氣血,協調陰陽,散風寒頭痛,破瘀血經閉,解氣結腹痛,補肝虛腰痛,排膿消腫。與艾葉同用可驗證是否有懷孕,與細辛煎劑一起用治療金瘡作痛。但其升散之力過強,所以非常適合風寒頭痛。但若三陽之火鬱於上部而引起頭痛,則服用後反而會加重。現在的人不瞭解升降的作用,一概使用,就容易出錯。長期服用或服用過量會導致暴亡,這句話極言其辛散之力過於猛烈。
天麻
(煨熟,用酒炒。)味道辛,性質平。歸入肝經。治療風熱眩暈,治驚悸瘛瘲,祛除風濕麻痺不仁,主治癱瘓不語。能調和血脈,化痰氣,強壯筋骨,通利九竅。《內經》說:各種因風而引起的眩暈動搖,都屬於肝木所主。易老說:頭暈眼黑,非天麻不能治療。
(古方天麻丸:天麻、川芎等份研末,煉成蜜丸,用茶或酒送服。主治痰多氣滯,清利頭目,寬胸快膈,治心煩悶氣,頭暈欲倒,項急肩背僵硬,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浮腫均有療效。河間大師說:中風並非外來的風,而是因為保養不當,心火過盛,腎水衰竭,不能制約心火,所以才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不如用地黃飲子,補益水火,調和臟腑,養氣血,通經絡,症狀自會好轉。熟地四錢,肉桂、附子、蓯蓉、巴戟、山萸、茯苓、遠志、石斛、石菖蒲、麥冬、五味子各一錢,薄荷七分,水煎服。也可以煉成蜜丸服用。這是對口噤身冷,四肢不收的良方。古人說:治療風病首先要活血,血活了,風自然就會消失。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秦艽,味辛苦,散風勝濕,去腸胃之熱,益肝膽之氣,養血榮筋。主風寒濕痹,周身攣拘,虛勞骨蒸,和血便利,去下牙疼。(《直指》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勞嗽聲嗄,體倦自汗。秦艽、鱉甲、當歸、地骨皮錢半,柴胡二錢,半夏、紫菀、人參、甘草一錢,生薑一錢二分,棗二枚,水煎。此肺勞蒸嗽之劑也。)
升麻,味苦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肺、脾、胃、大腸。升清陽之氣於濁陰之下,提胃氣之下陷,舉大腸之滑脫,散皮膚肌熱斑疹,解腹內下痢後重。引石膏驅齒牙熱腫,使蔥白除陽明頭疼。《內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天地不交,則萬物不通也。(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白芍二錢,甘草一錢,蔥白,水煎服。此錢仲陽治陽明傷寒,發熱頭疼無汗,升發表邪之劑也。)
白話文:
秦艽,味道苦辛,能祛除風濕,消除腸胃熱氣,有助肝膽功能,養血活筋。主治風寒濕痹,四肢攣縮,虛勞骨蒸,調和氣血,便利通暢,去除下牙疼痛。
升麻,味道苦辛,氣味較淡,能上行升發,屬陽性。進入肺、脾、胃、大腸經。能將陽氣升提於陰氣之下,提升下陷的胃氣,防止大腸滑脫,散熱解斑疹,緩解腹瀉後的後重感。能引導石膏驅除牙齒腫痛,讓蔥白去除陽明頭疼。《內經》說:地上的氣上升為雲,天上的氣下降為雨。天地不交匯,則萬物無法通暢。
葛根,味甘寒,氣輕浮而升,陽中微陰。以其涼散,故雖達諸陽而陽明為最;以其涼甘,故雖主發表而瀉熱獨良。(仲景有葛根湯。)發痘疹解肌,祛酒毒熱痢。(仲景有葛根黃連黃芩湯。)古謂散劑發汗,此類是也。
白芷,味辛,氣溫,味薄氣浮,升也,陽也。以其溫散祛毒,故逐陽明寒邪以止頭疼,去肺經風熱以發斑疹;以其辛香達表,放消癰瘍排膿,止癢定疼,托腸痔久瘻,生肌長肉。炒黑提婦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欲去面斑,仍須生用。(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煎荊芥湯,點臘茶嚼下,治諸風頭疼。)
白話文:
葛根與白芷的中醫藥性解說:
葛根
葛根味甘性寒,氣輕浮而上行,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性。由於它具有涼散的特性,所以雖然能通達全身陽經,但對陽明經的效果最顯著;由於它性涼味甘,所以雖然主要用於解表發汗,但尤其擅長於清熱瀉火。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記載了著名的葛根湯。)
葛根能發散疹子,解肌表邪,消除酒毒,治療熱痢。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還記載了葛根黃連黃芩湯。)
古人認為,葛根屬於散劑類的發汗藥,此類藥物就是指像葛根這樣的藥性。
白芷
白芷味辛性溫,氣味薄弱而輕浮,上行升發,屬於陽性的藥物。由於它溫散祛毒的特性,所以能驅散陽明經的寒邪,治療頭痛;能去除肺經的風熱,治療斑疹。由於它辛香達表,所以能消散癰疽腫瘍,排出膿液,止癢止痛,治療腸痔、久瘻,促進生肌長肉。
炒黑的白芷能治療婦女漏下赤白帶,血閉陰腫。如果要去除面斑,則需用生白芷。
(將白芷研末,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荊芥湯煎服,並用臘茶送服,可以治療各種風頭痛。)
羌活,味微苦,氣辛微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以其溫散定疼,雖入諸經而太陽為最。散肌表之邪熱,利周身之疼痛,逐新久之風濕,排太陽之癰疽。氣雄力健,大有撥亂反正之功,虛者禁用。(羌活勝濕湯治濕氣在表,頭腰疼且重者。羌活、獨活錢半,藁本、川芎、蔓荊子、防風、甘草八分。寒濕加炮附子、防己六分,水煎溫服。)
獨活,味苦,氣香,性降微涼。入腎與膀胱。理下焦風濕,除兩足疼痹。因風濕而頭眩齒疼,亦以此降之。(文顏博方:生地二兩,獨活二錢,治牙疼甚驗。)
白話文:
羌活,味道微苦,性質辛溫,氣味都輕,有升發作用,屬於陽性。因為它溫散能止痛,雖然可以作用於各經絡,但以太陽經為最重要。它可以散去肌肉表面的邪熱,緩解全身疼痛,祛除新舊風濕,排出太陽經的癰疽。它氣勢強健,有撥亂反正的功效,但虛弱的人不宜使用。(「羌活勝濕湯」治療濕氣在體表,頭部和腰部疼痛、沉重。羌活、獨活各半錢,藁本、川芎、蔓荊子、防風、甘草各八分。寒濕體質的人加炮附子、防己各六分,水煎溫服。)
獨活,味道苦,性質香涼。可以入腎經和膀胱經。治療下焦的風濕,消除雙腳的疼痛和麻痺。因為風濕而導致頭暈、牙痛,也可以用它來治療。(文顏博方:生地兩,獨活兩錢,治療牙痛特別有效。)
細辛(遼出者佳。),味大辛,氣溫,氣味俱厚,升也,陽也,有小毒。入肝、腎。散陰分寒邪,逐本經頭疼,(仲景有麻黃附子細辛湯。)辛散利竅,除諸風濕痹,驅風淚眼疼,口臭牙疼煎含。多服大散真氣。按:此物辛甚,故能大散陰分之寒邪。陰分且然,陽分可知,亦豈有辛甚而不入陽分者?但陽證忌熱,當慎用耳。蔓荊子辛苦,入肝、胃。通利九竅,主頭面風熱之證。
防風,味甘辛,微溫,氣平,升也,陽也。雖脾、胃、膀胱經藥,然隨諸藥各經皆至,為風藥卒徒。發脾中伏火,於土中瀉木。氣味俱輕,故散風邪,治周身之疼痹;性能勝濕,故去濕熱,除遍體之濕瘡。雖云風藥中潤劑,亦能散上焦元氣。(瀉黃散:防風一兩,甘草五錢,梔子二錢五分,石膏、藿香二錢,為末,炒香,蜜酒調服三錢,發脾胃鬱火,治口爛唇焦甚驗。)
白話文:
細辛(遼地產者品質較佳。)味道辛辣,性溫熱,氣味厚重,具有升散功效,屬陽性,有小毒。歸肝、腎經。能驅散陰分寒邪,緩解經絡中的頭痛(仲景曾用其配製「麻黃附子細辛湯」)。辛散通竅,能祛除風濕痹痛,緩解風淚眼疼,口臭牙疼時可煎服含漱。過量服用會耗散真氣。註解:此藥辛性很強,所以能有效驅散陰分寒邪。陰分都能如此,陽分可想而知,哪有辛性強而不入陽分的道理?只是陽證忌用熱藥,使用時應謹慎。蔓荊子味道辛苦,歸肝、胃經。能通利九竅,主治頭面風熱之症。
防風,味道甘辛,性微溫,氣性平和,具有升散功效,屬陽性。雖然歸脾、胃、膀胱經,但可以隨著其他藥材進入其他經絡,是風藥中的奇藥。能發散脾中伏火,從土中瀉除木邪。氣味都很輕揚,所以能驅散風邪,治療全身的疼痛痹證;性質又能勝濕,所以能祛濕熱,去除遍體濕瘡。雖然說是風藥中的潤劑,但也能發散上焦元氣。(「瀉黃散」:防風一兩,甘草五錢,梔子二錢五分,石膏、藿香二錢,共研為末,炒香,用蜜酒調和服用三錢,能發散脾胃鬱火,治療口舌生瘡、嘴脣焦裂有顯著療效。)